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王戎

移除 334 位元組, 5 年前
百科化 調整錯誤的語法
{{Otheruses|subject=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历史人物|other=其他同名人物|王戎 (消歧义)}}
 
[[File:Shan_Tao_and_Wang_Rong.jpg|thumb|350 px|[[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墻磚上的王戎(右)與[[山濤]]形象]]
'''王戎'''({{bd|234年||305年|}}),字'''濬沖''',小字'''阿戎''',[[琅邪郡|琅邪]][[臨沂縣|臨沂]](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北)人。[[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侯,人稱'''王安豐'''。生於[[曹魏|魏]][[青龙 (曹叡)|青龍]]二年(234年),卒於[[西晉|晉]][[永兴 (晋惠帝)|永興]]二年(305年),出自魏晉高門[[士族]][[琅邪王氏]],為[[幽州]][[刺史]][[王雄 (三国)|王雄]]之孫,[[涼州]]刺史[[王渾 (涼州刺史)|王渾]]之子,與[[太保]][[王祥]]同宗。王戎是“[[竹林七賢]]”中最年少的一位。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婪吝嗇,書中“儉嗇”一篇共九條,就有四條記王戎事。《晉書》本傳謂王戎“性好利”<ref name="本傳"/>,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王戎在荊州任上曾派遣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出錢贖回。據說王戎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筹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同時又十分吝嗇。家中有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與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歸省時,王戎便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有“膏肓之疾”。<ref>《世說新語》儉嗇注引王隱《晉書》:“戎性至儉,不能自奉養,財不出外,天下人謂為膏肓之疾。”</ref>也有不少人認為這些都是王戎為避禍于亂世的“自晦”之舉<ref>孫盛《晉陽秋》:“戎多殖財賄,常若不足。或謂戎故以此自晦也。”</ref>,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而且王戎早年喪父時,因辭謝故人的禮金而成名。[[八王之亂]]中,郟縣[[縣令]]華譚撫恤百姓,王戎“聞而善之”,“出穀三百斛以助之”<ref>《晉書》華譚傳</ref>。與王戎同時的鍾會、傅暢評價其為人“簡要”,武陔論其“尚約”<ref name="賞譽">《世說新語》賞譽</ref>,南朝人[[劉孝標]]則-{云}-“戎性通任”<ref>《世說新語》任誕注</ref>,也與《世說新語》中其儉吝的形象不合。[[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云}-:“王戎晦默于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ref name="儉嗇">《世說新語》儉嗇注引</ref>今人[[余嘉錫]]則認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於“名士相為護惜”,“阿私所好,非公論也”<ref>《世說新語箋疏》儉嗇</ref>。[[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以顏延之《五君詠》不取山濤、王戎二人,因作《詠山濤王戎》詩,論王戎曰<ref>《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ref>:
 
{{Quotation|濬沖如簫散,薄莫至中臺。徴神歸鑒景,晦行屬聚財。}}
王戎在晉代還是有名的孝子。武帝時為其母守喪,雖逾越禮制,飲酒食肉,但面容憔悴,身體虛弱,連起身都要扶拐杖<ref>[[余嘉錫]]《寒食散考》稱王戎也服寒食散。戎居喪飲酒食肉應與服散有關。</ref>。[[中書令]]裴楷往弔其母,說:“若使一慟果能傷人,濬沖必不免滅性之譏。”<ref name="德行">《世說新語》德行</ref>而尚書[[和嶠]]在同時遭父喪,雖然寢苫食粥,但哀毀不過禮,氣色不衰。劉毅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ref name="德行">《世說新語》德行</ref>
#楊勇,2006,《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ISBN 7-101-05110-3
 
{{竹林七賢}}
[[category:晉朝政治人物|W]]
[[Category:琅邪王氏]]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