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迎泽区

增加 48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迎泽区 '''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市辖区,地处太原市 [[ 汾河 ]] 之东、城区中部,南连 [[ 小店区 ]] ,北接 [[ 杏花岭区 ]] ,东与 [[ 榆次区 ]] [[ 寿阳县 ]] 相邻,西隔汾河与 [[ 万柏林区 ]] 相望。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2°41′,北纬37°51′,属温带季风气候。全区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个镇,共89个社区、22个行政村,总人口59万[1]
明洪武九年太原城扩建时所建。民国十六年太原设市之前,南城地区分属 [[ 阳曲县 ]] [[ 太原县 ]] 。1954年,太原市各城区以地区方位命名,遂将第一区命名为太原市 [[ 南城区 ]] 。1997年,设立太原市 [[ 迎泽区 ]]
[[File:迎泽区.jpg|有框|右|[http://www.sx.chinanews.com/news/2011/0826/U71P8T1D46366F7DT20110826151623.jpg 原图链接][http://www.sx.chinanews.com/news/2011/0826/46366.html 来自山西商报 的图片]]]
车牌代码 晋A 行政代码 140106
太原市是一座历史名城,古称 [[ 晋阳 ]] ,大约创建于公元前497年,为早期的 [[ 赵国 ]] 都城。
公元前246年, [[ 秦始皇 ]] 分天下为36郡,初置 [[ 太原郡 ]] ,从此始有太原之称。之后,北朝、隋、唐时期,太原一直为历代重镇。到了五代,晋阳曾先后为后晋、后汉、北汉之都城。
公元960年, [[ 赵匡胤 ]] 推翻后周,建立北宋后,派其弟 [[ 赵光义 ]] 于公元979年攻克晋阳,火烧全城,一代名城化为灰烬。
公元982年,赵光义又委派部将 [[ 潘美 ]] 重建太原城。这样一直到民国初期的军阀 [[ 阎锡山 ]] 统治山西,以太原为首府,上下两千多年,古城太原,历经战乱,迭遭更替。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设市之前,南城地区分属阳曲县、太原县。[2]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太原以城池为界,划为内八区、外八区,区境为内一、二、三、八区及外一区、外二区管辖地。
1949年4月24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攻克太原,才最终使这座古城回到人民手中,从此获得了新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以其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闻名遐迩。早在唐、宋时期,太原就已成为一个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宋代太原陶瓷中的“木理纹瓷”在全国独树一帜。元代以后,太原是全国武器制造中心。唐、宋以来,太原的商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到了明代,当时的太原大南关作坊、商店星罗棋布,盛况空前,古人曾有“蔽天光、发地脉”之赞。
1954年6月4日,太原市各城区以地区方位命名,遂将第一区命名为太原市南城区,辖13个行政街,区政府驻 [[ 活牛市12号 ]] (今解放路中段东侧23号楼址处)。
1956年,区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
1958年,将郊区的 [[ 狄村街道 ]] 辖地划归南城区管辖。同年11月12日区机关迁至 [[ 柳巷南路19号 ]]
1960年6月20日,撤销南城区人民委员会,改置 [[ 柳巷 ]] [[ 双塔 ]] 两个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5月18日,撤销城市人民公社,恢复南城区人民委员会建置。
1980年9月1日,经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南城区人民政府,终止南城区革命委员会职权。
1994年12月,区政府迁至 [[ 棉花巷15号 ]]
1996年,辖柳巷、文庙、庙前、迎泽、桥东、双塔、坞城、北营、老军营9个街道,334个社区。
1997年5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7]33号)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 [[ 小店区 ]] 、迎泽区、 [[ 杏花岭区 ]] [[ 尖草坪区 ]] [[ 万柏林区 ]] [[ 晋源区 ]] 。迎泽区辖原南城区的 [[ 迎泽 ]] [[ 桥东 ]] [[ 文庙 ]] [[ 柳巷 ]] [[ 老军营 ]] [[ 前6 前]]6 个街道,原南郊区的 [[ 孟家井 ]] [[ 郝庄 ]] (不含狄村)2个乡。区人民政府驻棉花巷。
迎泽区得名于“ [[ 迎泽门 ]] ”(俗称大南门,为明洪武九年太原城扩建时所建)。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迎泽区地处在太原市中南部汾河以东的 [[ 河谷平原 ]] ,地面平坦,微向西南倾斜,地势北高南低,属 [[ 晋中盆地 ]] (即 [[ 太原盆地 ]] )的北端,由冲积平原组成,地面海拔高度为800米左右。
