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愔 |
南北朝時期北齊宰相 |
字 號 :字遵彥、小字秦王 民 族 :漢族 爵 位 :開封王 官 職 :特進、尚書令 追 贈 :司空 出 生 地 :弘農華陰 出生時間 :511年 去世時間 :560年 主要成就 :擔任北齊宰相 |
楊愔[yīn](511~560年),字遵彥,小字秦王,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南北朝時期北齊宰相,北魏司空楊津之子。 [1]
- 出身弘農楊氏,風度深敏,言論高雅。建明二年,宗族為爾朱氏所滅後,輾轉投奔高歡,深受重用。
- 起家行台郎中,累遷吏部尚書,迎娶太原公主,封華陰縣侯。
- 作為太原公屬官,輔佐高洋建立北齊,歷任侍中、尚書僕射,遷尚書令、驃騎大將軍,封開封郡王。高洋臨死時,選為少帝高殷的顧命大臣。
- 乾明元年(560年),圖謀誅除常山王高演和長廣王高湛。高演發動政變,殺死楊愔,時年五十歲。天統年間,追贈司空。[2]
- 《全北齊文》收錄有其文章四篇:《奏請置學及修立明堂》、《迎勞郎基》、《文德論》、《祭天文》。 [3]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 楊愔(yin)幼年時風度深敏,沉默寡言,出入門閭從不嬉戲,六歲學史,十一歲便學習《詩》、《易》,尤好《左氏春秋》。他成年後,更是言論高雅,風神俊悟,舉止可觀。時人都認為其將來前程遠大。
- 北魏正光年間,楊愔隨父親楊津到并州(治今山西太原)任職。他生性恬淡,喜好山水,便到晉陽縣瓮山讀書。孝昌二年(526年),楊津改任定州刺史。楊愔又隨父赴任,後因軍功被拜為羽林監,封魏昌縣男。他卻沒有接受。
- 永安元年(528年),起義軍首領杜洛周攻陷定州(治今河北定州),俘獲楊愔全家,但不久便被葛榮擊殺。楊愔又陷身於葛榮軍中。後來,葛榮兵敗被殺。楊愔得以返回京城洛陽,被任命為通直散騎侍郎,時年十八歲。 [4]
宗族被滅
- 永安二年(529年),北魏宗室元顥得到南梁軍隊的支持,攻入洛陽,導致孝莊帝元子攸棄京出逃。楊愔當時正在堂兄楊侃處,便與楊侃一同保護孝莊帝到達建州(治今山西晉城東),被拜為通直散騎常侍。他見政局動盪,有意隱退,便稱病推辭,與朋友邢邵隱居於嵩山。
- 永安三年(530年),楊侃協助孝莊帝元子攸誅殺權臣爾朱榮,楊愔則隨父赴任并州。不久,爾朱兆起兵攻入洛陽,弒殺元子攸,先後擁立長廣王元曄、前廢帝元恭為皇帝。楊愔當時正在返回洛陽途中,結果在邯鄲被擒獲,送往相州(治今河南安陽)。相州刺史劉誕認為楊愔家世顯赫、德行出眾,對他非常同情,命長史慕容白澤將他拘禁,後又命隊主鞏榮貴將其押送京師。行至安陽亭時,楊愔對鞏榮貴道:「我楊家世代忠良,忠於魏室,因國破家亡,才落到如此田地。今我為囚徒,無顏見先帝和祖宗,請給我一條麻繩,讓我留個全屍,我終生不忘你的恩德。」鞏榮貴被楊愔打動,遂和他一同逃走。
