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 (中央社台北29日電)英國當局28日宣布批准只需施打一劑的美國嬌生(Johnson & Johnson)疫苗,衛生大臣韓考克(Matt Hancock)表示,這使得英國疫苗接種計畫獲得進一步助力。
  • 英國已訂購2000萬劑嬌生疫苗,目前當地批准的疫苗還有輝瑞(Pfizer)、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及莫德納(Moderna)的疫苗。

劊子手(executioner)又稱處刑人或行刑者是古代對於從事直接處決犯人為職業的人的一種稱呼。

  • 現在世界各國大多以法警、警員或是憲兵作為處決犯人者。
  • 一名劊子手正在用斬首的方式處決犯人。照片攝於晚清時期的中國。
  • 漢語中的「劊子手」一詞,也可以用來罵人,當作「殘忍」、「作惡多端」、「殺人如麻」的意思。
  • 法語中的死刑執行人名叫「Bourreau」。1787年1月12日,在當時就職的處刑人夏爾·亨利·桑松的請願下,死刑執行人的正式名稱被修改為「Exécuteur de Jugements Criminels」,意思是「有罪判決的執行者」,並禁止使用Bourreau的用法。不過在現今的法國,依然會使用Bourreau來代稱死刑執行人。
  • 在首都巴黎就職的處刑人被叫做巴黎先生(Monsieur de Paris)。法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處刑人世家是桑松家族,該世家連續取得了六代「巴黎先生」的職位,其中第四代的夏爾·亨利·桑松由於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就職而知名。
  • 斷頭臺這個處刑工具藉夏爾·亨利·桑松之手開始被運用之前,法國使用絞刑、斬首、火刑、車裂、死亡輪等處刑方式,另外死刑執行人也會使用鞭刑這類不會剝奪生命的刑罰。
  • 劊子手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guìzishǒu,也稱行刑者,是古代對於從事直接處決犯人的職業的人的一種稱呼。 現泛指以各種方式殺人的兇手,比喻鎮壓人民、屠殺人民的專制統治者的爪牙,也可以用來當作罵人「殘忍,作惡多端」的意思。
  • 古代指以執行死刑為業的人,後泛指以各種方式殺人的兇手,也比喻鎮壓人民、屠殺人民的專制統治者的爪牙。也可以用來當作罵人「殘忍,作惡多端」的意思。

劊子手的歷史定位及避諱

  • 在古裝電視劇中,有時會出現劊子手處決犯人的場景,而且通常是在秋風掃落葉的季節,意即所謂「秋決」。
  • 有別於現今多半以「絞刑」或「槍決」等方式處決死刑犯,過去則是統一由「劊子手」來進行。
  • 想成為一名劊子手並不容易,光是入門就相當艱難,首先是要膽子大,再來是力氣大,僅是這2個條件,就有很多人無法達標。
  • 而且劊子手畢生最多能行刑的數量及行刑的時間都有明確規定。
  • 據《每日頭條》報導,要成為一名劊子手,除了膽子要夠大、力氣也要夠大之外,還需要像其他學武之士一樣拜師學藝,並經過長時間沒日沒夜的練習。
  • 練習時,師父會要求學徒砍冬瓜,必須達到「一刀下去,冬瓜正好切成兩半」,才能算是完成最基本的「入門」。
  • 即便完成多年的訓練,終於成一名合格的劊子手,也仍有許多業界規範必須嚴格遵守。
    • 例如,古代遵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作息,每逢秋季就是「收成、結算、算帳」的時候,因此朝廷規定,每年只有在「秋天」才能開始處決犯人,春天和夏天並不能對任何人行刑,這稱之為「秋決」。
    • 劊子手也只有在這時後才會開始有工作。
  • 雖然劊子手被視為社會地位低下者所從事的職業,也常常被人看低,不過卻是個賺錢速度快速的工作。
  • 一般要維持停一個月的開銷需要一個大洋,不過劊子手只要砍了一顆頭就能拿到三個大洋,生活狀況絕對不會太差。
  • 再加上通常處決犯下大罪的重刑犯,往往不是只給一刀就能結束的,而是必須分成好幾刀來行刑。
    • 這時有些犯人家屬會為了讓親人能早點解脫,不必受到過多的疼痛與掙扎,會另外塞給劊子手紅包,拜託他們一刀了斷,這也相當於是劊子手額外的小費。
  • 由於這個職業會直接弄髒雙手,擔心會有損陰德,劊子手在行刑的人數方面也有所限制,行刑最高上限是99人,只要處決了99個犯人後,劊子手便會改行,這是因為在劊子手這一行流傳著一句名言,「殺人過百,絕子絕孫」。
  • 清朝最後一位劊子手名叫鄧海清,他砍頭的技術據說非常高超,不管是衙門官府或是犯人家屬都想找他執行,因此他一生總共砍了300顆人頭,享盡榮華富貴。
  • 鄧海清卻孤老終生,原因是他砍了這麼多的頭,沒有女性願意嫁給他。
  • 晚年他沒了收入無依無靠,甚至還常做惡夢,即便想出家當和尚,也沒有一家寺廟敢收留他,人們都認為這是他的因果報應。
  • 隨著時代的演變,清末以後,死刑的方式已改為更具效率的槍斃,劊子手們紛紛開始大量轉行。
  • 就這樣,砍頭與劊子手這個職業一起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1]