气候特点:迎泽区深处大陆内部,属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中的季风暖温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5℃~10.3℃,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6月上旬至7月底,为36.10℃~39.4℃之间。
==社会事业==
迎泽区内有 [[ 山西省晋剧院 ]] [[ 省京剧院 ]] [[ 省话剧院 ]] 等省城主要文艺团体, [[ 省图书馆 ]] [[ 山西图书大厦 ]] [[ 太原工人文化宫 ]] [[ 市少年宫 ]] [[ 太原影都 ]] 等文化娱乐场所, [[ 中科院煤化所 ]] [[ 省日化所 ]] 等国家和省级科研单位, [[ 山西财经大学 ]] [[ 山西医科大学 ]] [[太 原师范学院 ]] 等高等院校, [[ 山西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 ]] [[ 省人民医院 ]] [[ 省中医研究院 ]] [[ 二六四医院 ]] 等医疗单位均汇集该区。
迎泽区历史底蕴深厚,是宋建太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上溯千年以前的 [[ 唐明古镇 ]] ,西南有闻名遐迩的 [[ 天龙山 ]] 旅游区、 [[ 晋祠 ]] 旅游区;区内有 [[ 双塔永祚寺 ]] [[ 崇善寺 ]] [[ 古清真寺 ]] 等名胜古迹和 [[ 省博物馆 ]] [[ 万寿宫 ]] [[ 迎泽公园 ]] [[ 儿童公园 ]] 等省城著名旅游景点;此外,以双塔寺为中心的“佛”文化旅游区、以 [[ 王家峰 ]] 千亩梨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文化旅游区和以北齐壁画墓为代表的“古”文化旅游区正在逐步形成双塔景区新的旅游品牌,与城区内的 [[ 杰特曼国际娱乐城 ]] [[ 名流国际俱乐部 ]] 等现代化休闲场所交相呼应,已成为我区乃至我市城市文化、旅游建设的新亮点。区内有各类正规旅游服务机构 20 多家,可为四方来宾提供周到的旅游娱乐服务。
截至2009年,迎泽区财政对科技、教育、卫生的投入分别达892万元、2.2亿元和5933万元,同比增长了15.3%、20.6%和7%。
===教育投资===
2009年,迎泽区投入3900万元,对学区进行了科学划分,实行了学籍电子化管理,新增了 [[ 三晋小学 ]] 等3所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定学校。拆除违章建筑1.4万余平方米,新建校舍2万余平方米,增加绿化面积2万余平方米。
===医疗卫生===
===文化活动===
2009年,迎泽区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太原解放60周年,举办了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新建了一批文化活动广场、便民超市、农家书屋等,创建了 [[ 宁化府 ]] 等9个清洁宜居社区。
===文庙===
文庙即 [[ 孔庙 ]] 。位于上官巷东端,是太原规模最大的庙宇,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当时的山西巡抚 [[ 张之洞 ]] 倡议,在原崇善寺废墟上重建,坐北朝南,前后三重院落,在中枢线上依次建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及厢房等。四周红墙高耸,整座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巍峨壮观。1919年(民国8年)辟为省图书博物馆,后改称民众教育馆。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改为省博物馆至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
===纯阳宫===
[[ 纯阳宫 ]] 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清乾隆年间(1736~1795)增筑巍阁。纯阳宫是太原古代建筑群和园林建筑中的一颗明珠,从古雅端庄的大门开始,一连四进院落,延中轴线自南而北展开四柱三楼的“道德坊”,单檐歇山的“吕祖殿”,上楼下窑的“瀛州洞”,九窑十八洞的“八卦院”,飞阁栈桥的“八卦楼”,以及面阔三间的巍阁“祖师殿”,拾极登楼,尽览古城风貌,总体设计,独具匠心。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建关公亭及碑廊20楹。现纯阳宫为省博物馆二部,辟有大小21个陈列室,陈列着两千多件文物珍品,供游人参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古寺===
[[ 清真古寺 ]] 位于解放路南端东侧,驻解放路31号。始建于唐贞元年(785),宋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门前牌楼一座,横匾“清真古寺”。寺主体大殿为砖木混合结构,檐柱砌入墙内,殿内为阿拉伯式装饰,圆柱挖槽迭楞,彩绘施沥粉贴金,富丽堂皇。周围木壁上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第二十九、三十本中经文数段,雕刻精细工整,院中央有明代建筑省心楼,左右碑亭对峙,亭内碑刻为北宋 [[ 黄庭坚 ]] 草书,元赵 [[ 孟頫 ]] [[ 清傅山 ]] 观后题铭,还有明 [[ 方孝孺 ]] 等人榜题和清 [[ 刘石庵 ]] 书“心修忠孝、志义齐仁”八个大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寺===