- 建明二年(531年),爾朱氏誣稱楊氏謀反,請予以收捕法辦。節閔帝元恭只得命有司調查。但爾朱世隆、爾朱天光卻分別率軍包圍楊津(時在洛陽)、楊椿(楊愔伯父,時在華陰)的府邸,將楊氏宗族殺光。楊侃等人盡皆遇害。整個楊氏家族只有楊愔以及二弟一妹得以倖存。楊愔遂到信都(治今河北邢台)投奔高歡。他自陳家難,言詞哀切,以致痛哭流涕。高歡為之動容,當即任命他為行台郎中。[5]
追隨高歡
- 中興二年(532年),高歡攻打鄴城(治今河北臨漳),因久攻不下,便命楊愔作文告祭天地。結果祭文剛剛燒完,鄴城便被攻破。楊愔因此改任大行台右丞。當時,高歡初創霸業,軍國事務繁忙。文檄教令皆由楊愔、崔負責。
- 後來,因堂兄楊幼卿被孝武帝元修殺死,悲懼成疾,便到雁門溫泉療養。同僚郭秀一直嫉妒楊愔的才能,便致信恐嚇他,稱高歡要將其交給皇帝治罪,並假意勸他趕快逃走。楊愔信以為真,遂將衣服扔在河邊,偽裝成投水而死的假象,而後趁機逃走。他改換名姓,自稱劉士安,躲到嵩山。不久,楊愔又偷偷跑到光州,東入田橫島,以教書為業。海邊百姓都尊稱他為劉先生,光州太守王元景也在暗中加以保護。
- 東魏天平二年(535年),高歡得知楊愔下落,命光州刺史奚思業將楊愔送回朝中,任命他為太原公開府司馬。後來,楊愔歷任太原公(高洋)開府長史、大行台右丞、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尚書吏部郎中,封華陰縣侯。高歡還將庶女嫁他為妻。[6]
擔任宰相
- 武定七年(549年),楊愔被越級擢升為吏部尚書,加拜侍中、衛將軍。同年八月,楊愔與大將軍高澄、散騎常侍陳元康、黃門侍郎崔季舒一同密謀篡位,結果遇到家奴蘭京行刺。高澄遇刺身亡。楊愔則遺失一靴,狼狽逃出。太原公高洋聞變,帶兵平亂,而後返回晉陽,命楊愔與高岳、高隆之、司馬子如一同留守鄴城。
- 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建立北齊,史稱北齊文宣帝。楊愔領太子少傅,別封陽夏縣男。天保三年(552年),高洋任命楊愔為宰相,改任他為尚書右僕射,並將太原長公主(原東魏孝靜帝的皇后)嫁給他。天保八年(557年),楊愔又升任尚書左僕射,加拜開府儀同三司,改封華山郡公。
- 天保九年(558年),楊愔升任尚書令,加拜特進、驃騎大將軍。高洋晚年性情暴虐,動輒殺戮大臣,以致朝野人心惶惶。但他卻能將政事委託給楊愔。楊愔作為宰相,處理政務也是得心應手。時人都認為,君主雖然昏庸,但政事卻還算清明有序。 [7]
謀除二王
-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病逝。楊愔進封開封王,並與平秦王高歸彥、燕子獻、鄭頤一同受遺詔輔政,輔佐少帝高殷。當時,常山王高演、長廣王高湛身為皇叔,威望素著,對高殷的帝位頗有威脅。楊愔對二王忌憚不已。
- 乾明元年(560年),高殷返回鄴城。楊愔原本打算讓高演隨駕回京,留高湛鎮守晉陽,這時卻又改變計劃,讓二王都返回鄴城。後來,楊愔辭去開府之職以及開封王的爵位,並大肆裁撤冗官。丟掉官職的官員紛紛投靠二王。高演、高湛與太皇太后婁昭君在實際上控制了北齊的軍政大權。
