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煥之

移除 200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春节组曲
}}
[[ 李焕之 ]] (1919年1月12日——2000年3月19日),福建晋江人,生于香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1938年8月到延安,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鲁迅艺术学院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新中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团   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创作的《春节组曲》已成为我国春晚必演曲目;《社会主义好》高度颂扬了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新中   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繁荣景象,唱出全国人民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教育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思想和成长。介绍编辑李焕之(1919.1.2~2000.3.19)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李焕之李焕之音乐理论家。原籍福建晋江,1919年出生于香港,少年时代在厦门度过。学习之路编辑进入学校
1936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
''' 鲁迅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延安到张家口,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活   跃在音乐战线上,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   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 开始创作''' [[ 李焕之 ]] 自幼爱好民间音乐,热心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1935年后,即开始创作歌曲,作有《牧羊哀歌》(郭沫若词)、《黄花曲》(蒋光慈词)等。李焕之李焕之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与蒲风等诗人合作抗日歌曲,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词)等。
作品
 40-50年代,他共创作了300余首声乐作品。其中较突出的有《青年颁》、《民主建国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他还为电影《暴风骤雨》、《在长征的   道路上》、《鲁迅生平》等配乐,为第2、第4两届全国运动会的大型团体操配乐,写作主题歌合唱曲《新长征颂》、《红旗颂》。为演出冼星海的大合唱   《黄河》,他对其总谱进行过多次整理,并为《国歌》等作品编配合唱、钢琴伴奏与管弦乐总谱等。此外,他还与别人合作了一些作品。 几十年来,李焕之根据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丰富素材,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创造出表现新时代精神而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作品,深得国内外人民   的喜爱。其代表作有《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民歌合唱;民歌合唱《苏武》与民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以及管弦乐《春节组   曲》、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等。他创作的管弦乐曲《春节组曲》现在已成为我国每年新年音乐会上必演曲目,是一部民族   交响乐中经典之作。 == 合唱指挥==
李焕之在合唱指挥、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革命战争时期,他曾多次指挥大合唱《
白毛女白毛女黄河》、歌剧《白毛女》的演出。1957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他指挥北京青年业余合唱队的演出获得金质奖章。他的音乐理论著作   有:《作曲教程》、《怎样学习作曲》、《音乐创作散论》、《民族民间音乐数论》、《论作曲的艺术》等=== 个人简介 编辑=== 李焕之,作曲家。原籍福建晋江县。从小接触广东、福建的民间音乐,并在基督教会唱诗班习唱圣泳、习奏风琴。1936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   梅学习和声,并选修钢琴、合唱等课。1938年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同时在校任教员。   战胜利后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时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   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   协第五、六、七届委员。李焕之于1935年开始创作歌曲,40至50年代,共创作了3000余首声乐作品。其中广为流唱的有《青年颂》、《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   《社会主义好》等。他曾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等编配合唱、钢琴伴奏与管弦乐总谱等。 
古代音乐遗产
 鉴于中国民间及古代音乐的遗产极其丰富,如何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它们进行挖掘、整理并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精神而又保持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传统的   作品,几十年一直是李焕之关注并为之勤奋探索的领域。50年代他改编的中国民歌合唱曲《生产忙》、《茶山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深得国内外人民   的喜爱。其后他又改编创作了古琴弦歌合唱《苏武》,首创“古曲新唱”。1984年又完成了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古琴伴奏的琴歌女声合唱《子夜四时   歌》,大鼓、钢琴伴奏的男声合唱《秦王破阵乐》等。在民族器乐曲领域他也积极实践。1980年根据琴曲《离骚》创作了筝于民族乐队协奏曲《汨罗河幻想   曲》;1983年以琴曲《高山》、《流水》为素材创作了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1985年又创作了大型民乐合奏曲及民族管弦乐协奏的大型作品,将古代歌   曲合唱与以古曲为基础的民族器乐创作进行了综合性的尝试。 === 大事记 编辑===
1919年1月生于香港。父亲李孙修,母亲郑惠珍,台北人。
 
1934年,李焕之在泉州培元中学念高中。
 1936年春, [[ 李焕之 ]] 考进上海国立专科学校,跟著名音乐教育家上海国立专科学校附近
上海国立专科学校附近
 
肖友梅学习和声。他聪颖好学,不久就显露出艺术才华。年方16岁时,就创作了曲谱《牧羊哀曲》,这是他的第一部音乐作品。
1937 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焕之在香港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抗战青年社,投入抗日文艺活动。 
1938年7月,年方18的李焕之,终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刚进入而立之年的李焕之便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艺术团指导。
 
