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次編輯
變更
何廉臣
,無編輯摘要
[[File:何廉臣1.jpg|缩略图|名医何廉臣[http://sznews.zjol.com.cn/pic/0/13/56/72/13567256_620785.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so.com/v?src=360pic_strong&z=1&i=0&cmg=5be0401d238543e8b201c5c3e70f5e77&q=%E4%BD%95%E5%BB%89%E8%87%A3%E5%9B%BE%E7%89%87&correct=%E4%BD%95%E5%BB%89%E8%87%A3%E5%9B%BE%E7%89%87&cmsid=89ea27a38703c88f2d83cbb90f09633d&cmran=0&cmras=0&cn=0&gn=0&kn=0#multiple=0&gsrc=1&dataindex=2&id=b10c0b58e06dc6a81656bbf717fe873d&currsn=0&jdx=2&fsn=60&adsimgsn=0 原图地址]]]
==人物简介==
'''<big>何廉臣</big>''',(1861~1929),名炳元,号印岩。[[浙江]][[绍兴]]人。家世业医。其祖父[[何秀山]]为绍派伤寒名家。从小家庭熏染有素。又跟随名医[[樊开周]]临证三年。行医之后深感学识不足,乃决计出游访道,集思广益,每遇江浙一带名医,辄相讨论。
庚子之后,西洋医学在我国传播日广,何氏广购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习。寓居苏州一年,然后迁至上海。与上海名医[[周雷樵]]、[[蔡小香]]、[[丁福保]]等交往甚密,积极参与中国近代早期中医团体的组建。20世纪初,周雷樵创办《医学报》,并发起组织[[中国医学会]],何氏担任医学会副会长。留沪三载之后返归故里。又组织绍兴医学会,担任会长。1908年,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组建绍兴医药研究社,创办《绍兴医药学报》。任神州医药总会外埠评议员,1915年之后担任神州医药会绍兴分会评议长。其时,北洋政府排斥中医于正规教育系列之外,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并组织“医药救亡请愿”,何氏与绍兴医界同仁一起全力支持。
何氏一生行医数十年,以善治时病著称,并精于内、儿、妇诸科。临证医学承继绍派伤寒学术思想,推崇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并在其祖父何秀山校注俞氏著作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切身体验加以发挥,于1916年完成《勘校通俗伤寒论》。初刊之后复经后世学者整理出版,大行于世。何氏又参订有关名著,出版《重订感症宝笺》、《重订广温热论》、《增订伤寒广要》等。
他对绍派伤寒学术发展贡献尤多。主要著述尚有《湿温时疫治疗法》等。晚年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风行海内。何廉臣医学造诣深湛,热心中医教育事业,致力于中医文献整理,保存国粹,以振兴中医为己任。<ref>[http://www.zysj.com.cn/mingyi/helianchen/index.html 中医世家《何廉臣》]</ref>
==主要作品==
==成就及荣誉==
何廉臣是清末民初一代名医,学识渊博。他倡导整理医籍以保存国粹,主张通过整理文献来保存祖国医学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中医。通过对中西两种医学的比较,他认为西医学未必全可取,而中医学未必尽可弃。主张以崇实黜华为原则,吸收新知。他治学严谨,对《内经》、《伤寒》以及明清各家学说均有较深造诣。早年曾到叶香岩温病学说盛行的苏州实地考察,经过多年的临证实践,感到叶氏学说亦有不妥之处,于是主张以六经辨治热病,商榷卫气营血学说。同时,何氏又是绍派伤寒的继承人,因此对于热病的辨证论治,他往往能熔伤寒、温病于一炉,而于寒温辨治两法的融合运用有着独到经验。这些充分体现出他的治学风格,即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进而推动热病学术的发展。
==社会评价==
何廉臣以善治热病著称。在外感热病的辨治方面,指出:"张长沙治伤寒法,虽分六经,亦不外三焦。言六经者,明邪所从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所由传也。不外三焦者,以有形之痰涎、水饮、瘀血、渣滓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所由变也……病在躯壳,当分六经形层;病入内脏,当辨三焦部分"。将六经与三焦联系起来作为热病知常达变的诀窍。在诊治温热病方面,何氏悉遵叶天士、薛生白等的治医心得,于温热、暑热、疫疠之病,辨析明白;立法处方,随证变通,处处显示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何廉臣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医学临床家和杰出的医学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誉满杏林、德高望重的医事活动家。他一生精勤于医学事业且医德高尚,其学术造诣之精深,为国为民之赤诚博得了海内诸多名家的赞赏和钦佩。他一生为振兴中医、捍卫中医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其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仍然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和借鉴。
==相关阅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cbe5e010009r0.html 1.鲁迅与何廉臣的故事 (200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