- 同年二月,侍中宋欽道面奏皇帝,認為應把二王調出鄴城,以架空二王,加強皇權。高殷讓他與楊愔等人商議。楊愔決定將二王外放為刺史。他擔心高殷不同意,便奏知太后李祖娥,並陳說利害。李祖娥將奏章內容泄露給女官李昌儀,李昌儀卻密奏給婁昭君。後來,楊愔又怕引起二王警覺,便改變策略,任命高湛為并州刺史,而將高演留在朝中。[8]
政變遇害
- 平秦王高歸彥起初與楊愔同心,後因留兵備變之事,對楊愔生出怨恨之心,遂將密謀全部泄露給二王。二王遂將計就計,在尚書省大宴百官,欲趁機發動政變。高湛在後室埋伏家僮數十人,並與幾位勛貴約定好動手的暗號。鄭頤認為宴會不知虛實,建議不去赴宴。楊愔卻執意前往,並道:「我等忠心體國,常山王拜職豈有不到之理!你怎會有此憂慮?」
- 飲宴中,高湛依次斟酒,每人敬酒二杯。當到楊愔座前時,高湛連叫兩遍「拿酒來」,又道:「為什麼不拿?」而後伏兵盡出,將楊愔等人全部捉拿。楊愔大喊道:「諸王謀反,想殺忠臣嗎?我等尊天子削諸侯,忠心為國,何罪之有!」高演欲暫且饒恕他們,高湛卻不同意,並命人毆打。楊愔與可朱渾天和、宋欽道都遭到拳棍毆擊,血流滿面,楊愔一隻眼珠被打出。鄭頤在尚藥局被捉。 燕子獻奮力逃出尚書省,又被斛律光擒回。
- 高演、高湛與高歸彥、賀拔仁、斛律金押着楊愔等人闖入皇宮,來到昭陽殿外。婁昭君趕到昭陽殿落座,高殷則與李祖娥在側侍立。高演叩頭道:「臣與陛下骨肉至親,楊愔等人專斷朝政,擅作威福,長久以往必為禍亂。臣與高湛、賀拔仁等人以國事為重,已將楊愔等人拿下。臣擅自專斷,罪該萬死。」高殷默然不語。婁昭君嘆道:「楊郎能有什麼作為,留着他不是更好麼?」她責問高殷道:「這些人心懷叛逆,想殺我兩個兒子,再來殺我,你為何縱容他們?」高殷仍不說話。
- 婁昭君悲怒交加,大罵李祖娥道:「怎能讓我母子受你這個漢人老婦的擺布。」李祖娥趕忙跪下請罪。婁昭君見高演仍叩頭不止,對高殷道:「還不快去安慰你叔叔。」高殷這才道:「我為了叔叔尚且不惜天子之位,何況這些漢人。只要您饒了侄兒性命,侄兒自下殿去,這些人任由叔父處置。」楊愔等人於是都被處斬。楊愔死時,終年五十歲。 [2]
- 婁昭君參加楊愔的葬禮時,哭道:「楊郎是因忠君而獲罪。」她親自將黃金做的眼珠放進楊愔的眼眶內,並道:「以此表達我的心意。」高演也後悔殺死楊愔,便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沒有問罪他的家屬。天統五年(569年),後主高緯追贈楊愔為司空。[2]
人物軼事
- 對舅痛哭:楊愔幼年喪母,一次去拜見舅舅源子恭。吃飯時,源子恭問他讀些什麼書。楊愔答道:「正在讀《詩經》。」源子恭便問:「讀到《渭陽》了嗎?」《渭陽》是《詩經》中的一篇,寫外甥和舅舅之間的感情。楊愔聽後,號泣不能自已。源子恭也歔欷不止,酒也喝不下去了。後來,源子恭對楊津道:「都說秦王不聰明,從今以後,我當對他刮目相看。」 [9]
- 銅盤重肉:楊愔出身豪門大族,家中四世同堂,同齡的堂兄弟就有三十多個。楊家學堂前有棵柰樹,果實落地時,孩子們都去爭搶,只有楊愔端坐不動。叔父楊暐恰巧碰見,對人道:「這孩子高雅脫俗,有我楊家祖風。」他專門在竹林邊建了一間屋子,命楊愔獨居其中,潛心學習,還經常用銅盤盛最好的飯菜給楊愔吃,並對子侄們道:「如果你們也像遵彥那樣謹慎好學,自然就會得到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後人便用「銅盤重肉」比喻特殊的恩寵。
