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校徽 |
中文名稱: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外文名稱: National University of 簡 稱: 國防科技大學 創 辦 人 :毛澤東 創辦時間 :1953年 類 別 :公立大學 類 型 :軍事 屬 性 :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一五計劃) 985工程 :(2006年入選) 211工程 :(1996年入選) 雙 一 流 :(2017年入選) 主管部門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 現任校長:鄧小剛 政 委:劉念光 校 訓 :厚德博學、強軍興國 校 歌 :《國防科技大學校歌》 地 址 :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德雅路 院校代碼 :91002 知名校友: 陳賡、俞正聲、粟戎生、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簡稱國防科大,本部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是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大學。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1]、中共中央1959年確定的20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位列首批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A類、軍隊「2110工程」,是國務院首批批准有權授予碩士及博士學位的院校、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院校,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學校擔負着為全軍培養高級科學和工程技術人才與指揮人才、培訓軍隊高級領導幹部、從事先進武器裝備和國防關鍵技術研究的重要任務。
學校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即「哈軍工」[2]),陳賡大將任首任院長兼政治委員。軍事工程學院創建時,毛澤東親自為學院頒發《訓詞》。1970年,學院主體南遷長沙,改名為長沙工學院。1978年,學校在鄧小平的直接關懷下改建為國防科學技術大學。1999年,江澤民簽署命令組建新的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7年,學校以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防信息學院、西安通信學院、電子工程學院,以及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校本部設在長沙,內設學院位於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
學校設有十大學科門類42個本科專業、2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兩院院士20人,博士生導師333人,碩士生導師916人。
目錄
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前身是1953年創建於哈爾濱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軍工」,俗稱「哈軍工」)。軍事工程學院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156項重點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確定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從1953年到1966年,軍事工程學院僅招生13屆,但校友中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達40餘人,超過200人被授予將官軍銜。「兩彈一星」、超級計算機、隱形戰鬥機、導彈驅逐艦、核動力潛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尖端國防工程的大批骨幹均來自軍事工程學院。另外,許多軍事工程學院的校友也活躍於政商界[3]。
1952年3月18日,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副總參謀長粟裕向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朱德、林彪呈送《關於成立軍事工程學院的報告》。經周恩來、朱德、林彪審閱後,1952年3月26日毛澤東批示「同意」。由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獲得批准創辦。
1952年6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致函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布爾加寧,請蘇聯按5個系的規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派遣專家和顧問。1952年7月11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陳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4]。
1952年,中央軍委決定,以西南軍區第二高級步兵學校、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的部分幹部為基礎,籌建軍事工程學院。中央軍委還決定,建成後的軍事工程學院應當為全軍各軍兵種培養軍事科學技術人才,校址設在哈爾濱市,並且要求軍事工程學院於1953年9月1日開學。
1952年8月22日,中央軍委批准成立了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1952年9月1日在北京市恭儉胡同59號開始辦公。籌備委員會由陳賡、徐立行、李懋之、張衍、黃景文、胡翔九、張述祖、任新民、沈正功、趙子立10人組成,主任委員陳賡,副主任委員徐立行。1952年9月16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了軍事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臨時黨委。陳賡、徐立行、李懋之、張衍、胡翔九、黃景文任臨時黨委委員,陳賡任臨時黨委書記。該院成立之後, 先後有三百多位各個專業的蘇聯專家參與了學院的建設, 至到60年代中蘇關係完全破裂。
1952年11月24日,中央軍委批准了軍事工程學院請調教授的報告。中央軍委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下達「為軍事工程學院抽調300名助教及1000名學員的指示」。1952年11月26日,軍事工程學院向中央軍委呈報了校舍建築初步計劃。1952年12月15日,中央軍委批准軍事工程學院成立建築委員會。1953年1月30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批准成立中共軍事工程學院委員會。1953年2月21日,中央軍委命令:軍事工程學院隸屬中央軍委各總部直接領導。軍事工程學院下設6個部,5個系,22個專科,24個本科生專業。1953年5月13日,蘇聯顧問團抵達軍事工程學院。1953年5月15日,毛澤東批示,軍事工程學院每年畢業學員以800人為限。1953年8月26日,毛澤東為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學員開學頒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訓詞》,為軍事工程學院題寫了《工學》報名。
1953年9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大會舉行,副總參謀長張宗遜代表中央軍委參加。周恩來、朱德、賀龍、劉伯承、羅榮桓等為學院題詞。1953年9月1日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建校日。
1960年8月15日,蘇聯政府撤走在學院工作的全部蘇聯專家[5]。
1961年5月,裝甲兵工程系遷往西安,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
1962年6月18日,周恩來第二次視察學院。
1965年5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軍事工程學院劃歸國防科委建制領導。
哈爾濱工程學院
196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關於軍事工程學院等三所院校改變管理體制的報告》,決定自1966年1月1日起,三所院校改成地方體制,仍歸國防科委領導。其中,軍事工程學院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1965年12月19日,中央軍委通知,經周恩來同意,軍事工程學院改制可以推遲至1966年4月1日起執行。
1966年4月,被指責為全軍四個「不突出政治」的落後單位之一的軍事工程學院,被集體轉業,退出軍隊序列,更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仍隸屬國防科委。
1966年4月,成立電子計算機系。1966年5月11日,根據中共黑龍江省委部署,哈爾濱工程學院召開「文化大革命」誓師動員大會,成立「文化大革命」領導小組。
長沙工學院
1970年1月29日,國防科委傳達國務院、中央軍委通知:自2月15日起,哈爾濱工程學院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1970年5月2日,中央軍委批覆,長沙工程兵學院營房移交國防科委。1970年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批覆國防科委的報告,同意哈爾濱工程學院營房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瀋陽軍區。1970年6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哈爾濱工程學院內遷長沙,更名「長沙工學院」,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領導。
