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通天宫

增加 9,821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align= light|
|}
=='''明堂'''== 同义词 通天宫一般指明堂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号称“万象神宫”,是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达98米, [1] 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亦为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 [2] 唐、武周明堂始建于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号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入内参观 695年被毁,次年重建号“通天宫”。 明堂共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效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二十四边形,法二十四节气。顶层置金凤(后改作火珠,被誉为“国宝”),中有巨木十围(周长15米),上下通贯。 明堂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其保护展示工程于2012年4月初步落成,高21.18米。2015年提升至33.52米,与“天堂”合称“明堂天堂景区”,并于4月11日全面开放。   唐人刘允济作赋赞曰:“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3] [6-7] 开元年间李白随唐明皇至东都,作《明堂赋》赞曰:“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年兮悠哉!”  =='''地理环境'''== 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其宫城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命名为紫微城, 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 字, 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尤其经过武则天对洛阳城的营建之后,改变了洛阳紫微城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明堂是紫微城正殿。紫微宫本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内院。隋炀帝营建洛阳时,仿照天上宫阙命名,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名为“紫微城”。又因为天帝在紫微宫布政的宫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所以到武周时期,武则天一改周礼明堂建在城南的传统,将明堂建在了紫微城内,并且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  天宫取名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名称考义'''== 所谓明堂,即“明政教之堂” ,是 “天子之庙”。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大享祭天,并配祀宗祖。 东汉·桓潭《新论·正经》:“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 东汉·班固:“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出现频率很高,最初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 [14] 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 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却不见准确记述。《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 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 汉代以来,明堂祭祀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活动,有固定场所和专门礼仪。 西汉平帝以来,自都城南北郊形成之后,明堂成为都城空间重要的南郊礼制建筑。 王莽把持朝政,在长安城南郊修建明堂。 东汉明堂为 “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 南北朝时期,明堂制度发生变化,北魏在大同就修建了明堂。南朝的宋、齐、梁、陈,以简洁的“十二间殿”作为明堂,进行明堂大享及宗祀礼仪。 社科院杨鸿勋复原明堂及应天门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隋朝建国之初就计划建造明堂,由宇文恺担任方案的设计与规划。 唐高祖李渊建国,因天下尚未平定,故未暇顾及明堂之事。 太宗朝天下平定,太宗议立明堂。明堂之制因诸儒意见不一,终被搁置。 唐高宗永徽年间,诏令详议明堂制度,却最终未来得及建造,高宗便驾崩了。正式建设 杨鸿勋复原的明堂 武则天继承高宗遗愿,同时也视明堂为自己得天命的标志和王朝国运的象征,因此对造明堂之事极为重视。但其决断议案的风格与高宗截然不同,不听诸儒喋喋不休的争议,而独与北门学士议其规制,明堂方案被很快确定。唐睿宗垂拱三年春(687年),武则天力排众议,拆除紫微城之正殿乾元殿(即隋之乾阳殿),就其地创建明堂。 纵民参观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辛亥,明堂成,号“万象神宫”,高二百九十四尺(88米),加上顶部金凤(1丈)。 ,“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使得天下百姓云集紫微城外,呼吁入内参观。于是武则天宴赐君臣,大赦天下,顺应民心,公开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参观万象神宫, [4] 同时给参观者赐予酒食,揽尽天下人心。公开放任百姓参观皇宫正殿,在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吐蕃等世界各国听说明堂建成,皆遣使来贺。  《大唐帝陵》中的明堂复原大享明堂 这次修建的明堂贡奉李唐先祖,故为唐明堂。 垂拱五年(689年)正月,乙卯朔,朝廷大享(合祀先王的祭礼)于万象神宫。太后武则天身穿衮服,头戴冕旒,手持大圭,为初献。唐睿宗李旦为亚献,太子李宪为终献。先祭拜昊天上帝,接着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接着是五方上帝。武则天又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永昌。丁巳(第三天),武则天御明堂,受朝贺。戊午(第四天),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训百官。己未(第五天),御明堂,飨群臣。 万象神宫内部空间复原 载初元年(690年)十一月,庚辰朔,日南至。武则天享万象神宫,赦天下。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以周、汉之后为二王后,舜、禹、成汤之后为三恪,周、隋之嗣同列国。 [19] 天授二年(691年)癸酉朔,武则天受尊号于万象神宫,旗帜尚赤。甲戌,改置社稷于神都。乙酉,日南至,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百神从祀,武氏祖宗配享,唐三帝亦同配。 天授三年(692年)正月,戊辰朔,武则天享万象神宫。册立尉迟璥为于阗王。 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则天亲享万象神宫。之前,武则天自制《神宫大乐》,舞用九百人,从此舞于万象神宫之庭。  延载元年(694年)正月,丙戌,武则天享万象神宫。  焚毁重建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五年,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失宠后放火烧了明堂身边的天堂。然而由于明堂离天堂过近(考古勘察知,两者之间的夯土地基仅距16米),“证圣元年(695)正月丙申夜,天堂火灾,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具毁”。 =='''明堂'''== 武则天明堂 明堂·通天宫 明堂是帝国命运和皇权的象征,明堂被毁这件事对武则天打击很大,然而她并没有灰心。公元695年三月,武则天又下诏造明堂、天堂。又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安置在各自的方位。  武则天天册万岁二年(公元696年)三月,新明堂落成。由于这次新修的明堂贡奉的是武氏族人,故为武周明堂,又号曰“通天宫”;其中的“太室”号为"端扆殿"。  公元697年,四月,朝廷铸成九鼎,移置于通天宫。 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纳一千八百石;其余各州鼎各高一丈四尺,能容纳一千二百石;分别在鼎上铸山川物产的图象,共用铜五十六万零七百余斤。太后想用一千两黄涂鼎,姚说:“九鼎是神器,可贵的是天质自然。而且我看它五色光芒相互辉映,不须靠金色才放光采。”太后听从他的意见。九鼎自玄武门拽入,命令宰相、诸王率领南北衙禁卫军十余万人及仪仗队中的大牛、白象一同牵拽。  玄宗时期 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势日隆,曾先后5次移居东都,在洛阳主政近11年,开创了繁盛一时的“开元盛世”。这时的大唐帝国依然是两京并重,“三秦九洛,咸曰帝京”。东西两京,攘外安内,交相辉映,他们共同撑起了大唐盛世的天空。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来到东都,将行大享之礼,太常官认为武则天所造明堂有违典制,于是玄宗更明堂为“乾元殿”, 每临御宜依正殿礼。从此唐玄宗常以元日冬至于乾元殿受朝贺。季秋大享祀之礼,依旧于圆丘行事。开元十年(722年)复题乾元殿为明堂,而不行享祀之礼。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前后,李白游东都亲见东都明堂后作《明堂赋》以赞颂,并进献玄宗。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玄宗前往长安。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唐玄宗令将作大匠康纻素前往东都毁明堂。康纻素认为拆毁劳民,奏请拆除上层,比以前低95尺;又拆去柱心木,在平座上新建八角楼,楼上设有捧着火珠腾空而起的八条龙,改修下层为新殿。(一说为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ref>[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它常被当成杂草,农民见了连根拔,却不知是珍贵的“叶里藏珠”],腾讯风水详论明堂, 20182016-0809-1921</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1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