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菌丝

增加 90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①起源多元论:根据性器官的形态及交配方式,认为真菌来自藻类。壶菌目自原藻演化而来;水霉目演自无隔藻;[[毛霉]]演自[[接合藻]];[[子囊菌]]和[[担子菌]]由[[红藻]]演化而来,这些藻类因丧失色素而从自养变成异养,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形态的改变。这就是真菌起源的多元论观点。
[[ 鞭毛生物起源论 ]] :认为绝大多数真菌是起源于一种原始水生生物—— [[ 鞭毛生物 ]] ,单细胞,具一至数根鞭毛,有的有 [[ 叶绿素 ]] 和其他色素,有的 [[ 无色素 ]] ,具色素的演化为藻类,无色素的演化为菌类。真菌和藻类都起源于鞭毛生物。
===演化===
①生活方式上:水生真菌是原始型,演化的过程是由水生到陆生,并且推测在演化过程中还可能返回水生的习性。从而认为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较原始,而不游动的静止孢子是相对进化的。
①生活方式上:水生真菌是原始型,演化的过程是由[[水生]]到[[陆生]],并且推测在演化过程中还可能返回水生的习性。从而认为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较原始,而不游动的静止孢子是相对进化的。 ②营养方式上:腐生方式是原始的生活类型,寄生生活方式比腐生生活方式高级。 [[ 专性寄生生活方式 ]] [[ 兼性寄生生活方式 ]] 高级,最高级的生活方式是特异性的 [[ 专性寄生方式 ]]
③真菌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退化和失去特殊的结构,使结构简单化。
===壶菌门===
 (Chytridiomycota) [[ 壶菌门 ]] [[ 游动细胞 ]] 具有“9+2”结构的鞭毛,并能在水中游动的一类真菌,游动孢子具有一根 [[ 后生尾鞭式鞭毛 ]]
===接合菌门===
 (Zygomycota)是由低等的水生真菌发展到陆生种类,由游动的带鞭毛的孢囊孢子发展为不游动的孢囊孢子—— [[ 静孢子 ]] [[ 单孢孢子囊 ]] [[ 分生孢子 ]]
===子囊菌门===
 (Ascomycota)是真菌中最大的类群他与担子菌被称为高等真菌, [[ 生殖菌丝细胞 ]] 出现较短 [[ 双核 ]] 阶段,其区别于其他真菌的一个特征是产生 [[ 子囊 ]]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是一类高等真菌,构成 [[ 双核亚界 ]] ,包含2万多种,包括 [[ 蘑菇 ]] [[ 木耳 ]] 等主要食用菌。更具体地说,担子菌门包括以下组:蘑菇, [[ 马勃 ]] ,stinkhorns(鬼笔科), [[ 支架真菌 ]] ,和人体致病 [[ 酵母隐球菌 ]] 属等等。
===半知菌类===
 
(Deuteromycota)是一种已废止的生物分类,指在子囊菌・担子菌的同伴之中,还未发现有性繁殖阶段而在分类学上位置不明的一种临时分类。只进行无性繁殖的菌类被称作不完全型,这一阶段被称为无性阶段。进行有性繁殖的被称为完全型,该阶段被称作有性阶段,通常有性阶段的菌类也是同时进行无性生殖的。
==相关概念==
 
