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增加 6,518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big>''' |- |<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big>'''
|-
|<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photocdn.sohu.com/20071107/Img253111651.jpg" style="opacity: 1;"width="250" height="250">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q=%E5%A8%81%E5%BB%89%C2%B7%E7%90%86%E6%9F%A5%E5%BE%B7%C2%B7%E7%93%A6%E6%A0%BC%E7%BA%B3&src=tab_www&correct=%E5%A8%81%E5%BB%89%C2%B7%E7%90%86%E6%9F%A5%E5%BE%B7%C2%B7%E7%93%A6%E6%A0%BC%E7%BA%B3&ancestor=list&cmsid=50d24dff2572396af82b693d60941f74&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0#id=2928512d453bc1f99a742ced61cfeb44&currsn=0&ps=48&pc=48 来自360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是一名作曲家。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 外文名:Wilhelm Richard Wagner
* 国籍:[[德国]]
* 职业:作曲家

==人物经历==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从小接受了完善的音乐训练,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883年2月13日,作曲家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逝世。

瓦格纳生活的时代, 在德国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将过去只在前奏或序曲中出现的管弦乐队的地位提升到了极致,使其成为统一全剧的支柱。另一明显的改革在于他乐剧中的主导动机,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代,作曲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到主导动机,但瓦格纳不同于他们,他系统的运用主导动机,并通过复调来组合几个主导动机,可以说,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是一种精确而单纯的潜台词。

除此之外,他的乐剧中几乎没有分曲与合唱,铜管乐的运用更加自由灵活,感情的意义由乐队以旋律及和声的方式表达,人声声部浮动于管弦乐流的表面,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主要开始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这部歌剧1865年在慕尼黑的演出标志着西方世界音乐语言中一种新方言的开始,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意词。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当然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过分重视他的思想对于欣赏他的作品来讲却是一种遗憾。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纳粹歪曲了瓦格纳作品中的一些思想来美化自己的罪行,但这不能作为指责瓦格纳音乐的理由。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库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说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的日耳曼血统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至疯。1878年1月3日,瓦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表现在他的乐剧中,如《汤豪舍》中的伊丽莎白,《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指环》中通过对爱情献身来征求人类的布仑希尔德和《帕西法尔》中寓言式的女性孔德里。

==代表作品==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auml;nder,1843)

汤豪舍(Tannha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帕西法尔(Parsifal,1882)

==其它作品==
结婚 Die Hochzeit (1832, 莱比锡1838)

仙妖 Die Feen (1833-34, 慕尼黑1888)

爱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见习修女) Das Liebesverbot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马格德堡1836)

黎恩济,罗马的最后一个护民官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德累斯顿1842)

漂泊的荷兰人 Der fliegende Hollaender (1840-41, 德累斯顿1843)

汤豪瑟与瓦特堡的歌唱比赛 Tannhaeuser und der Saengerkrieg auf Wartburg (1842-45, 德累斯顿1845)

罗恩格林 Lohengrin (1845-48, 魏玛1850)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6-59, 慕尼黑1865)

纽伦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 (1845-67, 慕尼黑1868)

尼伯龙根的指环:连演三日和一个前夜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拜罗伊特1876)

前夜:莱茵的黄金* Vorabend: Das Rheingold (1851-54, 慕尼黑1869)

第一日剧:女武神* Erster Tag: Die Walkuere (1851-56, 慕尼黑1870)

第二日剧:齐格菲* Zweiter Tag: Siegfried (1851-71, 拜罗伊特1876)

第三日剧:神界的黄昏* Dritter Tag: Goetterdaemmerung (1848-1874, 拜罗伊特1876)

帕西法尔 Parsifal (1865-82, 拜罗伊特1882)

主要音乐论著:《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歌剧与戏剧》<ref>[https://www.zhihu.com/topic/19551058/newest ], 知乎 ,</ref>
=='''参考文献'''==
14,2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