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污水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污水</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3199560333,3119991245&fm=253&fmt=auto&app=138&f=JPEG?w=640&h=424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1%A1%E6%B0%B4&step_word=&hs=0&pn=16&spn=0&di=711715074955280384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1764733011%2C1619361253&os=814941770%2C2485496876&simid=1764733011%2C1619361253&adpicid=0&lpn=0&ln=1939&fr=&fmq=1661760266032_R&fm=result&ic=&s=undefined&hd=&latest=©right=&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pics0.baidu.com%2Ffeed%2F5d6034a85edf8db1b365559d83b75d53574e741f.jpeg%3Ftoken%3D1e5ad4b921ca9d62f61d00d28f490a41&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3twiw5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f%3Ft1%3D8mb80bllm9cnabnldmn%26ou6%3Dfrt1j6%26u56%3Drv&gsm=1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gsMiw2LDQsNSwx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big>污水</big> '''
水质指标分类;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大类
|}
'''污水'''
是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 [[ 生活 ]] 和生产的排出水。丧失了原来使用功能的水简称为污水。主要是生活上使用后的水,其含有 [[ 有机物 ]] 较多,处理较易。
2021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部署全面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ref>[ https://wenku.baidu.com/view/100c70c36137ee06eff9180d.html 污水处理合同样本], 百度文库 , --2012年1月17日</ref>
==名称释义==
定义: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
污水:(英文:sewage;wastewater)丧失了原来使用功能的水简称为污水。污水是由于水里掺入了新的 [[ 物质 ]] 或者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导致水变质不能继续保持原来的 [[ 使用功能 ]] 。
==污水来源==
根据污水来源的观点,污水可以定义为从住宅、机关、商业或者工业区排放的与地下水、地表水、暴风雪等混合的携带有废物的液体或者水。污水由许多类别,相应地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也有许多技术和工艺。按照污水来源,污水可以分为这四类。
第一类:工业废水 来自制造采矿和工业生产活动的污水,包括来自与工业或者 [[ 商业储藏 ]] 、加工的径流活渗沥液,以及其它不是生活污水的废水。
第二类:生活污水 来自住宅、写字楼、机关或相类似的污水;卫生污水;下水道污水,包括下水道系统中生活污水中混合的工业废水。垃圾、各种大气颗粒物沉降等,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形式进入水体环境所造成。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潜伏性、累积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研究和防控的难度大。水污染物(waterpollutant)排入水体中引起污染的物质。
第三类:商业污水 来自商业设施而且某些成分超过生活污水的无毒、无害的污水。如餐饮污水。洗衣房污水、动物饲养污水,发廊产生的污水等。
第四类:表面径流 来自雨水、雪水、 [[ 高速公路 ]] 下水,来自城市和工业地区的水等等,表面径流没有渗进土壤,沿街道和陆地进入地下水。
==污染成因==
农业污染首先是由于耕作或开荒使土地表面疏松,在土壤和地形还未稳定时降雨,大量泥沙流入水中,增加水中的悬浮物。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日益增多,而使用的农药和化肥只有少量附着或被吸收,其余绝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漂浮在大气中,通过降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刷进入地表水和渗入地表水形成污染。城市污染源是因城市人口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的。 [[ 城市污染源 ]] 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中包括厨房、洗涤房、浴室和厕所排出的污水。
世界上仅城市地区一年排出的工业和生活废水就多达500立方公里,而每一滴污水将污染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水体。
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业和医院等排出的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水体受到病原体的污染会传播疾病,如血吸虫病、霍乱、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历史上流行的瘟疫,有的就是水媒型传染病。如1848年和1854年英国两次霍乱流行,死亡万余人;1892年德国汉堡霍乱流行,死亡750余人,均是水污染引起的。受病原体污染后的水体,微生物激增,其中许多是致病菌、病虫卵和病毒,它们往往与其他细菌和 [[ 大肠杆菌 ]] 共存,所以通常规定用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指数及菌值数为病原体污染的直接指标。病原体污染的特点是:⑴数量大;⑵分布广;⑶存活时间较长;⑷繁殖速度快;⑸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绝灭;⑹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大量存活。常见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能够去除水中99%以上病毒,如出水浊度大于0.5度时,仍会伴随病毒的穿透。病原体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体,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引起人体疾病。
