崁津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崁津大橋 |
---|
圖片來自twroad.org 類型 三孔連續之繫索鋼拱橋 全長 776公尺 開通日 2002年10月19日
|
崁津大橋位於台灣桃園市大溪區內,橫跨大漢溪兩岸,總長776公尺。
簡介
主橋長270公尺,寬25公尺;兩端引橋各為305公尺、201公尺,寬21公尺。為台灣首座三跨連續繫索鋼拱橋,雙向各設置二線車道及人行道。台4線亦沿著崁津大橋兩端延伸[1]。
崁津大橋由榮民工程公司承包,2000年4月開工,2002年8月17日完工,並於該年10月19日正式開放通車。
名稱典故
崁津大橋位於台四線大溪外環道上,屬桃園縣大溪鎮,由蓮座山旁跨越大漢溪。
崁津大橋之橋名巧妙的結合了大溪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特色,含蓄而具詩意。「崁」即大嵙崁,大溪舊名「大嵙崁」,在淡水河的上游。大嵙崁的的舊名為大姑陷(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以其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而來),也就是泰雅族語的「大水」,也就是大漢溪這條大水。當漢人移民至此後,覺得大姑陷的「陷」字不吉利,於是將它更名為大姑崁。
同治五年,月眉地方李金興出仕、李騰芳獲中科舉,莊民為彰顯地方之「科」舉功名,遂更易「姑」字,改名「大科崁」。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策劃「山」地開發,並推廣樟腦產業,又將「大科崁」的「科」加上「山」字頭成為「大嵙崁」。等到日本人統治之後,將「嵙崁」移除,稱為大溪,於是便一直沿用迄今。
「津」即渡口,昔日大溪八景之中,有一景是「崁津歸帆」。大溪自清光緒初年至日治明治末年,曾繁榮一時,樟腦、茶葉、煤礦等藉由大漢溪發達的水運大量外銷,每當黃昏時,從下游(淡水、大稻埕、新莊、艋舺)卸貨返航之帆船在溪中溯流,點點燈火有如成群的「火金姑」,煞是迷人,所以「崁津歸帆」代表大溪之繁榮景象。
大溪前輩文人創此「崁津」二字,十分用心雅緻,取在地文化風格命名,可謂相得益彰,有祝福古鎮再生、重現昔日繁榮之吉祥意涵,已贏得鎮民的共識。目前中山路古蹟老街形象商圈的坊間小報取名為「崁津之美」。[2]
景點
大溪鎮位於北台灣多處重要觀光遊憩區(如北部橫貫公路、慈湖、石門水庫)門戶,為台3線、台4線、台7線之交會點。在崁津大橋完工以前,原通往鎮內之主要橋樑武嶺橋每逢假日車輛壅塞,造成大溪鎮當地居民及遊客飽受塞車之苦,因此公路總局採納地方人士建議,闢建台4線大溪外環道及崁津大橋連絡大漢溪北岸,以紓解前往北橫、石門水庫之過境車流,以提高該地觀光品質。
事故
曾經在2005年發生一起國中生圍毆虐殺事件[3]。
影片
參考文獻
- ↑ 崁津大橋.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2015-08-29] (Chinese (Taiwan)).
- ↑ 過河說橋—漫談橋梁之命名,twce.org
- ↑ 7惡少狠踹 國中生墜橋摔死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