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030
次編輯
變更
重庆南路伯多禄堂
,创建页面,内容为“ '''重庆南路伯多禄堂'''位于重庆南路270号。始建于民国21年,一年后落成。为震旦大学教徒师生专用教堂。该堂为拜占…”
'''重庆南路伯多禄堂'''位于重庆南路270号。始建于民国21年,一年后落成。为[[震旦大学]]教徒师生专用教堂。该堂为拜占廷式建筑风格,中央有大穹窿,弥撒间后面有5座边祭台,正面一侧有方形[[钟楼]],可容1000余人。
民国26年抗战初期,董家渡等天主堂的部分教徒,避难到“租界”并定居在该堂周围,遂使该堂教徒人数剧增,成为教区主要教堂之一。据统计,民国22~30年间,教徒人数从几百人增加到3000余人,知识分子教徒较为集中。
该堂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卢湾区文化馆使用。1984年,天主教上海教区将区文化馆归还的部分用房暂作教堂,并在[[圣诞节]]开放。之后,随着高架道路工程筹建,卢湾区文化馆动迁,于1994年7月,全部归还上海教区。后由高架工程指挥部补偿教会一千万元人民币,让该堂在原址向西稍移重建。新堂于1996年初建成,位于高架道路西侧。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基本上按原建筑风格重建。
==拜占庭式教堂==
“拜占庭式”教堂是指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教堂建筑风格,因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而得名。它始于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拜占庭更名为[[君士坦丁堡]]<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129/16/4958641_625284436.shtml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个人图书馆,2017-01-29</ref>,延续到15世纪下半叶东罗马帝国的衰亡。拜占庭式建筑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ref>[https://www.sohu.com/a/343834345_120288543 漫谈西方建筑风格,那些似乎耳熟的名词究竟代表什么],搜狐,2019-09-27</ref>。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Category:920 建築藝術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