- 計拒葛榮:楊愔身陷葛榮軍中時,葛榮曾想將女兒嫁給他,又要封他官職。楊愔便推稱有病,口中暗含牛血,並當眾吐出,又詐作不能言語。葛榮信以為真,便沒有再提封官嫁女之事。[10]
- 不記舊仇:邯鄲人楊寬曾在楊愔的幫助下做官,但後來卻出賣楊愔,將他捉住獻給爾朱氏。楊愔脫難後,隨高歡征討鄴城,恰巧經過楊寬的村子。楊寬在馬前叩頭請罪,楊愔道:「人不知恩義,這也是常理,我不恨你,你不用害怕。」[11]
- 記性過人:楊愔記性過人,曾有一個叫魯漫漢的候選官員,覺得自己出身低微,認為他肯定不會記得自己。楊愔道:「前些日子你在元子思坊,騎一匹禿尾母驢,看見我也不下來,還拿一把扇子遮着臉,我怎能不認識你。」魯漫漢驚服。楊愔又調侃道:「自古道,名如其人,你叫漫漢果然沒錯。」[12]
人物評價
- 盧思道:尚書令、弘農楊遵彥,魏太傅津之子也,含章秀出,希世偉人。風鑒俊朗,體局貞固。學無不縱,才靡不通。裴、樂謝其清吉,應、劉鬼其藻麗。溫良恭儉,讓恕惠和。高行異才,近古無二。有齊建國,便預經綸。軍國政事,一人而已。詰旦坐朝,諮請填湊。千端萬緒,令議如流。剖斷部領,選舉人物。滿室盈庭,永無凝滯。虛襟泛愛,禮賢好事。聞人之善,若己有之。智調有餘,尤善當世。譖言屢入,時寄無改。每乘輿四巡,恆守京邑。凡有善政,皆遵彥之為。是以主昏於上,國治於下。朝野貴賤,至於今稱之。(《北齊興亡論》) [13]
- 李百藥:愔貴公子,早著聲譽,風表鑒裁,為朝野所稱。頻遭迍厄,冒履艱危,一餐之惠,酬答必重,性命之仇,舍而不問。典選二十餘年,獎擢人倫,以為己任,然取士多以言貌,時致謗言,以為愔之用人,似貧士市瓜,取其大者。其聰記強識,半面不忘。每有所召問,或單稱姓,或單稱名,無有誤者。及居端揆,權綜機衡,千端萬緒,神無滯用。自天保五年已後,一人喪德,維持匡救,實有賴焉。每天子臨軒,公卿拜授,施號發令,宣揚詔冊。愔辭氣溫辯,神儀秀髮,百僚觀聽,莫不悚動。性周密畏慎,恆若不足,每聞後命,愀然變色。
- 李延壽:愔雅道風流,早同標緻,公望人物所推。夫處亂虐之世,當機衡之重,朝有善政,是也。及寄天下之命,托六尺之孤,旬朔未幾,身亡君辱。進不能送往事居,觀幾衛主;退不能保身全名,辭寵招福。朝廷之釁,既已仗義斷恩;猜忌之塗,無容推心受亂。是知變通之術,非所長也。[14]
- 朱敬則:蕭何之鎮靜關中,寇恂之安輯河內,葛亮相蜀,張昭輔吳,茂宏之經理琅琊,景略之弼諧永固,劉穆之眾務必舉,楊遵彥百度惟貞,蘇綽共濟艱難,高熲同經草昧,雖功有大小,運或長短,咸推股肱之林,悉為忠烈之士。[15]
- 李絳:北齊任楊遵彥則理,用高阿那肱則亂;隋代任高熲則理,用楊素則亂;國家任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姚崇、宋璟則理,用李義府、許敬宗、李林甫、楊國忠則亂。[16]
史籍記載
- 《北齊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六》
