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八达岭

增加 39,91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八达岭 | 外文名 = Badali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 图像 = File:八达岭1.jpg|缩略图 |center|[https:/…”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八达岭
| 外文名 = Badali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 图像 =
[[File:八达岭1.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30713/20170823235026-356207119_jpg_706_510_44071.jpg/0 原图链接] [https://www.sogou.com/tx?query=%E5%85%AB%E8%BE%BE%E5%B2%AD&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来自搜狗百科图片]]]
| 图像说明 = 八达岭
| 地理位置 =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
| 地点 = 中国
| 知名景区 = 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
八达岭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万里长城的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也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和北京旅游的“世界之最”。

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全周影院和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景点有岔道城、敌楼等。八达岭地带的长城建于明代,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现为游览胜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体由巨大整齐的条石筑成外壁,平均高7.8公尺,宽5.8~6.5公尺。城上有砖砌女墙和垛口,每隔半里至一里,设有敌楼、烽火台。

快速导航
大事记关系表城市百科
中文名称
八达岭
地理位置
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
景点级别
AAAAA级
著名景点
岔道城、敌楼
所属国家
中国
适宜游玩季节
3月-5月和9月-11月
外文名称
Badali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开放时间
旺季06:30~19:00 淡季07:00~18:00
门票价格
旺季40元 淡季35元 学生半价
建议游玩时长
3-4小时
所属城市
北京
东经
116°65’
展开


1大事记
2基本概况
3名称由来
4历史沿革
5地理位置
6自然环境
气候
地势
7旅游景区
景点保护
岔道城
古炮
关城
城墙
敌楼
墩台
城台
战台
长城全周影院
8旅游指南
门票信息
交通说明
9历史文化
10重要事件
1大事记
1987年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八达岭长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1年
人类文化遗产证书
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

1992年
北京旅游世界之最
八达岭长城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

1995年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查看更多
2基本概况编辑
  八达岭

  Pa-ta-ling,亦作Badaling。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是明代长城的精华,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

  八达岭景区除了长城外,还有长城碑林、五郎像、石佛寺石像、金鱼池、岔道梁、戚继光景园、袁崇焕景园、长城碑林景园、岔道古城等景点。现在,八达岭初步形成以长城开放地段和中国长城博物馆、长城全周影院为主体,三个免费景园为辅助,残长城、岔道古城两个附属景区为补充的层次感较强的游



览体系。

  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 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八达岭的年平均气温比北京低3℃以上,成为“夏都”延庆的旅游龙头。1961年就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八达岭万里长城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1991年,在全国名胜四十佳评选中,八达岭名列榜首。2007年,由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

3名称由来编辑
  由“八大岭”谐音而得名。因这一带山峦层叠,地势险峻,据说所建的长城在这里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大的山岭,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工期迟迟完不成,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其而死。最后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

  ,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由“巴达岭”谐音而得名。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到此,见这里关山险峻,崇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巴达岭”,后讹传为“八达岭”。但查阅《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却有一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据传他出生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

  由“把鞑靼”谐音而得名。据传明代时,八达岭一带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沿阵地,因明时汉人把东北方的满族人称为“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靼”(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

  由“八道岭”谐音而得名。传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大军征战到此,受阻于长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说前方还有八道险关。李自成听罢长叹一声:“这里的八道岭实在是难以越过,看来强攻是不行!”于是命令起义大军改道而去,后来这里被称为“八道岭”。

  以上四种说法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难以考证。其实最可信的说法,应是《长安客话》中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4历史沿革编辑
  明代《长安客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八达岭春色
八达岭春色

  八达岭这名,最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中《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元代,这里称“北口”,是与南口相对而言。南口在北京北郊昌平县境内,从南口到北口,中间是一条40里长的峡谷,峡谷中有万里长城的著名关口“居庸关”,这条峡谷因此得名叫“关沟”。八达岭高踞关沟北端最高处。这里,两峰夹峙,一道中开,居高临下,形势极其险要。自八达岭下视居庸关,如建瓴,如窥井。“古人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说。八达岭山口的特殊地形,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一向驻以重兵把守。八达岭成为军事战略要地,可追溯到春秋战国。

  据《史记》记载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居庸”之名从何而来?是秦始皇筑长城,从南迁徙一批贫苦农民和囚徒,到军都山妫川小盆地定居,称为庸徒居处。汉武帝时,妫川置居庸县(仿延庆)。《水经注》所记载的关址地形地貌和山水流势,与八达岭的地理环境相同。