劊子手為何在砍頭前對刀子噴酒?

日 /綜合報導

  • 中國歷史上有各式各樣的殘忍刑罰,歷史最悠久的刑罰之一,無疑是「斬首示眾」,也衍生出了許多形式,負責讓人頭落地的的執行者,被稱為「劊子手」。而在執行斬首時也有些禁忌跟迷信,像是「午時三刻」問斬或「秋後問斬」等,甚至行刑時,劊子手都會嘴含一口酒,將酒噴向刀子,在砍問斬之人的頭,其中,噴酒竟然也有其意義。
  • 古代斬首行刑時間通常落在「午時三刻」,從史上有記載和小說中的描述來看,應該是「中午12點左右」,也就是正午的時間點。
  • 就是為了避免亡魂糾纏,因此選在大中午陽氣最重,人的影子最短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執行,相較於夜黑風高的夜晚,更能讓化解心理上的隱憂。
  • 另外「秋後問斬」,唐、宋、明、清都有明文規定,除犯人情節特別嚴重,須立刻執行之外,正常來說都不得在立春之後、秋分之前執行。
    • 秋冬被認為是萬物蟄伏的季節,選擇在這樣的季節執行,較符合古代對於「萬物生長」的規律。
  • 至於劊子手「往刀噴酒」存在著「消毒」、「劊子手壯膽」、「祭刀」、「保護刀子」等說法。
  • 分析來看,第一種「消毒」,在現代,不管是受傷,還是手術前,醫護人員都習慣用酒精或是碘酒消毒,而劊子手噴酒的行為,有人猜測是利用高濃度的白酒,也有消毒功能;但這樣的說法,不被後人採信,畢竟砍頭殺人又不是治病救人,最後總歸是死路一條,應該沒有必要性。
  • 第二種「劊子手壯膽」,如果被斬之人,抬起頭來惡狠狠地用一對充滿仇怨以及不滿的眼神,看著劊子手,光想那對眼神就讓人毛骨悚然,劊子手殺人,雖然只是工作,心裡總是有些不安,喝點酒多少可以壯膽。
  • 第三種「祭刀」,有些人認為迷信,但仍希望將死之人,能夠理解,殺人只是工作需要,不是故意殺人,希望刀上不要積攢太多的怨氣,讓對方死後來找自己報仇。
  • 第四種「保護刀子」也是最有根據的說法,因為刀起頭落,往刀子上噴酒,是為了防止血液沾黏在刀子上,如果乾掉,血液滲入刀子金屬表面,很難去除掉,還會讓刀子生鏽,如果不好好保養,刀子壽命不會長,因此才在行刑前,含酒噴刀。 [2]

目錄

參考來源

  1. 大陸中心. 殺人過百,絕子絕孫」!古代劊子手最多只能砍99顆頭. ETtoday. 2018-11-11 [2022-05-29] (中文). 
  2. 新奇中心. 殺人過百,絕子絕孫」!古代劊子手最多只能砍99顆頭. 三立新聞網. 2022-05-07 [2022-05-29] (中文).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1111/1303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