===假菌丝===
 某些酵母如 [[ 假丝酵母 ]] 经出芽繁殖后,子细胞结成 [[ 长链 ]] ,并有分枝,称为假菌丝。细胞间连接处较为狭窄,如藕节状,一般没有隔膜。
===抗菌素===
亦称“ [[ 抗生素 ]] ”。主要指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如 [[ 青霉素 ]] [[ 金霉素 ]] [[ 春雷霉素 ]] [[ 庆大霉素 ]] 等。从某些高等植物和动物组织中也可提得抗菌素。有些抗菌素,如 [[ 氯霉素 ]] [[ 环丝氨酸 ]] ,化学结构,可以获得性能较好的新抗菌素,如半合成的新型青霉素。在医学上,广泛地应用抗菌素以治疗许多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和某些 [[ 癌症 ]] 等。在畜牧兽医学方面,不仅用来防治某些传染病,有些抗菌素还可用以促进家禽、家畜的生长。在农林业方面,可用以防治植物的微生物性病害。在食品工业上,则可用作某些食品的保存剂。
==真菌特征==
 公元前1550年,古 [[ 埃及 ]] 有医生用猪油调 [[ 蜂蜜 ]] 来敷贴,然后用麻布包扎因外伤感染而发炎红肿的疾病。但当时并不知道这么做的医学意义在于抑菌。1867年, [[ 英格兰 ]] 外科医生 [[ 李斯特 ]] 首创 [[ 石炭酸 ]] (化学名为“苯酚”)消毒法,使手术后感染的死亡率由60%下降到了15%。但是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不利。
===发现===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10年, [[ 德国 ]] 医生 [[ 埃尔利希 ]] 在第606个配方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就是现在还在用的 [[ 阿斯凡纳明 ]] ,代号“埃尔利希606”。
1922年,微生物学家 [[ 亚历山大·弗莱明 ]] 从人体鼻腔分泌物中观察到一种酶,即“ [[ 溶菌酶 ]] ”,具有抵抗微生物的能力[1]
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又发现一种抗生现象,那就是 [[ 青霉素 ]] 的抗生作用。1929年,发表了题为《 [[ 论青霉菌培养物的抗菌作用 ]] 》的论文,这一年被视为“抗生素元年”。但青霉素极不稳定,提纯很困难。
1932年,德国化学工业巨头 [[ 克拉尔 ]] 合成了一种鲜艳的橙色染料。同年,细菌学家兼药物学家 [[ 多马克 ]] 尝试着用这种染料来杀灭 [[ 链球菌 ]] ,首先在 [[ 老鼠 ]] 身上实验成功。它的问世,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开始。
===淘菌时代===
金霉素(1947年)、氯霉素(1948年)、土霉素(1950年)、制霉菌素(1950年)、红霉素(1952年)、卡那霉素(1958年)等都是在这期间发现的。这一时期,抗生素研究也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化的阶段,还建立了大规模的抗菌素制药工业。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1 [[金霉素]](1947年)、[[氯霉素]](1948年)、[[土霉素]](1950年)、[[制霉菌素]](1950年)、[[红霉素]](1952 )、[[卡那霉素]](1958年)等都是在这期间发现的。这一时期 犹太裔德国人钱恩与来自澳大利亚 抗生素研究也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 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系统化 弗洛里合作 阶段 成功分离出 还建立 青霉 大规模的抗菌 制药工业
{| class="wikitable" |- |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 1941年,犹太裔[[德国]]人[[钱恩]]与来自[[澳大利亚]]、在[[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弗洛里]]合作,成功分离出了青霉素。|- | 1944年,青霉素首次在 [[ 美国 ]] 生产出来。人们把青霉素同 [[ 原子弹 ]] [[ 雷达 ]] 并列为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中的三大发明。|- | 1944年, [[ 新泽西大学 ]] 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 [[ 链霉素 ]] ,有效治愈了另一种传染病: [[ 结核 ]] |- | 1947年,出现 [[ 氯霉素 ]] ,它主要针对 [[ 痢疾 ]] [[ 炭疽病菌 ]] ,治疗轻度感染。|- | 1948年,出现最早的广谱抗生素—— [[ 四环素 ]] 。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 |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 [[ 万古霉素 ]] ,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
===发展放缓===
===黄金时期===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抗生素开发的黄金时期,新上市的抗生素逐年增多。1971年至1975年达到顶峰,5年间共有52种新抗生素问世。
===再次放缓===
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新上市的抗生素逐年递减。1996年至2000年的5年中,只开发出6种新抗生素。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 class="wikitable" |- | 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新上市的抗生素逐年递减。1996年至2000年的5年中,只开发出6种新抗生素。|- |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 1990年,Monaghan等将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活性物质,命名为生物药物素。|- | 2003年全球仅一个新产品——达托霉素上市。|}
==作用机理==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喹诺酮类抗生素三大不良反。
{| class="wikitable" |- |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喹诺酮类抗生素三大不良反。|- | 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 | 3、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 | 4、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
==基本分类==
===糖的衍生物===
主要由 [[ 氨基己糖 ]] 的衍生物组成。
===多肽类抗生素===
主要或全部由 [[ 氨基酸 ]] 组成,有 [[ 多肽 ]] [[ 蛋白质 ]] 的某些特性。
===多烯类抗生素===
 
