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婆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姑婆芋(學名:Alocasia macrorrhizos (L.) Schott &Endl.),別名姑婆芋,原產南美洲,是一種常見的觀賞植物[1]
植物介紹
姑婆芋,有多個俗稱,如,野芋、觀音蓮、山芋、海芋、狼毒(廣東)、大根芋、大蟲芋、天荷、天芋等,作為觀賞植物時則稱其為滴水觀音,這是因為如果環境濕度過大,會從它闊大的葉片上往下滴水,其花是肉穗花序,外有一大型綠色佛焰苞,開展成舟型,如同觀音座像。在中國北方需在室內越冬,在南方可以露地生長,球莖和葉可以作為藥用,其塊莖及全株汁液均有毒,誤食會產生口麻頰腫,胃部灼痛等症狀,情況嚴重的甚至會中毒死亡,現在山芋作為綠化觀賞植物,深受人們的喜愛。
生長環境
姑婆芋是多年生草本葉闊大,產於低中海拔地區。
形態特徵
姑婆芋是多年生草本葉闊大,產於低中海拔地區。
姑婆芋具有斜上的肉質莖,高度常可超過一公尺。
根相當碩大,但含有毒性,葉子廣大呈卵形,其長約六十公分至一百公分,寬二十公分至四十五公分,先端尖銳,基部心狀箭形,全緣或波狀緣,葉柄粗壯。
佛焰苞長橢圓狀披針形,綠色。
花單性,黃白色,雄花在下,中間部份為不孕的中性花。
漿果球形,徑約一公分,成熟時深紅色。
喜生長於陰涼濕潤環境,常見于山溝陰涼處、水溝邊或村莊附近肥沃地上。也常有人栽培它當觀賞植物。
主要價值
簡述
姑婆芋全株汁液含草酸鈣、氫氰酸及生物鹼,有毒性,誤食會引致舌頭麻木、腫大及中樞神經中毒。皮外接觸汁液則會引致痕癢、麻木及發疹。
主治:全草均可搗爛敷腫毒以及治療皮膚病。根莖可健胃、治腹痛、霍亂、疝氣等、外敷腫毒。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削去外皮,切片,用清水浸漂5~7天,勤換水,取出曬乾或鮮用。加工時,以布或紙墊手,以免中毒。
化學成分
根狀莖含生物鹼、甾醇類化合物(無色針晶,熔點139~141℃)並含有一種刺激性有毒成分皂草毒(sapotoxin,C17H26O10),對熱和氧化劑不穩定,用石灰水煮可除去,在水、乙醇、氯仿、四氯化碳及石油醚等有機溶劑中均不溶解。此外,尚含有澱粉10~17%、草酸鈣及鉀鹽。鮮根狀莖含結晶性海芋素(alocasin)。[2]
性味功能
微辛、澀,寒。有毒。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
感冒,肺結核,腸傷寒,蟲、蛇咬傷,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用量9~15克,鮮品30~60克,久煎後方能內服,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不能敷正常皮膚)。
附方
1. 流行性感冒:
鮮海芋根狀莖5公斤,去皮洗淨,切成薄片,大米120克,食鹽15克。混合入鍋,急火炒至大米成棕黑色,加水10公斤,煮沸2小時,過濾。預防:每日1次,每次服150ml,連服3天。治療:每日2次,每次150ml。
2. 肺結核:
海芋根狀莖乾片500克,加水5公斤,久煎至1.5公斤時過濾,再濃縮至0.5公斤,加入適量的糖及防腐劑。每次服10~15ml,每日3次,小兒酌減。15~30天為一療程。
3. 治癰腫瘡癤(包括):
塊根搗爛,敷患處。
4. 治風熱頭痛:
野芋頭苗(切片),貼患處。
5. 治狂犬病:
痕芋頭120g,水煎服。亦有兼用痕芋頭搗爛數傷處。亦有痕芋頭加豬肉同煮。
6.中和毒性
被「咬人狗」等酸性植物、蜜蜂扎到等的患處,可用全株搗爛敷於患處,以酸鹼中和毒性。
注意事項
本品有毒
必須用大米共炒至焦黃,久煎(2小時以上)去毒,方可內服。生用或煎煮時間過短,會引起舌腫麻木,甚者有中樞神經中毒症狀。輕症可飲米醋或生薑解毒。
中毒原因
皮膚接觸其汁液或誤食。
中毒表現
皮膚接觸汁液發生騷癢;眼與汁液接觸引致失明;誤食莖或葉引起舌、喉發癢,腫脹,流誕,腸胃燒痛,噁心,嘔吐,腹瀉,出汗,驚厥,嚴重者窒息,心臟麻痹而死。
中毒救治
皮膚中毒可用醋酸或醋洗滌。誤食中毒服蛋清,麵糊,大量飲糖水或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腹痛注射嗎啡;驚厥注射鎮靜劑,服溴化鉀或吸入乙醚。民間用醋加生薑汁少許共煮,內服或含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