  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达岭一带修筑长城。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长城,名叫“畿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西至黄河岸。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

  八达岭长城在明朝重新修筑。明太祖朱元璋深知城墙在军事上的重要,当了皇帝后,即“高筑墙”,设防备战,其时各州府县,也纷纷兴筑城池。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冯胜等率军在北方筑关制塞,修筑长城,加紧练兵屯田,以防元残余势力南侵。

  1403年,明王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即位。
八达岭夏景
八达岭夏景
1420年,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朱棣决心统一中国,先后五次御驾亲征,大军深入蒙古高原,最远到达现在苏联境内的鄂嫩河附近。1488年以后,才开始进行浩大而全面的修筑长城工程。经过270年的漫长岁月,先后共有18次大规模的修筑工程终于建成一道高墙,东起辽宁省的鸭绿江边,西止于甘肃省嘉峪关以西的布隆吉,这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现在还能看到的万里长城。明长城全长14600多华里,经过我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无论从工程技术水平和设防的严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长城无法比拟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我们看到的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连结于秦始皇时期,完善于明王朝。

  明代万里长城,再不是单一的一道高墙,而是修筑成“层层布防”的纵深防御体系,重点地区还修筑了多道城墙、关隘。宁夏、陕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筑了长城复线,山西设置的长城复线就有四条这多。在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地,修筑多座关城和多道较短的墙,如雁门关的十里山谷,有28道石墙,可谓“寸土设障,步步为营”。



明长城的八达岭段是长城建筑最精华段,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玉关天堑”为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



1953年修复关城和部分城墙后,辟为游览区。经多次整修,可供游览地段达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共有敌台16座。

1961年3月国务院确定八达岭关城和城墙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总面积达到1.9万平米。

198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首、新北京十六景之一。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

1991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命名大会上(全国候选景点94个,回收有效选票48万张),八达岭因其景点著名,以37万张的绝对多票数,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

1995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八达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交通十分便利。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是世界上古老的伟大建筑之一。

2000~2009年,共有500余名世界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执政党领袖登上过八达岭长城。

2007年5月8日,八达岭长城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八达岭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
八达岭秋景
八达岭秋景
第一位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之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而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朝帝王北伐、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到于历代皇亲贵族、文人墨客吟诵八达岭的诗文更是数不胜数,最早留下诗章的是唐代诗人高适,他诗中写到“绝坡水连下,群山云共高”。至于在那些民族纷争、金戈铁马的岁月,八达岭上更是上演过一幕幕恢宏的史剧。而今,旧中国的苦难,两千年的历史诸侯争霸,朝代更迭的往事,都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长城十万里,文化五十年,时代赋予了八达岭长城以新的使命。它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矗立在万山之巅,闪烁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也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伟大品质和精神。它成为联系我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的友谊纽带。它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5地理位置编辑
  中国军都山山峰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北延庆县南部,南口西北的居庸关附近。层峦起伏,群峰叠嶂,雄伟壮丽的八达岭万里长城屹立在崇山峻岭上。中国长城最早修筑于西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後历代都有增建。八达岭地带的长城建于明代,是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现为游览胜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墙体由巨大整齐的条石筑成外壁,平均高7.8公尺,宽5.8~6.5公尺。城上有砖砌女墙和垛口,每隔半里至一里,设有敌楼、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城。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经过历代的增补修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长城几乎都是明代所建。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好的一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达1015米,地势险要,城关坚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八达岭长城,极目远望,山峦起伏,雄沉刚劲的北方山势,尽收眼底。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北京不登长城,犹如到上海不游城隍庙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在内的三百多位世界知名人士曾登上八达岭一览这里的山河秀色。

  如今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缎怕谳瓮城。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会受到四面守城围歼,敌人如落瓮中。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瓮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城门洞上,古进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镇”,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制。从碑文可以看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头、窑匠头、泥瓦匠头和名字,以明确责任。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中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八达岭景区导游图
八达岭景区导游图

  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这时威大将军”。这门炮炮身长2.85米,口径105毫米,由于大炮身上铸有“敕赐神威大将”而得名。它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见当时的军工业是比较发达的。

  北8楼是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楼,高达888.9米,建筑也很有特色。原来还可登上敌楼观山望景,但为了保护文物封了楼门。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42.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3.6米。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苍龙,宏伟壮观。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

  走长龙。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6自然环境编辑
气候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依山傍海,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为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无霜期为180天。北京虽冬天较长,但室内取热设备甚好,温暖如春。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游,毛衣、棉大衣还是需要带上的。