分子结构中有多个双键。
===大环内酯抗生素===
由一个或多个 [[ 单糖 ]] 组成并与 [[ 碳链 ]] 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 [[ 芳香内酯化合物 ]]
===四环类抗生素===
都具有四个 [[ 缩合苯环 ]]
[[ 嘌呤类抗生素]]
都含有 [[ 嘌呤环 ]]
==基本特点==
===具有选择性===
抗生素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病原菌的作用不一样。对某种抗生素敏感的病原菌种类称为该抗生素的 [[ 抗生谱 ]] (抗菌谱)。
===有效作用浓度===
抗生素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各种抗生素一般都在很低浓度下对病原菌就发生作用,这是抗生素区别于其他化学杀菌剂的又一主要特点。各种抗生素对不同微生物的有效浓度各异,通常以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作为抗生素的抗菌强度,简称 [[ 有效浓度 ]] 。有效浓度越低,表明抗菌作用越强。
==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宝宝最怕的5种抗生素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3、肝、肾毒性反应;
 
4、胃肠道反应;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
{| class="wikitable" |- | 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宝宝最怕的5种抗生素|- | 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 | 3、肝、肾毒性反应;|- | 4、胃肠道反应;|- | 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 | 6、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一般分为过敏性休克、血清病型反应、药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性心肌损害等。|- | 7、抗生素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
==基本用途==
1、抗生素最主要用于医疗方面。
{| class="wikitable" |- | 1、抗生素最主要用于医疗方面。|- | 2、对抗在人或动物体内的致病菌等病原体,可治疗大多数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疾病。|- | 3、对于病毒、朊毒体等结构简单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没有效用。|- | 4、除了抗细菌性的感染外,某些抗生素还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 5、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 6、抗生素除用于医疗,还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等方面。|- | 7、在畜牧业和农业中非治疗用途的抗生素,称为抗生素生长促进剂。|}
3、对于病毒、朊毒体等结构简单的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没有效用。===霉菌===
4 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霉 除了抗细 曲霉和青霉等。霉 性的感染外 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 某些 制造 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 素还具 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 抗肿瘤活性 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 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如头癣、脚癣及番薯腐烂病等
5、有些抗生素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6、抗生素除用于医疗,还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农业、畜牧业和食品工业等方面。 7、在畜牧业和农业中非治疗用途的抗生素,称为抗生素生长促进剂。 === 酵母 菌===亦称“丝状菌”。属真菌。体呈丝状,丛生,可产生多种形式的孢子。多腐生。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霉菌可用以生产工业原料(柠檬酸、甲烯琥珀酸等),进行食品加工(酿造酱油等),制造抗菌素(如青霉素、灰黄霉素)和生产农药(如“920”、白僵菌)等。但也能引起工业原料和产品以及农林产品发霉变质。另有一小部分霉菌可引起人与动植物的病害,如头癣、脚癣及番薯腐烂病等。
===酵母菌===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有性繁殖方式:子囊孢子。
属真菌。体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内有细胞核、液泡和颗粒体物质。通常以出芽繁殖;有的能进行二等分分裂;有的种类能产生子囊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在 [[ 葡萄 ]] 及其他各种果品和蔬菜上更多。是重要的发酵素,能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生产上常用的有 [[ 面包酵母 ]] [[ 饲料酵母 ]] [[ 酒精酵母 ]] [[ 葡萄酒酵母 ]] 等。有些能合成纤维素供医药使用,也有用于 [[ 石油 ]] 发酵的。
[[ 啤酒酵母 ]] (Saccharomyces)属酵母菌属。细胞呈圆形、卵形或椭圆形。以出芽繁殖,能形成子囊孢子。在发酵工业上,可用来发酵生产酒精或药用酵母,也可通过菌体的综合利用提取凝血质、麦角固醇、卵磷脂、辅酶甲与细胞色素丙等产品。
[[ 红曲霉素 ]] (Monascuspurpureus)属于 [[ 囊菌纲 ]] [[ 曲霉科 ]] 。菌丝体紫红色。无性生殖时,茵丝分枝顶端形成单独的或一小串球形或梨形的分生抱子。有性生殖时,产生球形、橙红色的 [[ 闭囊果 ]] ,内生含有八个子囊孢子的子囊。 [[ 红曲霉 ]] 可制 [[ 红曲 ]] 、酿制 [[ 红乳腐 ]] 和生产 [[ 糖化酶 ]] 等。
===假丝酵母===
Candida
Candida 一属能形成假菌丝、不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不少的假丝酵母能利用正烷烃为碳源进行石油发酵脱蜡,并产生有价值的产品。其中氧化正烷烃能力较强的假丝酵母多是 [[ 解脂假丝酵母 ]] (C.lipolytica)或 [[ 热带假丝酵母 ]] (C.tropicalis)。有些种类可用作饲料酵母;个别种类能引起人或动物的疾病。
===白色念珠菌===
 