==耗氧污染物==
在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这种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 [[ 硫化氢 ]] 、氨和 [[ 硫醇 ]] 等难闻气味,使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中有机物成分非常复杂,耗氧有机物浓度常用单位体积水中耗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表示,单位mg/L。
一般用化学需氧量,即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表示,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植物营养物==
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类及水草生长、干扰水质净化,使BOD5升高的 [[ 物质 ]] 。水体中营养物质过量所造成的"富营养化"对于湖泊及流动缓慢的水体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水源保护的严重问题。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后变为陆地。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以在短期内出现。
植物营养物质的来源广、数量大,有生活污水(有机质、洗涤剂)、农业(化肥、农家肥)、工业废水、垃圾等。每人每天带进污水中的氮约50g。生活污水中的磷主要来源于洗涤废水,而施入农田的化肥有50%~80%流入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体中。天然水体中磷和氮(特别是磷)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是浮游生物生长的控制因素。当大量氮、磷植物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后,促使某些生物(如藻类)急剧繁殖生长,生长周期变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 [[ 厌氧微生物 ]] 所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到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水体富营养化后,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的来源,也很难自净和恢复到正常水平。水体富养化严重时,湖泊可被某些繁生植物及其残骸淤塞,成为 [[ 沼泽 ]] 甚至干地。局部海区可变成"死海",或出现"赤潮"现象。
常用氮、磷含量,生产率(O2)及叶绿素-α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标。表3-7是用总磷、无机氮划分水体富养化程度的指标。防治富营养化,必须控制进入水体的氮、磷含量。
==有毒污染物==
有毒污染物指的是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持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如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污染物等。污染物的毒性与摄入机体内的数量有密切关系。同一污染物的毒性也与它的存在形态有密切关系。价态或形态不同,其毒性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如Cr(Ⅵ)的毒性比Cr(Ⅲ)大;As(Ⅲ)的毒性比As(Ⅴ)大; [[ 甲基汞 ]] 的毒性比无机汞大得多。另外污染物的毒性还与若干综合效应有密切关系。从传统毒理学来看,有毒污染物对生物的综合效应有三种:
1、相加作用,即两种以上毒物共存时,其总效果大致是各成分效果之和。
有毒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重金属。如汞、镉、铬、铅、钒、钴、钡等,其中汞、镉、铅危害较大;砷、硒和铍的毒性也较大。重金属在自然界中一般不易消失,它们能通过食物链而被富集;这类物质除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疾病外,某些金属还可能促进慢性病的 [[ 发展 ]] 。
2、无机阴离子,主要是NO2-、F-、CN-离子。NO2-是致癌物质。剧毒物质氰化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排放。
3、有机农药、多氯联苯。世界上有机 [[ 农药 ]] 大约6000种,常用的大约有200多种。农药喷在农田中,经淋溶等作用进入水体,产生污染作用。有机农药可分为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的毒性虽大,但一般容易降解,积累性不强,因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明显;而绝大多数的有机氯农药,毒性大,几乎不降解,积累性甚高,对生态系统有显著影响。 [[ 多氯联苯 ]] (PCB)是联苯分子中一部分氢或全部氢被氯取代后所形成的各种异构体混合物的总称。多氯联苯剧毒,脂溶性大,易被生物吸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难以和酸、碱、氧化剂等作用,有高度耐热性,在1000~1400℃高温下才能完全分解,因而在水体和生物中很难降解。
4、致癌物质。致癌物质大体分三类: [[ 稠环芳香烃 ]] (PAHs),如3,4-苯并芘等;杂环化合物,如 [[ 黄曲霉素 ]] 等; [[ 芳香胺 ]] 类,如甲、 [[ 乙苯胺 ]] , [[ 联苯胺 ]] 等。
5、一般有机物质。如酚类化合物就有2000多种,最简单的是苯酚,均为高毒性物质; [[ 腈类化合物 ]] 也有毒性,其中丙烯腈的环境影响最为注目。
==石油类污染物==
石油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类型之一,特别在河口、近海水域更为突出。石油污染
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逐渐深远。石油对海洋的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石油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黏液体。排入海洋的石油估计每年高数百万吨至上千万吨,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千分之五。石油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清洗石油运输船只的船舱、机件及发生意外事故、海上采油等均可造成 [[ 石油 ]] 污染。而油船事故属于爆炸性的集中污染源,危害是毁灭性的。