1973年7月3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重慶工業大學,原哈工大的相關專業遷回哈爾濱工業大學;原軍工二系調歸長沙工學院建制。1973年8月9日,廣州軍區工作組奉命撤出長沙工學院,長沙工學院工作由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副書記張文峰主持。1974年4月25日,湖南省革命委員會派工宣隊進駐長沙工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1972年8月6日,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得知哈爾濱工程學院已經分建和內遷,十分惋惜,並提出是否能恢復軍事工程學院。1973年,周恩來在中央軍委召開的一次專委會上再次提到該問題。1973年,葉劍英在見到劉居英時,也詢問為何將哈爾濱工程學院拆散。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1977年3月20日,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學院專業、體制再次調整。院機關設四部一辦,下設4個系(不含核武器系)、22個專業、1個研究所、1個工廠。
1977年7月23日,中央軍委副主席鄧小平在自己家中接見了長沙工學院臨時黨委負責人張文峰以及主管教學工作的高勇,鄧小平說自己在1975年便想在軍隊搞一所國防科技大學,自高中直接招生(這是針對「文革」期間廢除高考、招收僅有初中文化的工農兵學員而言),同意他們上報以長沙工學院為基礎、組建國防科技大學的方案。
1978年6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下達《關於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通知》(國發〔1978〕110號文件),決定將長沙工學院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自1978年10月1日起歸屬國防科委建制領導,列入軍隊序列,執行兵團級職權,1978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教職工為現役軍人,學生不穿軍裝不入伍。
1999年6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炮兵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工程兵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政治學院併入,組建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成為全軍5所綜合大學之一,直屬中央軍委,執行副大軍區級職權。
-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工程兵學院:1950年12月在南京成立華東軍區工兵指揮部兼工兵學校,後相繼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工程兵學校,1969年8月撤銷。1978年7月在長沙恢復重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學校。1986年6月更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工程兵學院。1999年併入國防科技大學,成為國防科技大學工程兵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
2017年,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信息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為基礎重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校本部設在長沙,內設學院位於長沙、南京、武漢、合肥等地。學校是直屬中央軍委領導的軍隊綜合性大學。
2017年7月19日,新調整組建的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大會暨軍隊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授軍旗、致訓詞,出席座談會並發表講話。習近平在訓詞中說,「國防科技大學是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和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要緊跟世界軍事科技發展潮流,適應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要求,抓好通用專業人才和聯合作戰保障人才培養,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努力建設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歷任領導
校長 |
---|
# 陳賡 大將(1952年7月11日—1961年3月16日逝世,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
# 劉居英 少將(1961年7月24日—1966年3月,軍事工程學院院長;1966年3月—8月撤職,哈爾濱工程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
# 張衍(1978年9月13日—1983年1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 張良起 少將(1983年12月21日—1990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 陳啟智 中將(1990年6月30日—1994年2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 郭桂蓉 少將(1994年2月—1996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 溫熙森 中將(1996年7月—2008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 張育林 中將(2008年7月—2011年6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 楊學軍 中將(2011年6月—2017年7月,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
# 鄧小剛 少將(2017年7月—) |
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
1980年 | 數理學部 | 莊逢甘 |
技術科學部 | 任新民、梁守槃、慈雲桂 | |
1993年 | 基礎科學部 | 周興銘 |
地學部 | 文聖常 | |
1995年 | 化學學部 | 朱起鶴 |
2001年 | 技術科學部 | 莊逢辰、高玉臣 |
2003年 | 技術科學部 | 邢球痕、盧柯 |
數學物理學部 | 陸埮 | |
2009年 | 技術科學部 | 於起峰 |
2011年 | 信息科學部 | 楊學軍 |
1994年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李鴻志 |
1995年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顧懋祥、楊士莪、王興治、徐濱士、李明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郭桂蓉 | |
1997年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高伯龍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趙伊君、陳火旺 | |
1999年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鐘山、盧錫城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李釗 | |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 王澤山 |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彭先覺 | |
2001年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宮先儀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王哲榮 | |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 鄭穎人 | |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 顧金才 | |
農業、輕紡與環境工程學部 | 潘德爐 | |
2003年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劉怡昕、宋文驄、黃瑞松、徐玉如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馬遠良 | |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 王景全 | |
2017年 |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 王振國 |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劉澤金 |
視頻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一五"計劃中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愛學術
- ↑ 從「哈軍工」到國防科大,這所軍校就是人民解放軍發展歷程的縮影,城市記憶CityMemory,2018-7-31
- ↑ 從 哈軍工 走出的 將軍、院士、政要,哈爾濱工業學院,2012-11-28
- ↑ 陳賡大將創建「哈軍工」 ,搜狐,2017-12-05
- ↑ 1960年蘇聯援華軍事專家撤走情況及影響,國史網,201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