(Candidaalbicans)
或亦称“ [[ 白色假丝酵母 ]] ”。一种呈椭圆形、行出芽繁殖的假丝酵母。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肠道、上呼吸道等处,能引起 [[ 鹅口疮 ]] 等口腔疾病或其他疾病。
===黄曲霉===
 
Aspergillusflavus
[[ 半知菌类 ]] [[ 黄曲霉 ]] 群的一种常见 [[ 腐生真菌 ]] 。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食制品或其他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黄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菌体由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
营养菌丝具有分隔;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的顶囊,囊的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囊、小梗和分生孢于合成孢子穗。可用于生产 [[ 淀粉酶 ]] [[ 蛋白酶 ]] [[ 磷酸二酯酶 ]] 等,也是酿造工业中的常见菌种。 [[ 黄曲霉毒素 ]] 。 早在六世纪时,《 [[ 齐民要术 ]] 》中就有用“黄衣”、“黄蒸”两种麦曲来制酱的记载,这两种黄色的 [[ 麦曲 ]] ,主要由黄曲霉一类微生物产生的大量孢子和 [[ 蛋白酶 ]] [[ 淀粉酶 ]] 所组成。
===白地霉===
Geotrichumcandidum
属真菌。菌落平面扩散,组织轻软,乳白色。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时,断裂成圆柱状的裂生抱子。菌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8℃。常见于牛奶和各种乳制品(如酸牛奶和乳酪)中;在 [[ 泡菜 ]] 和酱上,也常有白地霉。可用来制造 [[ 核苦酸 ]] [[ 酵母片 ]] 等。
===抗生菌===
 亦称“拮(颉)抗菌”。能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别种微生物的一些微生物。其中有的能产生抗菌素,主要是放线菌及若干真菌和细菌等。如链霉菌产生链霉素,青霉菌产生青霉素, [[ 多粘芽抱杆菌 ]] 产生 [[ 多粘菌素 ]] 等。
==毒性病原==
==真菌培养==
 
