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2019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覆同意建設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廈門大學成為首批入選的建設高校。項目總經費2.02億元,建設周期3年,計劃集成產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於一體的區域共享型國家集成電路[1]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目錄

機構簡介

平台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建設主平台,與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龍頭企業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集成電路工藝中後端產業實訓分平台,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設計、特色工藝與先進封測、第三代半導體、未來顯示等「卡脖子」關鍵技術和產業急需技術,具備每年為東南沿海地區相關高校和企業培養集成電路產業人才1500人的能力。平台將全面促進教育、人才與產業、創新有機銜接,助力廈門大學微電子集成電路學科「雙一流"建設[2]和發展,推動東南沿海成為集成電路產業和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區,成為對台交流和融合發展的戰略支點,構建集成電路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相關資訊

我校獲批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近日,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於廈門大學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教發函〔2019〕14號),正式批覆同意廈門大學承建「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項目總經費2.02億元,建設周期3年。據悉此次首批入選共有四所高校,除我校外,還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

集成電路技術是信息社會的基礎,也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標誌之一。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深化產教融合創新,加快集成電路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集成電路卡脖子技術領域人才培養,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教育部根據《國家集成電路發展推進綱要》和《教育部等七部門關於加強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意見》,積極推進在中央高校中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

2018年12月,我校向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申報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項目。在校黨委、校行政的直接領導和支持下,在校規劃辦、科技處、資產處等部門的關心和協調下,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積極進行平台的申報工作。申報工作得到廈門市發改委、海滄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學院通過走訪調研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總結我校對台區位優勢,在結合集成電路產學研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整理思路,摸索經驗,精心設計方案,反覆修訂打磨可行性研究報告。學校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研討會,充分徵集意見,多輪推敲論證,力求平台的建設方案盡善盡美。平台以「抓住重點、以點帶面,產學協同、開放共享」為建設原則,聚焦解決國家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加快人才培養步伐,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推動科學研究與區域產業發展深入融合,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等一系列平台建設思路,確保後期的平台建設工作能夠真正落實落細並能夠如期完成建設目標。平台的落地,體現國家對廈門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和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建設的充分肯定,體現國家對廈門及海西經濟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是對廈門大學電子學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擔當引領作用提出的更高要求。

下一步,平台將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為建設主體,聯合國內相關龍頭企業、區域集成電路產業園區和其它高校,秉承共建共享理念,通過「企業化管理,項目化運作」的新模式,打造區域共享型跨學科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平台將針對我國集成電路發展中的關鍵卡脖子難題,着力突破第三代半導體等集成電路前沿核心技術,聚焦Micro LED等新一代顯示技術,涵蓋芯片設計、EDA工具、特色工藝和先進封測等方面,着力推進海西經濟區集成電路產業升級,帶動海峽西岸集成電路產業與人才聚集,為福建省和廈門市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