1957年,李焕之带领并执棒指挥的北京青年民歌合唱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合唱比赛,荣获金质奖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58年10月,李焕之参加首都文化界慰问团来到阔别22年的厦门前线,心情非常激动。海防前线军民的英雄气概激励他创作了《第一交响乐--英雄海   岛》。希扬作词、李焕之作曲的合唱《社会主义好》在全国广为传唱。李焕之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和声配器的管乐总谱。 
1960年,李焕之担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进入不惑之年的李焕之,创作的激情如江河汹涌,新作源源而出。
 1981年,李焕之作为中国作曲家的首席代表,赴香港出席“亚洲作曲家大会与音乐节”。他根据古琴曲《离骚》为素材,创作的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   曲》,在开幕式上首演,受到亚洲各国音乐界人士的交口称赞。在这次大会上,李焕之还作了《当代中国音乐创作概述》的报告。 
1983年6月,李焕之和我国音乐界知名人士来泉州、厦门采集有关祖国统一的音乐题材。
 
1984年7月29日,他创作的《开始曲》寄到了厦门电台
 
1986年9月29日,这支音调轻快、色彩鲜明、抒情优美的《开始曲》在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
 1985年2月6日晚上,首都民族文化宫灯火辉煌,这里正举行李焕之和夫人李群的作品音乐会。在这场演出中,李焕之、李群伉俪向听众献上20余首动人心弦   的歌曲和乐曲。66岁的李焕之还登台指挥,把音乐会推向高潮。 
1987年初,李焕之应香港中乐团之约,创作了为箜族、大合唱与民族管弦乐协奏的《箜簇引》,4月份在香港中乐团首演,轰动香江。
 1987年,中国音协成立了《当代中国》丛书音乐卷编辑部,时任中国音协主席的李焕之担任主编。他的工作作风十分深入细致,全书共60余万字,一些难度   高、问题复杂的章节,他都反复修改,对文稿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的表述和改动甚为精妙,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政治智慧和深厚笔力绝难达此境界。 1989年,厦门与北京音乐界共同筹划拍摄一部歌颂鹭岛儿女为主题的电视音乐片《白鹭女神之歌》,由厦门歌词作家朱家麒先行写出一组声乐套曲的歌词( 共9  9 首)。邀请李焕之和夫人李群分别为主题歌《白鹭女神之歌》和儿童歌曲《快乐的小白鹭》谱曲,两位老人欣然应允。 
1997年,当李焕之一收到香港诗人王一桃的歌词《香港回归曲》,便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一口气地谱完一……
=== 个人生平 编辑===
李焕之祖籍福建晋江,1919年1月2日生于香港,早年在厦门双十中学读书。作曲家后
''' 阿Q正传'''阿Q正传来回忆道:“厦门双十中学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我的音乐爱好是母校培育的。当时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得很活跃,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铜管乐队,这   使我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还参加了其他文艺活动,陈梦韶老师把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改编为话剧演出,我还扮演剧中的小尼姑一角呢!这些活   动,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还喜欢用风琴弹奏《友谊地久天长》、《老黑奴》等四部和声谱成的曲子。这对他形成合唱多声部思维、后来   写作合唱曲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1935年,他读高中一年级时,就为郭沫若的诗作《牧羊哀歌》谱曲,成功的尝试使他毅然决然地走上音乐之路。 
1936年春李焕之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从师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7年投入抗日文艺活动,作有《厦门自唱》(燕风词)、《保卫祖国》(克锋
''' 个人书法'''个人书法词)等早期歌曲。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留校任教   时深深为合唱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尤其恩师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塞克词)、《九一八大合唱》(天兰词)、《黄河大合唱》(光未然   词)、《牺盟大合唱》(傅秉岱词)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曾多次指挥《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的演出。此后李焕之毕生以合唱创   作为主,并探索“不按照美声唱法而是真正具有浓郁的民间或古代歌曲的韵味来进行编曲、创作和演唱”。从30年代到80年代,先后创作了三四百首的合唱   歌曲,如《青春曲》(胡乔木词)、《中国女子大学大合唱》(刘御词)、《我们齐声歌唱——党的颂歌》(贺敬之词)、《民主建国进行曲》、《大反攻    大合唱》中的《终曲——胜利进军》、《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管桦词)、《我们生活在英雄的国家》(江山野、严辰词)、《生产忙》、《八月桂花遍   地开》、《焦裕禄颂歌》(均为希扬词)《红旗颂》(巩志伟词)、《东方红》之《北方吹来十月的风》、《友谊的长城》(与科留克夫合作)、《送郎当   红军》、《三湾来了毛委员》、《石油战歌》(与吕远合作、任彦芳词)、《万里征途献丹心》(金帆词)、《沁园春·祝文艺春天》(茅盾词)、《贺新   郎》(毛泽东词)、《长城颂》(王健词)、《新长征颂》(张藜词)等。
33,98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