常见真菌培养基有:
===配方一 :萨市(Sabouraud’s)培养基===
[[ 蛋白 胨10 胨]]10 克琼脂20克
[[ 麦芽 糖40 糖]]40 克 水 1000毫升
先把蛋白胨、琼脂加水后,加热,不断搅拌,待琼脂溶解后,加入40克麦芽糖(或葡萄糖),搅拌,使它溶解,然后分装,灭菌,备用。
===配方二 :马铃薯糖琼脂培养基===
[[ 马铃薯 ]] 洗净去皮,取200克切成小块,加水1000毫升,煮沸半小时后,补足水分。在滤液中加入10克琼脂,煮沸溶解后加糖20克(用于培养霉菌的加入 [[ 蔗糖 ]] ,用于培养 [[ 酵母菌 ]] 的加入 [[ 葡萄糖 ]] ),补足水分,分装,灭菌,备用。
把这培养基的pH值调到7.2~7.4,配方中的糖,如用葡萄糖还可用来培养 [[ 放线菌 ]] [[ 芽孢杆菌 ]]
===配方三: 黄豆芽汁培养基===
[[ 黄豆芽 ]] 100克 [[ 琼脂 ]] 15克
[[ 葡萄 糖20 糖]]20 克 水 1000毫升
洗净黄豆芽,加水煮沸30分钟。用纱布过滤,滤液中加入琼脂,加热溶解后放入糖,搅拌使它溶解,补足水分到1000毫升,分装,灭菌,备用。
配方四 豌豆琼脂培养基
[[ 豌豆 ]] 80粒 琼脂 5克
水 200毫升
在自然基质或人工培养基上由一段 ( 或一丛) 菌丝或一个 ( 或一堆 ) 孢子发展而成的菌丝体的整体称菌落。
霉菌的菌落和放线菌一样也是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因菌丝较粗而长,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有些霉菌,如根霉、毛霉、链孢霉生长很快,菌丝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蔓延,以至菌落没有固定大小 。有的霉菌菌落生长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2cm 或更小。
 
菌落表面常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色泽特征,这是因为霉菌形成的孢子有不同形状、构造和颜色,有的水溶性色素可分泌到培养基中,使菌落背面呈现不同颜色;一般处于菌落中心的菌丝菌龄较大,位于边缘的则较年幼。
 
菌落具有“霉味”。同一种霉菌,在不同成分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可能有变化。
 
但各种霉菌,在同一培养基上的菌落形状、颜色等相对稳定。故菌落特征也是鉴定霉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真菌来源==
 
===环境再循环===
 
真菌像细菌和微生物一样都是分解者,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机物的生物。真菌将生物分解为各类无机物,使土地肥力增强。
===食物与真菌===
还有些真菌也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可食用的蕈菌有200多种,如冬菇、草菇、木耳、云耳等。以及真菌所侵入后的生(动,植物)物空壳,如冬虫夏草。
还有些真菌也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可食用的蕈菌有200多种,如[[冬菇]]、[[草菇]]、[[木耳]]、[[云耳]]等。以及真菌所侵入后的生(动,植物)物空壳,如[[冬虫夏草]]。
还有的真菌用于食物加工,例如酵母菌用于面包等加工,酿酒也需要真菌。
===致病的真菌===
 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中,真菌又有有害的一面。真菌能引起植物多种病害,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1845年 [[ 欧洲 ]] 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摧毁了5/6的马铃薯,中国由于1950年的 [[ 小麦 ]] 锈病和1974年的稻瘟病而使小麦和 [[ 水稻 ]] 各减产60亿千克。
真菌还可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在人类主要有三种类型:①.真菌感染;②.变态反应性疾病;③.中毒性疾病。
===抗病的真菌===
[[ 亚历山大·弗莱明 ]] 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有一次他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在一个培养皿中长了一个霉菌斑。并且霉菌斑周围的细菌都死了。
霉菌渗出了什么强有力的物质?弗莱明称为青霉素,并发现了它可以杀死许多致命性细菌。然而,因为青霉素在试管内和 [[ 血清 ]] 混合后很快失活,弗莱明认为它不会在人和动物身上发生作用。
==共生关系==
 
植物的根和真菌也有共生关系,和真菌共生的根称为菌根。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真菌的菌丝在根的表面形成菌丝体包在幼根的表面,有时也侵入皮层细胞间,但不进入细胞内,此时以菌丝代替了根毛的功能,增加了根系的吸收面积,如松等;
 内生菌根(endomycorrhizae):菌丝通过细胞壁侵入到表皮和皮层细胞内,加强吸收机能,促进根内的物质运输,如 [[ 柑橘 ]] [[ 核桃 ]] 等;
内外生菌根:也有菌丝不仅包在幼根表面同时也深入到细胞中,称内外生菌根,如苹果、柳树等。
720,62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