地势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4]

7旅游景区编辑
  八达岭原为隘口,后建关城。明隆庆三年(1569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在各口修建障塞,并在各口两侧的山上建起边城、梢墙、挡马墙等,后来逐渐增建为长城,并修筑敌楼、墩台。起自川草花顶,经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青龙桥西口、王瓜峪口、八达岭口、化木梁口、于家冲口、黑豆谷口至石峡峪,全长约12千米。八达岭长城、关城、城墙、要塞及关沟中部的居庸关构成明代北京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景点保护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5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岔道城
  在八达岭火车站附近,有一座气势雄浑,
岔道城
岔道城
建筑坚固的大城堡,这就是“北门锁钥”关城的前哨指挥部——岔道城。据《居庸志略》载:“八达岭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当时设有“把总”三名,驻兵八百员,在八达岭长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军事防御作用。

古炮
  陈展于八达岭关城内登城入口处的马道旁,共有五尊铁炮,为当时的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
先进武器之一。其中最大一尊炮筒长2.85米,口径105毫米,射程达千米以上,威力甚大。炮身上刻有“敕赐神威大将军”字样,为明代崇祯十一年(1638年)制造。该炮是1958年从八达岭东十余里的张堡地方运来的。另外四尊牛腿小炮,为1957年整修长城时的出土文物,同时还发掘出数百枚炮弹,均为明朝制品。据《武备志》记载:“古代以机发石,其机之木架,形如虎蹲。后来使用火炮,炮身短而粗大,以发开花弹者,名虎蹲炮,俗称田鸡炮”,由此可见当时武器情况之一斑。

关城
  八达岭关城东门外有一座庙,名望京寺,内有石岩凿成的大悲佛像;西门外立有牌坊,横额书“驱胡万里”。弘治十八年(1505年)经略边务大理寺少卿吴一贯修建关城时,庙及牌坊皆拆毁。关城设东、西关门,西城墙下部用10余层花岗岩条石垒砌,上部砌大城砖。墙宽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顶部为长方形城台,长19.8米、宽14.15米,面积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墙垛口。城台两侧30~40米处,各建敌楼1座,以墙连通,与关城构成犄角之势。西城墙两侧连接有南、北两道城墙,两墙均建于山脊之上,东低西高,成U字形,在东门相遇。城墙厚3.3米、周长2070米、高7.6米。东西门相距63.9米,城内面积约5000平方米。嘉靖十八年(1539年)立东门,门额书“居庸外镇”;万历十年立西门,门额书“北门锁钥”,均保存完好。

城墙
  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
白雪下的八达岭
白雪下的八达岭
底宽6.5~7.5米、顶宽4.5~5.8米。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青龙桥一带,山陡坡险,墙顶较窄,最窄处仅2米多。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外侧墙高,内侧墙低。墙两侧用花岗岩石条包砌,石条宽0.5米、高0.4米、长0.8~1米不等,最长石条达3.1米,重1.5~1.7吨。无论陡峭山坡或平缓地段,石条均逐层水平垒砌,纵横交错,横架竖垒,咬合成一体,合缝处灌以灰浆。墙体内填泥土、石块,用夯砸实。墙上体为3~4层城砖,用石灰膏粘接灌缝。城面上用墙砖铺砌,使墙顶平整。墙砖长0.4米、宽0.2米、厚0.1米,每块砖重15千克,在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筑成梯道,便于上下。墙顶两边有砖砌矮墙,外侧叫雉堞或垛墙,内侧叫宇墙或女儿墙。垛墙为迎敌面,墙高1.7~2米,便于掩护人体,一般在人体胸部高度开始筑垛口,垛口之间距离约1米。垛口的砖是特制的,一边为斜边,码在口上,呈扇面状,外宽内窄,观察面大。挡垛上部设有瞭望孔。墙下部砌有射孔,用以射箭投石。部分射孔和瞭望孔的砖面上雕有图案花纹。内侧宇墙高约1米。垛墙和宇墙都用城砖砌成,墙顶用一层脊砖。脊砖两边低中间高,或内侧高外侧低,便于排水。城墙顶部形成有墙的巷道,在两边墙根砌有小水槽,积水沿水槽流到较低处的宇墙下部,经出水孔把水引至墙外的吐水嘴上,泻流城墙外。吐水口是1米多长的石槽,在长城内侧,伸出墙体以外。每隔一定距离,城墙下部即开有一个登城口。口为券门洞,高1.8米、宽0.8米,门框用4块规格一致的石料组装,门内有石阶,通向城墙顶上。城墙在跨过溪流、沙河的地方都用砖砌成水门,有的大如城门,如石佛寺水关;有的较小,像一座桥,城墙从桥上经过。城墙经过小路时留有一个过门,平时可以出入,战时堵塞。

