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梨园戏

增加 111 位元組, 4 年前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File:梨园戏1.jpg|thumb|400px|有框| |[http://pic8image58.nipic360doc.com/20100621DownloadImg/2163148_003328533247_22013/02/0117/30082977_16.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360doc.com/showcontent/13/0201/17/3317755273706_263623770.html shtml 图片来源]]]
梨园戏,流行于闽南方言区的泉州、漳州及台湾省,远至粤东潮、汕地区,并传入东南亚许多华侨旅居国。
当时有三种艺术形态:土生土长的"下南班"、浙江方面来的"上路班"和贵族府第的家班(俗称"小梨园"),三者各以不同的看家戏"十八棚头",互相竞胜。"下南班"与"上路班",二者均以成年人组班,各自可以"优人互凑",故合称"大梨园",俗呼"老戏";家班因纯属童伶,称为"小梨园",或名"七子班",俗呼"戏仔"。"小梨园"非"大梨园"所生,童伶长大后就散棚,并非自然成为"大梨园"。
[[File:梨园戏9.jpg3.jpg1.jpg2.jpg|thumb|400px|有框|右| 梨园戏 [http://image58.360doc.com/DownloadImg/2013/02/0117/30082977_16.jpg 原 链接][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201/17/273706_263623770.shtml/ 图片来源]]]
从现存的各种剧目看:"下南"的《范睢》、《梁灏》、《郑元和》都具有地方特色,与明刊的《绨袍》、《青袍》、《绣襦》诸传奇,情节大不相同。《岳霖》一剧,是按岳珂为晋江人的外甥(刘锜墓在安溪)而创编的,为全国戏文所仅见。剧目保留方言本色和浓郁的泥土味。表演以净、末、外、丑为行当"四大柱",并不以生、旦为主,具有唐戏弄和北杂剧末、副净的演出形态和诙谐情笑的特点。唱腔用南音,保留[太子游四门等古乐曲。其他剧目只有[浆水令]、[金钱花]、[地锦]、[剔银灯]等几十支常见曲牌反复出现,且具有粗豪的声腔特色,其古朴原始,尚存宋元南戏的风貌。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