[[ 南十方院 ]] 又称 [[ 白云寺 ]] ,位于城南红土沟,旧名净业庵,又名清凉寺。观音堂始建于唐,明时增修,清康熙2年(1663)天泽和尚扩建遂更名为白云寺。雍正9年(1731)僧了然重修建毗卢阁。寺坐北朝南两重院落,中枢线上依次有山门、过殿、正殿、藏经楼,两侧有钟鼓楼及东西配殿、厢房等。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寺内所有的木雕泥塑,全部被砸毁,唯坐像 [[ 韦驮 ]] 幸免。十方,佛教用语,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此寺招待十方游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简称十方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桥===
[[ 状元桥 ]] 位于儿童公园南北两湖之间,早年是石板桥,传说唐朝的狄人杰过此桥后高中了状元。实因此桥距明清两代贡院颇近,故名状元桥。1952年重建,汉白玉石砌筑,拱形,跨度为4米,两端各有台阶17级,两侧桥栏杆上各雕有10只石狮子,整座桥设计简练,造型优美。
===风华楼===
[[ 藏经楼 ]] 又名 [[ 风华楼 ]] ,位于迎泽公园中心广场。原是 [[ 太谷县 ]][[ 资福寺 ]] 的建筑之一,称藏经阁,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为仿明建筑,资福寺早毁,唯藏经阁独存。新中国建立后,为规划迎泽公园,1958年把藏惊阁由太谷县迁来,1960年全部安装完工。阁楼高约17米,外看三层实为二层,全木结构,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雕梁画柱,巍峨壮丽。工程完工后,由 [[ 郑林 ]] 副省长书写 [[ 毛主席 ]] 诗词对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1979年 [[ 崔生茂 ]] 书写“藏经楼”悬挂楼中央。尔后数次彩绘,扩建广场,形成今天的规模。
===大钟寺===
[[ 大钟寺 ]] 位于钟楼街西段,原为 [[ 寿宁寺 ]] ,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金大定十六年(1176)重建。明永乐八年(1410)寺内建起一座钟楼,故名打钟寺。辛亥革命时,清守军火焚寺院,打钟寺除佛殿外全部烧毁。1913年(民国2年),阳曲商人 [[ 刘占元 ]] 集资盖楼,辟为市场,从此打钟寺就叫大钟寺了。1982年南城区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 [[ 大中市 ]]
===《崇德庐帖》石刻===
《崇德庐帖》石刻立于太原市儿童公园。是清代阳曲县回民鉴藏家 [[ 李希 ]] 搜集 [[ 钟繇 ]] [[ 褚遂良 ]] [[ 苏东坡 ]] [[ 黄庭坚 ]] [[ 傅山 ]] 等历代著名书法家真迹,于清咸丰二年(1852)刻之于石的。抗日战争时期遗失了一部分。新中国建立后,李希的玄孙 [[ 李玉成 ]] 先生于1958年将家藏《崇德庐帖》石刻30方捐赠给国家。同年,省文管会将其镶嵌入儿童公园长廊内,供书法爱好者鉴赏。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傅山书法》碑刻===
《傅山书法》碑刻立于 [[ 劲松路 ]] 南端 [[ 碑林公园 ]] 。在公园中轴位置主要建筑内摹勒着傅山先生书法真迹碑石178块,其中根据 [[ 李宗仁 ]] 先生归国时带回的傅山12张条幅制成的碑刻雕屏,浑厚苍古,若出天成,概括了傅山书法的精华。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
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儿童公园内。 1950年3月5日,山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园内修建一座山西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3月25日,首任 [[ 山西省政府主席 ]][[ 程子华 ]] 在北湖区陈列馆前为其破土奠基。1951年3月7日举行了落成典礼。
===孙中山纪念馆===
[[ 孙中山纪念馆 ]] 坐落在儿童公园北端的二层楼阁,初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文瀛公园的一个小建筑。后为国货陈列所,取名劝业楼。 [[ 劝业楼 ]] 前是太原公众集会的地方。1912年(民国元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来到太原,19日下午,太原各界在劝业楼前召开盛大的欢迎会, [[ 孙中山 ]] 先生在楼上凭栏发表了民主革命的讲演。1986年5月17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决定,该劝业楼为孙中山纪念馆;同年11月,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馆内陈列有孙中山先生生平和辛亥革命山西斗争活动资料图书等。
===山西大学堂===
[[ 山西大学堂 ]] 旧址位于侯家巷 [[ 太原师专 ]] 内,是一座仿英中世纪教堂式砖木结构建筑。创建于清光绪28年(1902)。义和团起义失败后,英帝国主义以所谓“庚子赔款”,勒索山西人民白银50万两。为施行文化侵略及思想渗透,英籍传教士 [[ 李提摩太 ]] 拟定《上李傅相办理山西教案章程七条》,提出以这批赔款,在山西设立学堂,经 [[ 李鸿章 ]] 批准,山西巡抚 [[ 岑春煊 ]] 与李提摩太议定,创办了山西大学堂,校址初占贡院(海子边),光绪30年(1904)九月,移于侯家巷。山西大学堂,是山西现代教育的发祥地,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槐公园===
狄村北道西有一槐树,相传为唐代杰出政治家 [[ 狄仁杰 ]] 之母手植,树前有清康熙年间太原知县 [[ 戴梦熊 ]] 立的狄梁公故里碑,历经1300余年,是太原地区最老的古槐之一。1985年,原南城区(现迎泽区)人民政府在此建唐槐公园,重立狄梁公故里碑、唐槐碑。
59,04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