敌楼
  八达岭长城共有敌楼43座,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一般敌楼为两层,高10米、长宽均10米。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已修复南四楼、北四楼及北五楼等16座敌楼。

  ①南、北四楼。位于关城南、北两峰上,南、北各有4座敌楼,是最早开放游览的地段。两峰相对高差大、坡度陡,敌楼由低处向高处依次峙立,南北遥相呼应。从关城到南四楼,城墙长685.8米,高度上升127米,平均每6米即上升1米。三楼与四楼之间,山势陡峭,城墙逶迤约500米,最险要处坡度达70度。从关城到北四楼,城墙长767.5米,高度上升155米,比南峰距离长,但较南峰平缓。过第三楼呈马鞍形,先下到鞍座部再往上登第四楼,此段有100余级台阶。这8座敌楼与敌楼之间的长城于20世纪50年代修复。北峰4座敌楼本为两层,只恢复了3座,第三座的上层未恢复;南峰第一、二座的上层也未恢复,南三楼上原有铺舍,柱基依在,未复原。每座楼原来都有记载修筑经过的题名石碑,已无存,只留碑座。有的敌楼券门的门枢臼和放门杠的孔眼依稀可见。

  ②北五楼。券洞最多的敌楼。楼长9.25米、宽9.34米,上下两层。从券门进入一层,内有许多券洞,每面4行砖垛,每垛之间都用券顶拱连,共30余个券洞托起第二层的地面。

  ③北六楼。面积最大的敌楼。楼长12.6米、宽8.5米,底层面积约100平方米。长面7行砖垛,宽面4行,垛顶发券,形成四方廊形券道,中间留空,成为长方形天井。可从天井登梯上到楼顶。

  ④北八楼。海拔888米,为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敌楼,是俯瞰长城最佳之处,故又名观日台。楼内两层,有梯可上。一层迎敌面有6个箭窗,其数目之多居敌楼之首。关城平台到北八楼长城相距1500余米,相对高度228米。

  ⑤建有铺舍的敌楼。新修复的敌楼中有两座建有铺舍。一是北十楼,一是南六楼。铺舍是建在二层楼上的小屋,硬山顶,雕窗红柱。

墩台
  又称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外的东、西山上,各有一座墩台。墩台高均五丈,周围建小城,高一丈五尺,上设悬楼垒木,下设壕堑吊桥,外设塌窖陷阱;门道上置水柜,冬日盛冰、夏日盛水;不修台阶,以绳梯上下;每台有火铳、火炮2门,有守卒10人,由附近城堡驻军防守,与城堡组成一个纵深防御网。明成化二年(1466年)规定举烽办法,即敌人来百人以上一烽一炮;五百人以上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城台
  又称墙台。指稍高出长城墙顶,四周砌有堞墙、垛口、射洞等平台型建筑。此是古代士兵们的巡逻放哨之处,以及发生战争时进行据守防御的地方。例如八达岭关城门顶的平台,即为城台。

战台
  修筑于长城沿线的交通要道或地势险要之处,为碉堡式建筑,有一、二、三层之分,规模大小不一。内可储兵器、弹药及其他战略物资,作用大于敌楼。据明代刘效祖所著《四镇三关志》记载,在戚继光的规划和督办下,从山海关至北京的长城沿线,共筑敌台、战台一千二百座(原计划要建三千座)。当遇战争爆发之时,在敌台上可“从上临下,用火器、佛郎机、子母炮更番击打”,“器用尽以火炮代之”。一个战台一般需30人守台、30人守垛,分6伍,备火药300斤。此外,在战台上还存有神箭、铁棍,以及数以千计的大小石块,同时还储备一个月的口粮和用水等。这种“制作久而弥精,心思熟而愈巧”的战台设施,既可出击,又可据守,并可与长城上的城台、敌台(敌楼)等军事设施密切配合,以组成密集的火力网,大大地增强作战威力,有效地阻击敌骑进攻,在军事防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作用。

