燕家莊村(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楊莊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燕家莊村 |
[ 圖片來自網絡] |
中文名 :燕家莊村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楊莊鎮 |
燕家莊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楊莊鎮,位於萊蕪區中心以西23公里,東距楊莊2.5公里處。 [1]
概況
燕家莊村北與寨里鎮水北村隔河相望,南鄰西李村,西接陳東村,東鄰小埠頭村。全村耕地面積1500畝,560戶,1804人。
歷史沿革
據《萊蕪市志》記載,燕家莊村於民國初期隸屬水北區水南保;民國二十四年《續萊蕪縣誌》記載:「水南鎮·燕家莊」;1948年始屬楊莊區;後屬楊莊人民公社;1987年屬楊莊鎮轄至今。
人民生活
農閒時,村民們做點小買賣,利用手藝來賺錢補貼家用的便多了起來。這些手藝人,有的下鄉給別人理髮;有的擺攤給人修修車子;也有家傳手藝做得好的,像燕相榮家,從清朝開始,其祖輩就打錫壺,到這一代,已經是第四代了。燕相榮製作的錫壺,做工細緻,樣式新穎,他的手藝遠近聞名。其錫雕曾在廣交會上展覽。王家人聯手組建糖坊,做起了糖瓜生意。每年的臘月到正月,賣糖瓜的,販賣糖瓜的,絡繹不絕。於是,就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老俗語:「陳家樓、燕家莊,誰家沒有破糖筐」。建國後,燕家莊人也像其他的勞動人民一樣,翻身當了主人。1955年,村里成立了初級社。1957年,村里成立了高級社:大躍進時期,參加人民公社,土地權歸村集體所有,當時所用的家具主要有耕牛、水車、轆轤等,作價歸集體。1975年,村里買了第一台24馬力的拖拉機;1978年,又買了一台50馬力的拖拉機;1980年,生產大隊買了4台12馬力的拖拉機。這些農機的投入使用,不僅大大節省了勞動力,而且明顯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受村民的喜愛。1974年底,楊莊公社人民出工出力,修建河壩,大戰匯河,從西楊村一直修到冷家莊,共修了9000多米,其中燕家莊就修了1100多米。修建河壩,不僅防洪防汛,而且增加了村民的實用耕地。1976年,村里開始通電,從而結束了村民長期點燈的生活。村里當年就給燕家莊小學買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1980年左右,村民就已經爭相購買電視機了,它給村民單調的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經濟發展
早在改革開放之前,燕家莊就有辛勤精明之人走街串巷收廢品。改革開放之後,時任村支書的尚存良便產生了一個念頭:「本村收的廢品大都是廢舊塑料,咱何不藉此辦個塑料製品廠?」兩委會一班人通過找領導、跑銀行、求親告友,硬是湊合了七、八萬元資金,騰出了8間辦公室,就這樣塑料製品廠在艱難中上馬投產了。幾年工夫,這個小小的廠子便發展成為兩處年產值1000多萬元的村辦企業,所生產的塑料布、建築用線管、電錶盒等塑料製品已打人全國20多個縣市區。
燕家莊村靠一個塑料製品廠起家,一業帶全村。現在,全村有常年的廢品收購點12處,300多人從事收購和銷售。200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13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237元。燕家莊富了,村黨支部首先想到的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1999年以來,投資達20萬元,新修了10條7000米的標準生產路,機井配套32眼,新修防滲渠2000米,鋪設地下暗管500米。村里又相繼出資6萬多元,拓寬開通村內大街1300米,石砌邊溝1500米。購銷大戶燕平、燕相安等人做起了收購生薑、大蒜的生意,年購銷1000噸以上,然後銷往外地,一年收入可觀,被城區命名為「農副產品購銷大戶」。在他兩戶的帶動下,出現r購銷500噸以上的大戶9戶,對周邊村莊的姜蒜銷售起了帶動作用,既個人致了富,又解決了村民姜蒜賣難的問題。客運、貨運也有發展,全村5輛車跑客運,4輛車跑貨運。村民陳軍、燕祥兩人,各自買上了大客車,一個跑萊蕪一個跑泰安,他們的發財路也越跑越順暢。村裡的養殖業也很火,養雞的,養豬的,養羊的,科學養殖使他們不僅養出了規模,更養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村民的經濟效益增加了,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以前多數人住的是茅草屋舊坯房,到90年代,村民就有360多戶按照規劃建起了紅磚瓦房;2001年,村東又規劃了樓區,二層小康樓拔地而起。至2002年,村裡有300多戶安裝了電話,成了名副其實的「電話村」。村里家家戶戶有電視,大部分是彩電,不少村民家裡還有電冰箱、洗衣機、VCD,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燕家莊村富了,人們的思想面貌和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深刻變化,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項工作連續5年是全鎮的先進單位,村黨支部被萊城區授予2000年度先進基層黨組織,2000年授予農村基層組織紅旗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