石油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的混合物,进入水体后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在水上形成油膜,能阻碍水体复氧作用,油类粘附在鱼鳃上,可使鱼窒息;粘附在藻类、浮游生物上,可使它们死亡。油类会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严重时使鸟类大量死亡。石油污染还能使水产品质量降低。
==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是 [[ 放射性物质 ]] 进入水体后造成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核动力工厂排出的冷却水,向海洋投弃的放射性废物,核爆炸降落到水体的散落物,核动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开采、提炼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水体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可以附着在生物体表面,也可以进入生物体蓄积起来,还可通过食物链对人产生内照射。
水中主要的天然放射性元素有40K、238U、286Ra、210Po、14C、氚等。在世界任何海区几乎都能测出90Sr、137Cs。
==无机污染物==
各种酸、碱、盐等无机物进入水体(酸、碱中和生成盐,它们与水体中某些矿物相互作用产生某些盐类),使淡水资源的矿化度提高,影响各种用水水质。盐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工矿废水以及某些工业废渣。另外,由于酸雨规模日益扩大,造成 [[ 土壤酸化 ]] 、地下水矿化度增高。
水体中无机盐增加能提高水的渗透压,对淡水生物、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在 [[ 盐碱化 ]] 地区,地面水、地下水中的盐将对土壤质量产生更大影响。
==热污染==
鱼类生长都有一个最佳的水温区间。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鱼类生长,甚至会导致死亡。不同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性也是不同的。如热带鱼适于15~32℃,温带鱼适于10~22℃,寒带鱼适于2~10℃的范围。又如鳟鱼虽在24℃的水中生活,但其繁殖温度则要低于14℃。一般水生生物能够生活的水温上限是33~35℃。
除了上述八类污染物以外, [[ 洗涤剂 ]] 等表面活性剂对水 [[ 环境 ]] 的主要危害在于使水产生泡沫,阻止了空气与水接触而降低溶解氧,同时由于有机物的生化降解耗用水中溶解氧而导致水体缺氧。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有明显毒性。水体污染的例子很多,如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两岸有许多工厂,每天均有大量废水排入运河,使水体中固体 [[ 悬浮物 ]] 、有机物、重金属(Zn,Cd,Pb,Cu等)及酚、氰化物等含量大大超过地面水标准,有的超过几十倍,使水体处于厌氧的还原状态,乌黑发臭,鱼虾绝迹,不能用于生活、农业等用水;水体自净能力差,若不治理,并控制污染源,水体污染还会进一步扩大。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总体上可划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在水环境化学中较为重要的,研究得较多的污染物是重金属和 [[ 有机物 ]] 。中国水污染化学研究始于70年代,从重金属、耗氧有机物、DDT、六六六等农药污染开始,研究的重点已转向有机污染物,特别是难降解有机物,因其在环境中的存留期长,容易沿食物链(网)传递积累(富集),威胁生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因而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章着重介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的 [[ 环境化学 ]] 行为。
==污染运动过程==
式中Ai为排入水体污染物i 的总量,dAi/dt为污染物i在海洋中的沉积速率。一般情况下,污染物在海水中的活性越大,停留时间就越短。
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富集过程主要取决于吸附等物理化学的富集沉降以及食物链的选择性吸收,其结果是污染物脱离海水,使后者得到净化,同时将在不同程度上有害于生物,并将增加底质中污染物的积累,有可能引起海水的 [[ 二次污染 ]] 。
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自然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和 [[ 植物 ]] 。生物与水、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数量上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这种平衡遭到了破坏。当人类向水中排放污染物时,一些有益的水生生物会中毒死亡,而一些耐污的水生生物会加剧繁殖,大量消耗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使有益的水生生物因缺氧被迫迁栖他处,或者死亡。特别是有些有毒元素,既难溶于水又易在生物体内累积,对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汞在水中的含量是很低的,但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含量却很高,在鱼体内的含量又高得出奇。假定水体中汞的浓度为1,水生生物中的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体底泥中的小生物)体内汞的浓度为700,而鱼体内汞的浓度高达860。由此可见,当水体被污染后,一方面导致生物与水、生物与 [[ 生物 ]] 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另一方面一些有毒物质不断转移和富集,最后危及人类自身的 [[ 健康 ]] 和生命。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s3250dwrtpg|480|270|qq}}
<center>污水是怎么被处理干净的呢?</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