长城全周影院
  八达岭长城全周影院:
八达岭长城全周影院
八达岭长城全周影院
北京长城全周影院有限公司位于八达岭长城旅游景区,主营业务是放映环幕电影。环幕电影采用先进技术,立体声音响,在360度的环型银幕上展现六千多公里长城古迹、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以及有关长城的历史故事(秦始皇登基、孟姜女传说)、战争场面,向游客介绍长城的历史和现状。(可放映英语或日语专场)

  容纳人数:每场可容纳600人

  放映时间:一场17分钟

  营业时间:每日上午8:00——下午5:00

  票价:成人32元/人学生17元/人

  地址:北京八达岭长城旅游景区

  六郎像

  磨刀石以南百余米,公路东侧有个小山包,山上乱石纵横,其中有一块表面光滑的巨石,上雕着一个盘膝而坐的人像。像上方有人字形屋顶,这就是六郎像。

  五郎像

  从弹琴峡隧道南口的停车场旁,登上新修的60级石阶,
八达岭
八达岭
在一处平台前的石壁上,浮雕着一尊两米多高的佛像,民间传说是五郎像。杨五郎在金沙滩大败脱身后,到五台山当了和尚,因而有身着袈裟的形像。但是,细致一瞧,就会发现传说与石刻不符,佛像的“印契”(即法界的德行)表明是阿弥陀佛。佛像结跏趺坐,两脚压腿姿势叫“吉祥坐”;两手平置腿上,两手手指交叉,大拇指对顶,食指弯曲作“上品上生”手印。这是阿弥陀佛九个手印中最高的手相,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去“西方净土”。

  这个地万为什么要刻阿弥陀佛呢?古时,这岩坎下临溪谷,是关沟大道中最险要的地段而且有传说的“五鬼头”作祟,于是刻下阿弥陀佛,来往行人受“菩萨保佑”,而一路平安。

  观音阁

  在弹琴峡石壁上,有一小山洞,洞原为一个庙。顾炎武说:弹琴峡“水流石罅,声如弹琴,上有佛阁。”如今佛像已无,只剩洞口门楣。

  弹琴峡

  从弹琴峡隧道北口下到小溪旁,只见崖壁陡峭,向东不远,石崖题
八达岭
八达岭
刻有“弹琴峡、五贵头”六个大字,这里原是关沟著名景观:“弹琴峡”。古时,这儿峰回路转,山清水秀。两山相峙,石壁相对,清溪中流。溪水从缓坡泻下,淌流在石罅之间,淙淙有声,两岸的石壁为之共鸣,悠扬婉转,如弹琴声清脆悦耳,故名“弹琴峡”,元朝诗人陈孚到此,曾写诗“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清代诗人魏源描写这一胜景是:“无复战场悲,但寻响琴峡。”修京张铁路时,曾把东北面小山和峡谷削为平地,修八达岭公路,开山凿洞的泥沙石块,填平了沟谷。如今石壁题字依存,溪水旋荡于峡谷的优美声音再也没有了。

  奇景

  2009年10月14日下午16时30分,一场小雨不期而至,八达岭长城景区北四楼上空乌云密布,宛如一块大幕展开,而西侧的阳光却已经照射出来。16时40分左右,一明一暗两条彩虹横跨长城。偶遇这奇妙的自然奇观,游客纷纷拿出相机拍照。5分钟后,最上方较暗的一条彩虹褪去,17时,天空逐渐放晴,长城与一抹彩虹均现于阳光之下,10分钟后,彩虹完全消失。

  据专业气象人士介绍,八达岭景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长城又处于东侧山脊之上,因此下午骤雨初晴时,阳光从西侧照射,出现彩虹几率较大,但同时出现两道彩虹是近十年来的第一次。

8旅游指南编辑
  景区分类

  人文景观

  最佳时间

  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热,气候适中,是理想的旅游季节,尤其是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是为中外游客所称道的'金色北京'。全年最好旅游月份,是4、5、9、10月份。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依山傍海,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为26.1℃。北京春秋季较短、冬季稍长,年均降水量644毫米,无霜期为180天。北京虽冬天较长,但室内取热设备甚好,温暖如春。由于室内外温差很大,冬季到北京旅游,毛衣、棉大衣还是需要带上的。

