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空導彈
地空導彈 |
中文名: 地空導彈 外文名: surface-to-air missile 別稱: 防空導彈 |
地空導彈是指從地面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又稱防空導彈。它是組成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核心。地空導彈是由地面發射,攻擊敵來襲飛機、導彈等空中目標的一種導彈武器,是現代防空武器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高炮相比,它射程遠,射高大,單發命中率高;與截擊機相比,它反應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不受目標速度和高度限制,可以在高、中、低空及遠、中近程構成一道道嚴密的防空火力網。[1]
目錄
導彈分類
地空導彈的分類方法很多,主要的有:按射高分為高、中、低空 ;按射程分為遠、中、近程和短程。劃分的標準各國也不盡相同,多數國家把最大射程在100千米以上的稱為遠程,20~100千米之間的稱為中程, 10~20千米 的稱為近程, 10千米以內的稱為短程。按制導方式分為遙控、尋敵、複合制導等類型。其中尋敵制導又分為主動尋敵、半主動尋敵和被動尋敵3種。最初的地空導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研製的"萊茵女兒"等。戰後,美國、蘇聯、英國等國相繼發展地空導彈 , 並於50年代先後裝備第一代地空導彈;60至70年代裝備了第二代地空導彈;70年代以來又研製和裝備了第三代地空導彈 。 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繁衍成一個龐大的地空導彈家族,形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地空導彈系列。在60年代以後的歷次局部戰爭中,廣泛使用了地空導彈武器,極大地提高了地面防空的效能,使其成為地面防空火力的骨幹,構成對突防飛機的主要威脅,迫使空襲飛機採取低空和超低空突防並尋求在防空火力圈外發射空地導彈等新的突防樣式,從而使防空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空防鬥爭的推動下,地空導彈將主要朝着抗干擾、多用途和複合制導的方向發展。
各國發展
中遠程導彈
射程在40 公里以上,射高在20 公里以上的地空導彈,稱為中高空、中遠程導彈。
這類導彈中,射程最遠的是蘇聯的SA-5(S-200) 導彈,250 公里;射高最大的是蘇聯的SA-2 導彈,34 公里;單發命中率最高的是美國的「愛國者」導彈,90%以上命中率;彈體最長的是蘇聯的SA-5 導彈,約為16.5 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蘇聯的SA-5 導彈,約為9000-10000 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蘇聯的SA-12(9M83,S-300V),高達5~6(而美國的「愛國者」PAC-3導彈為5~6);戰鬥部最重的是美國「奈基」Ⅱ導彈,重達545 公斤,射程為15~40 公里。目前最新的遠程導彈有紫苑導彈、閃電-8導彈等。
中近程導彈
射高為 6~20 公里的導彈,稱為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導彈。
這類導彈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國的「改霍克」(MIM-23B),射程約為40 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改霍克」導彈,18 公里;彈體最長的是蘇聯的SA-3,約長5.95 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SA-3,重達925 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蘇聯的SA-11BUK,2.9;戰鬥部最重的是蘇聯的SA-1,約為3.84 公斤。
近程導彈
射程在15 公里以下,射高在6 公里以下的導彈,稱為低空、近程地空導彈。
這類導彈中,射程最遠的是瑞士的「天空衛士—麻雀」,最大射程13公里;射程最小的是蘇聯的SA-9,僅有0.2 公里;射高最大的是蘇聯的SA-9,約為6公里;射高最小的是英國的「長劍」,僅有0.01 公里;彈長最長的是瑞士的「防空衛士—麻雀」,約長3.66 米;發射重量最大的也是「防空衛士—座雀」,約有204公斤;飛行馬赫數最大的是意大利的「靛」,約有2.5;戰鬥部重量最大的是蘇聯的 SA-8,約重50 公斤。
射程在5 公里以下,射高在3 公里以上的地空導彈,稱為單兵便攜式防空導彈。
這類導彈中,射程最大的是美國的「毒刺」(又譯「針刺」)和瑞典的 RBS-70,均為5 公里;射高最大的也是這兩型導彈,均為5 公里;彈長最長的是「毒刺」,長達1.52 米;發射重量最大的是瑞典RBS-70,約重15 公斤;飛行速度最快的是美國的「紅眼」和「毒刺」、馬赫數均為2;戰鬥部最重的是英國的「吹管」,約重2.2 公斤。
發展歷程
