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錐麓古道

增加 4,098 位元組, 2 年前
人文生態
2.本步道為熱門路線,有人數管制,並常因豪雨造成崩坍而關閉,前往本步道前務必向太管處申請入山、入園許可並確認路況。<ref>[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trail&act=detail 路線],椎麓古道-健行筆記</ref>
 
==人文生態==
===太魯閣族===
人口約一萬三千多人,原居住於南投境內,為了尋找更廣闊的耕地與獵場,他們橫越中央山脈,到達花東縱谷,沿著河谷及台地,建立自己的家園,並稱自己為「太魯閣人」。早期人類學家將太魯閣族視為泰雅族的一支,經過多年的正名努力,終於在民國93年1月14日經中華民國政府核定為原住民第12族。太魯閣族主要居住在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太魯閣族抗日戰役===
背景為日治初期,日本人亟欲取得台灣中央山脈的樟腦及各項礦產,與世居深山的原住民的狩獵文化發生衝突,因此在1914年爆發了日本殖民政府與太魯閣族人的戰爭。為了進行戰爭準備,日人多次進入太魯閣山區進行嚴密的探勘,並在戰爭時期動員了近兩萬名士兵與後勤支援單位,兵分三路攻打太魯閣諸社。另一方面,太魯閣族利用地形巧妙敏捷地出沒,從山間、樹蔭襲擊,頑強抵抗。因此日本人並沒有輕鬆取得勝利,然而戰爭前後折騰了兩個多月,最還是在雙方實力懸殊的狀況下,太魯閣族被迫表示願意歸順。日本政府統治臺灣50年,但統治太魯閣族才32年,由此可見太魯閣族的強悍。
 
===合歡越嶺古道===
日治時期為了征服太魯閣族原住民,日本人自大正2年(1913年)開始,陸續分段開闢了一條西起霧社,經由合歡埡口(今大禹嶺),東至太魯閣的的合歡越嶺道路,錐麓古道便是日合歡越嶺道路的一部份。合歡越嶺道路穿越了大半的立霧溪流域,由於堅硬的大理石難以侵蝕,水流將立霧溪刻鑿成既深又窄的峽谷,太魯閣族壯丁被迫以繩索綑綁腰際,自斷崖頂垂懸而下,以人工鑿洞埋設炸藥,在堅硬的大理石斷崖上鑿掘、打造出僅容人行的路基,成為聯繫太魯閣族各部落間的理蕃道路。當時描寫行經錐麓古道的文字:「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百年後依然令人驚心動魄。
 
===動物===
步道常見的鳥類有冠羽畫眉、藪鳥、橿鳥、青背山雀、啄木鳥、五色鳥、小卷尾、灰喉山椒鳥等。其中藪鳥、冠羽畫眉是臺灣特有的鳥類。常見哺乳類有條紋松鼠、大赤鼯鼠、白面鼯鼠、赤腹松鼠、臺灣獼猴等。鄰近溪流或潮濕的窪地可見到斯文豪氏赤、梭德氏蛙等兩棲類。
 
===植物===
錐麓古道海拔約600~800之間,台灣西部此海拔為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為主要組成的楠櫧林帶;但由於立霧溪流域自天祥以下石灰言地質發達,多為石質土,含石率偏高,土壤發育不良,因此古道附近以青剛櫟、太魯閣櫟、阿里山千金榆、櫸木、山肉桂、樟葉楓、黃連木等植物為主要組成。由於坡度陡峭、土壤層淺薄,因此樹冠層不高、大徑木少,樹木更新多為在樹幹基部處以側芽萌發的方式。林下稀疏,主要以生長於演替早期的乾性植物為主,常見的下層木本植物及藤蔓類有小葉鐵仔、三葉五加、珍珠蓮、酸藤、菊花木、翼核木、毬蘭等,常見草本植物則有槭葉石葦、腎蕨、台灣蘆竹、五節芒、桔梗蘭、台灣沿階草等種類。錐麓斷崖上生長了大量的車桑子,亦為好陽光、耐乾旱的灌木種類。
 
===地形地貌===
太魯閣國家公園地區以石灰岩地形聞名,本園區域中,石灰岩有多處露出,包含錐麓斷崖、清水斷崖、太魯閣峽谷等多處地點。由於大理岩緻密不易崩落的特性,使其在立霧溪快速的下切作用下,形成近乎垂直的谷壁,造就今日錐麓斷崖如此壯觀的絕壁風貌。
 
===特色===
仰望高七百公尺絕壁,俯瞰深五百公尺懸崖,日治時代對此的描述為「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ref>[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trail&act=detail&id=9 人文生態],錐麓古道-健徰筆記</ref>
</gallery>
==視頻==
32,8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