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應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侍應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
作品名稱:侍應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創作年代:宋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林景熙 |
侍應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是南宋愛國詩人林景熙的作品之一。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陽,又作德暘(yáng),號霽山,南宋溫州平陽人。宋元間詩人,官至禮部駕閣 。[1]
咸淳七年(1271年)中進士,擔任泉州教官。擔任禮部架閣,轉為從政郎。元兵南下,林景熙遂棄官不仕,回到家鄉平陽隱居。他從此探研經史,教授生徒,漫遊江浙,從事著述。
林景熙的作品有《白石樵唱》、文集《白石稿》等,後人編為《霽山集》。學者稱之為霽山先生, 「以文章節義著於東南」。[2]
正文
其一
春霖卷流芳,霽旭浮遠野。 白首貞元人,相期古松下。
其二
試耕黃犢健,入社白鷗真。 柳外呼舟去,水風吹葛巾。[3]
人物簡介
林景熙,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1271)進士。受泉州教授,歷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宋亡後不仕,隱居於平陽縣城白石巷。據新編《平陽縣誌·林景熙傳》載: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迦,發掘紹興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拋棄其遺骨。時景熙在紹興王英孫家作客,激於愛國義憤,約鄉人鄭朴翁等喬裝採藥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裝六函,葬於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誌,又作《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以記其事。景熙這種熱愛祖國,反抗民族壓迫的行動,深受稱讚。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霽山先生墓在家鄉青芝山。[4]
人物生平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於平陽騰蛟帶溪林泗源。林家兄弟三人,景熙居第二。
景熙自幼聰穎,好讀書,20歲時已有詩名。被舉薦到首都臨安,就讀太學。宋時太學分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考試合格,選升內舍,再由內舍選升上舍。內舍、上舍均有限額。上舍考試上等,即可授職,稱「上舍釋褐」,榮耀等同進士登第。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軍在伯顏率領下進入建康,臨安政權已呈土崩瓦解之勢,可恨那些大臣們尚在勾心鬥角。景熙眼看國事已無可為,不久便棄官歸里,隱居平陽縣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1276)春,在臨安陷落前,益王、廣王逃離臨安,閏三月陳秀夫等在溫州江心寺,奉益王為天下兵馬都元帥,廣王副之。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應會稽王英孫的邀請,來到越中。「一曲危欄人獨倚,江山渾在夢中看。」宋亡後,貴公子出身的王孫英,在這樣百無聊賴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嘯傲泉石,飲酒賦詩,這是反元情緒一種無可奈何的發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觸了謝翱、唐珏、胡僑等富有強烈的民族意識的志士。
南宋祥興二年(1279)二月,厓山戰敗,陸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消息傳來,林景熙與陳則翁等人秘密舉行哭祭。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景熙到58歲後,才大部分時間住在平陽,他在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奧別業,教授生徒,過着清貧的生活,以顏回草食瓢欽、樂在其中來自我解嘲。但他還是關心世事。
大德四年(1300)他為判官王秉仁寫了《平陽縣治記》使人們知道平陽建縣的歷史。
大德五年(1301),他寫了《公溥堂記》向州守孫筠進了藥石之言,希望他能為老百姓做些好事。
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 陰均陡門,他欣然為其作記。
大德十一年(1307),《平陽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67歲,忽然遊興勃發,北上杭州。來往吳越日久,時感思念家鄉,漸覺體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覺不宜久留異地而揮淚決別友人回到平陽家鄉。
林景熙在家臥病兩年後,於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飲恨辭世,享年69歲。
參考資料
- ↑ 林景熙 知網百科
- ↑ 「溫州第一詩人」平陽林景熙,被稱為是「最懂陸游」的愛國詩人 平陽文旅體資訊微信公眾號
- ↑ 「林景熙」詩詞全集 侍應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詩詞名句網
- ↑ 林景熙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