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夕大火

增加 13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文夕大火 ''' 又称长沙大火,是 [[ 长沙 ]] 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为性质的火灾。因应第二次 [[ 中日战争 ]] 局势发展, [[ 中华民国 ]][[ 国民政府 ]] 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之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这场火灾变得完全不受控制,最终导致长沙30000多人葬身火海,全城9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
==背景==
1938年10月25日, [[ 武汉保卫战 ]] 失利后,武汉沦陷。 [[ 武汉 ]] 的机关、工厂,以及大批难民和伤兵涌入长沙,使当时30多万人口的长沙骤增至50多万。加上以前长沙作为淞沪会战、 [[ 南京保卫战 ]] 等会战的后方,长沙已经积累了许多战略储备,商业也很繁荣。但长沙有限的 [[ 铁路 ]] [[ 公路 ]] 和水路交通根本难以承载如此大量的迁入,这些都给日后的巨大损失埋下了隐患。
11月8日,日本军攻入 [[ 湖南 ]] 北部,并轰炸了长沙和 [[ 衡阳 ]] 。9日、11日,临湘、 [[ 岳阳 ]] 接连失守,中日对峙新墙河。长沙的局势十分严峻,当时中央政府为免军事物资遭日军获取,而规定焦土抗战的作战思想即敌军进入城郊30华里以内时,实施焦土政策(由 [[ 李宗仁 ]] 最早提出,其在抗战之初即发表“焦土抗战论”等论述),以为积极防御。
11月12日上午,湖南省政府主席 [[ 张治中 ]] 正在军管区兵役干部训练班集合学员点名后训话,这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 [[ 林蔚 ]] 打来的长途电话:“奉委座谕,我们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随即又接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来电:
“限一小时到,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
张治中随即召集长沙警备司令部司令酆悌、湖南省政府保安处处长徐权,要求他们立即拟出焚城计划。12日下午四点左右,酆悌、徐权送来了焚城计划,张治中在核定计划时指示:" 第一,必须在我军由 [[ 汨罗江 ]] 撤退后,等待命令开始实施;第二,举火前必须放 [[ 空袭警报 ]] 、紧急警报,待群众离家后方可执行。" 计划明确要求:“于11月13日凌晨两点以前,进入准备位置”。计划还对引火材料的发放和控制,起火的命令、信号、秩序、纪律等作了具体规定,放火的地点选定天心阁。张治中批示:“限明晨(13日)4点准备完毕,我来检阅。”
==起因==
=== 天心阁失火说===
张治中并与酆、徐二人规定:“见市内起火便是放火烧城的信号。”还对酆悌说:“你指挥的长沙警备队第二团和长沙保安大队大多是长沙人,必不忍心放火,你去对他们讲讲焦土抗战的道理。”
11月13日凌晨市内 [[ 天心阁 ]] 附近失火。自卫团的丁森等士兵,马上带头把自家房子放火烧起来。士兵们都以为是放火信号,狂呼乱叫着“放火了!”便一齐动手放火烧城。各条街巷,高压水龙头喷射出一条条油龙。霎时间,城内火光冲天,风助火势,滔天大火在夜空中狰狞狡笑,烈火烧红了半边天际。
11月13日凌晨,张治中接到副官报告:" 城内很多响声,已经起火。" 张治中开始 [[ 电话 ]] 还打得通,后来就打不通了。
=== 译电错误说===
11月10日日军攻陷湖南之岳阳,2天后,11月12日当天日军向岳阳以南离长沙还有250里的新墙河进犯,结果因为当时 [[ 国民革命军 ]] 通讯困难,译电员竟将前方电讯漏一“墙”字,致将“新墙河”变成离长沙仅有12华里的“新河”。
长沙警备司令部、长沙市警察局和警备二团误传日军已至,仓促放火。这时候,日军离长沙还有200多里。况且,长沙周围驻扎着10多万国军正规部队严防死守,要想突破防线并非易事。所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虽然在白天下达了准备毁城的文书,但并没有正式下达毁城的命令。首先获得此讯息的长沙民兵自卫队,在没有得到指示的情况下,便擅自放火。城内警备司令部见城外起火,以为是信号,便全城放火, [[ 消防 ]] 及警务人员见状也已撤离长沙,早前为了实行 [[ 焦土政策 ]] ,所有 [[ 消防车 ]] 也把水放了,换成汽油。于是中方将领发现后,大火已无法扑救,只能宣布弃城。最终造成文夕大火。
==影响==
文夕大火毁灭了长沙城自 [[ 春秋战国 ]] 以来的文化积累,地面 [[ 文物 ]] 毁灭到几近于零。长沙作为中国少数几个2000多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文化传承也在此中断,在历史研究上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人民流离失所,商业贸易、政府机关、学术机构等几乎完全被摧毁。随着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军发动了四次 [[ 长沙会战 ]] ,轰炸长沙100多次。国军在前三次会战勉强抵挡日军攻势。在文夕大火中损毁严重的长沙成为了一片废墟。
==视频==
271,4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