地空導彈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為了對付盟國飛機的襲擊,研製了「熱風」、「颶風」、「暴風」等防空火箭,後來相繼研製了「瀑布」、「龍膽」、「蝴蝶」及「萊茵之女」等地空導彈,這些導彈沒有來得及批量生產和裝備使用,戰爭就結束了。和地地戰術導彈及戰略彈道導彈的發展一樣,美蘇在戰爭結束後競相爭奪地空導彈的技術資料和設計圖紙,爭取了一部分地空導彈專家,從而為戰後地空導彈的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戰後40 多年來,地空導彈的發展主要還是美蘇壟斷,它們的技術水平基本代表了世界地空導彈的最高水平。
從60 年代以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瑞典等近10 個國家已能程度不同地研製和生產地空導彈。 世界上已有40 多個型號服役,各型地空導彈的生產量已超過40 萬枚,有30多個國家通過不同的方式購買並裝備了這種武器。戰後地空導彈的發展主要可分為四代。第一代地空導彈是戰後至50年代末期研製的導彈,此間主要發展國是美、蘇兩家。他們在掠取德國實物的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研究、仿製和試驗了一批導彈,同時也開始自行設計和製造第一代地空導彈。
當時,由於噴氣式飛機和戰略轟炸機、戰略偵察機的大量使用,使傳統的高炮失去了作用,射高只有10 公里左右的高炮面對以高亞音速、超音速在12 公里以上高度飛行的飛機已顯得無能 為力。為了對付高空高速飛行的飛機,美、蘇重點發展了中高空、中遠程導彈,其主要代表型為美國的「波馬克」和「奈基」 Ⅰ、Ⅱ 型導彈,蘇聯的SA-1 和SA-2。第一代地空導彈在射程上有了很大提高,一般射程可達50 公里左右,個別達140 公里,射高也能達30 公里左右,因而對飛機形成了一定的威脅。但這一代導彈尺寸較大,機動性較差,只能固定發射,對付中高空目標,對低空、超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則顯得過於笨拙。第二代地空導彈是50 年代末至60 年代末發展的。由於中高空、中遠程導彈的發展,以往以高、中空突防的作戰飛機開始採用低空、超低空突防的戰術,空中目標的這一重大變化也引起地空導彈的相應變化,因此,一代機動性能好,反應速度快,能夠對中低空、中遠程和低空、近程目標進行攻擊的導彈相繼問世,最有代表性的型號有:在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導彈方面,有美國的「霍克」和前蘇聯的SA-3、SA-6;在低空、近程導彈方面,有美國的「小槲樹」、「紅眼」,蘇聯的SA-7 等。
高空導彈
此外,中高空、中遠程導彈也有重大發展,蘇聯研製成功SA-4、SA-5 兩型導彈,其中SA-5 成為世界地空導彈發展中彈體最長(16.5 米)、彈徑最大(1.07 米)、翼展最大(3.65 米)、發射重量最大(1000 公斤)、射程最遠(250 公里)的一型地空導彈,該型導彈廣泛裝備於華約和中東各國。值得一提的是,此間英國還發展了一型中高、中遠程地空導彈,其型號為「警犬」Ⅱ,射程84 公里,射高0.5~27公里。第二代地空導彈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機動發射能力,反應速度較快,導彈自動化程度較高,制導體制多樣化,已基本形成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的全空域火力覆蓋第三代地空導彈是60 年代末至70 年代末發展的。此間,由於地空導彈初步形成了全空域防衛態勢,所以目標飛行高度變化不大,但仍以低空和超低空突防為主,
低空導彈
所以這一代導彈除蘇聯的 SA-11 中程導彈外,其餘全是低空、近程防空導彈,其主要特點是不少國家參與了地空導彈的發展,同時一大批性能較好的單兵便攜式導彈也得以迅速發展。這一代導彈的代表型有:美國的「毒刺」,蘇聯的SA-8、SA-9,英國的「山貓」、「輕劍」、「吹管」,法國的「響尾蛇」,法德合研的「羅蘭特」及瑞典的RBS-70 等。第四代地空導彈是70 年代末以後發展的。此間,雖然作戰飛機仍採用低空、超低空突防模式,但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卻構成了新的威脅,使地面防空變得日趨複雜。由于飛機大量採用隱形技術,加之飛行速度已提高到馬赫數2 左右,所以目標機動能力和低空突防能力較強。戰術彈道導彈飛行彈道雖然較高,但目標小,飛行速度快,也較易突防。
為了防空反導,第四代導彈在重點發展低空導彈的基礎上,還十分注意發展各種類型的導彈,其代表型有:美國的「愛國者」、「改霍克」、「羅蘭特」,蘇聯的SA-12、SA-13,美國和瑞士聯合研製的「阿達茨」,法國的「西北風」,英國的「輕劍」2000、「星光」、德國的「羅蘭特」、法國的「夏安」,日本的81 式和意大利的「防空衛士」等。
這一代導彈由於採用了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微電子技術,使地空導彈系統能跟蹤和攻擊多目標,在命中精度和作戰效能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地空導彈和戰鬥機、高炮一起,構成國土區域防空、要地防空和野戰防空的重要武器系統。地空導彈由於命中精度高,摧毀威力大,機動能力強,覆蓋範圍廣,反應時間快,所以日益成為地面防空的主要武器。經過戰後40多年的發展,地空導彈已裝備了30 多個國家和地區,計有70 余種、100 多型在役,有10 多個國家具有研製和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