- 《北史·卷四十一·列傳第二十九》[14]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北齊書·楊愔傳》:楊愔,字遵彥,小名秦王,弘農華陰人。父津,魏時累為司空侍中。
- ↑ 2.0 2.1 2.2 《北齊書·楊愔傳》:乾明元年二月,為孝昭帝所誅,時年五十。天統末,追贈司空。
- ↑ 全北齊文:卷二.漢典古籍.2016-02-08
- ↑ 《北齊書·楊愔傳》:及中山為杜洛周陷,全家被囚縶。未幾,洛周滅,又沒葛榮。……永安初,還洛,拜通直散騎侍郎,時年十八。
- ↑ 《北齊書·楊愔傳》:既潛竄累載,屬神武至信都,遂投刺轅門。便蒙引見,讚揚興運,陳訴家禍,言辭哀壯,涕泗橫集,神武為之改容。即署行台郎中。
- ↑ 《北齊書·楊愔傳》:神武知愔存,遣愔從兄寶猗齎書慰喻,仍遣光州刺史奚思業令搜訪,以禮發遣。神武見之悅,除太原公開府司馬,轉長史,復授大行台右丞,封華陰縣侯,遷給事黃門侍郎,妻以庶女。又兼散騎常侍,……久之,以本官兼尚書吏部郎中。
- ↑ 《資治通鑑·梁紀二十二》:其或斬或赦,莫能測焉。內外憯憯,各懷怨毒。……又能委政楊愔,愔總攝機衡,百度修敕,故時人皆言主昏於上,政清於下。
- ↑ 《北齊書·楊愔傳》:宋欽道面奏帝,稱二叔威權既重,宜速去之。帝不許曰:"可與令公共詳其事。"愔等議出二王為刺史。以帝仁慈,恐不可所奏,乃通啟皇太后,具述安危。有宮人李昌儀者,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坐仲密事入宮,太后以昌儀宗情,甚相昵愛。太后以啟示之,昌儀密啟太皇太后。愔等又議不可令二王俱出,乃奏以長廣王為大司馬、并州刺史,常山王為太師、錄尚書事。
- ↑ 《北齊書·楊愔傳》:幼喪母,曾詣舅源子恭,子恭與之飲,問讀何書,曰:「誦《詩》。」子恭曰:「誦至《渭陽》未邪?」愔便號泣感噎,子恭亦對之歔欷,遂為之罷酒。子恭後謂津曰:「常謂秦王不甚察慧,從今已後,更欲刮目視之。」
- ↑ 《北齊書·楊愔傳》:榮欲以女妻之,又逼以偽職。愔乃託疾,密含牛血數合,於眾中吐之,仍佯喑不語。榮以為信然,乃止。
- ↑ 《北齊書·楊愔傳》:有邯鄲人楊寬者,求義從出藩,愔請津納之。俄而孝莊幽崩,愔時適欲還都,行達邯鄲,過楊寬家,為寬所執。……南攻鄴,歷楊寬村,寬於馬前叩頭請罪。愔謂曰:「人不識恩義,蓋亦常理。我不恨卿,無假驚怖。」
- ↑ 《北齊書·楊愔傳》:後有選人魯漫漢,自言猥賤,獨不見識。愔曰:「卿前在元子思坊,騎禿尾草驢,經見我不下,以方曲鄣面,我何不識卿?」漫漢驚服。又調之曰:「名以定體,漫漢果自不虛。」
- ↑ 全隋文:卷十六.漢典古籍.2016-02-08
- ↑ 14.0 14.1 北史:列傳第二十九.國學導航.2014-05-25
- ↑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一.漢典古籍.2016-02-08
- ↑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五.漢典古籍.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