  北京的报纸、电台、电视台都有天气预报栏目和解说,请注意收看。也可以拨电话859,它以汉、英两种语言提供当天和次日的天气预报。

  不过,北京的游览节目多是人文古迹,名胜建筑,民俗风情,这些项目不受气候影响,所以一年四季都可以来北京旅游。冬季,北京的旅行社和饭店,都提供淡季价格,能节省很多。

  温馨提示

  可以避开假期游览长城;前来游览尽量乘坐919公交车或火车;遇到与家人走散、摔伤等紧急情况可与民警联系。 长城部分地段坡度很大,最好穿旅游鞋,女士不要穿高跟鞋。

门票信息
  旺季门票 45元;淡季门票 40元;学生(含研究生)25、老年证半价;1.2m以下儿童免费。(乘八达岭缆车来回程60元。)

交通说明
  汽车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方向的延庆县境内,距离市区约80公里
八达岭
八达岭
。从市区到八达岭有高速公路。乘旅游专线车一小时可以到达。旅游专线车每天早晨在市区的前门楼东侧发车,车票价:往返人民币90元/人。

  德胜门乘919路可达八达岭长城。

  登八达岭长城的最便宜的汽车乘车方式,是在德胜门乘919路公共汽车直达八达岭长城脚下,普通车每人7元,快车每人12元,车次频密,比旅游车要便宜许多,又方便。乘游1、游2、游3、游4、游5、游8路或从西直门乘郊区车可到达。

  线路 运营时间  发车地点

  919路 6:40-18:30 德胜门

  919直达快车 6:00-12:00 德胜门

  919大站快车 6:00-18:30 德胜门

  自驾:自驾车可从北三环马甸桥上八达岭高速公路,八达岭高速公路从北京至八达岭长城只用一个小时时间

  火车

  在北京北站有开往八达岭的柴油动车组,乘车环境好于公交车,价格二等座14元,一等座17元,车程为一个小时多一点,到达八达岭车站,下车约有七八百米到达八达岭长城登城口。根据季节不同每天有往返五至六趟车(旺季周末有加车),可以在北京北站直接买好往返火车票。

  该线路运行于城铁S2线,也是由詹天佑设计的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在旅途中,可以欣赏到著名的关沟风景区、居庸关长城,百年京张铁路中的著名的人字型铁路,回程时在青龙桥车站还可遥望到詹天佑的墓和塑像。

  交通近况

  2011年,八达岭过境线正式竣工通车,半个世纪以来大货车、旅游车频繁穿行八达岭长城核心景区的历史宣告结束。同时,八达岭景区所在的延庆县八达岭镇规划建设的3条道路也在2011年10月底前通车,当地的交通拥堵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

9历史文化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的郭沫若同志提议修复八达岭长城,接待国内外游人。

  清代以来,八达岭长城已日渐荒废。关城西边“北门锁钥”的城台,残毁过半;东边“居庸外镇”城墩摇摇欲坠;长城城墙的墙身、宇墙、垛口、墙台、敌楼等已是断壁残垣。国务院作出修复的决定后,有关部门立即行动,尔后又曾进行多次修缮。

  白雪下的八达岭



1961年,国务院确定八达岭关城和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总面积达到1.9万平米。1986年,八达岭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联合国接受万里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1991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命名大会上(全国候选景点94个,回收有效选票48万张),八达岭因其景点著名,以37万张的绝对多票数,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

  八达岭长城驰名中外,誉满全球。它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不到长城非好汉”。八达岭已接待中外游人一亿三千万,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观光游览。这种情况,在世界风光名胜景点中,实属罕见。八达岭长城给来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正以古老而年轻的雄姿,迎接慕名而至、纷至沓来的天下游人。登过长城的人,莫不叹为观止。

  非遗办会和八达岭景区合作,在长城脚下共建非遗展演基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的布老虎、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河南的泥咕咕、北京昌平的米上刻字……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项非遗项目,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望京石广场上,一字排开,分为织造、雕镌、编扎、漆艺、剪纸、画绘、料器等单元,边展示边现场制作。

10重要事件编辑
种仿真树

八达岭长城 种仿真树2014年8月,八达岭长城保护段将种上“松树”,这些高达15米的大树实为仿真树,它的真实身份是“避雷针”。

据八达岭特区办负责人介绍,此种仿真树共有12棵,既能保护爬“野长城”旅游免受雷击,也可保护长城原有风貌。[2]

八达岭长城特区办文物管理科丁海涛介绍,“长城墙体上既不能打钉,也不能凿洞!”种仿真树“一方面是为了防止‘驴友’来爬长城时,出现雷击事故,另一方面为了维护长城景观,特意设计了‘仿真树’避雷针,每棵价格20余万元”。[2]

词条标签:
建筑 山脉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