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昌採茶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昌採茶戲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清道光年間南昌民間的「花燈」和「十二月採茶調」,經燈戲、三腳樁、半班等階段而於清末形成[1]

簡介

南昌採茶戲是具有代表性的江西採茶戲之一,而江西採茶戲是中國採茶戲的始祖,主要發源於贛南信豐、安遠一帶。「贛南茶事興盛,歷史悠久。」據說,宋、明、清三代,贛南均有名茶列為貢品,當地勞動人民都為繁榮的茶事而載歌載舞。眾所周知,在茶葉生產中,首要工序就是採茶。在翠綠山野與明媚的春光中,人們一邊勞動,一邊唱着山歌,既消除了疲勞,也抒發了感情,「採茶歌」由此而來。而採茶歌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則是在許多年以後的新春之際,隨民間各種燈彩在鄉村表演,即形成採茶燈戲的演出,這便是採茶戲的最早雛形。採茶燈戲中所演唱的採茶歌為「十二月採茶歌」,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順採茶」,從正月唱到十二月;二是「倒採茶」,從十二月唱到正月;三是「四季茶」,則唱一年的春夏秋冬。演唱時,舞者口唱「茶歌」,手提「茶籃」作道具,載歌載舞,從而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採茶燈戲,俗稱「茶籃燈歌」。

贛南採茶戲形成後,即分成幾路向外發展,除遠至閩、粵、湘、桂諸省區所形成的支系之外,在江西省境內即形成了贛東、贛西、贛南、贛北、贛中五大流派。南昌採茶戲屬於贛北流派,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發脈於載歌載舞的採茶燈戲,扮唱《十二月採茶歌》及各種民間小調,以南昌、新建兩縣為中心起步、發展起來的。

據史料記載,清朝道光末年,採茶戲由燈彩演變成戲曲。清朝光緒年間,南昌採茶戲在南昌禾埠起班。當時的劇目多為「二小」(小丑、小旦)扮演,如《攀筍》《賣棉紗》等。之後,隨着劇情的需要,「二小」逐漸發展為「三小」(小丑、小旦、小生),如《下南京》《賣花線》等,因此民間俗稱採茶燈為「三角班」。後來,這種表演已不局限於表現茶事了,而是出現了大量表現日常生活內容的小戲,到了這時,「半班」也就因此宣告誕生了。「半班」則已基本形成為採茶戲班的規模,有十幾二十人,有服裝、道具和樂隊,已能夠上演差不多完整的各種劇目,所以很受鄉間民眾的歡迎。

南昌採茶戲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等地[2]。主要曲調有「茶燈調」和由「茶燈調」發展演變而來的「攀筍調」、「秧麥調」、「下和調」等。音樂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與短弓兩種,而短弓又有頓弓、顫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傳統劇目有以江西南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和《花轎記》,合稱「南昌四大記」,富有鄉土特色。是由民間採茶燈和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

視頻

南昌採茶戲 相關視頻

南昌採茶戲《方卿戲姑》(完整場)
南昌採茶戲《蔡鳴鳳辭店》全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