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增加 21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圖像 = [[File:中国残疾人联合会.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gov.cn/guoqing/site1/20090403/00188b27c9090b3fad2101.JPG 原图链接][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38280/8313885.html 图片来自人民网]<ref>[http://society.people.com.cn/GB/8217/138280/8313885.html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会徽说明]</ref>]}}[[ '''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China Disabled Persons’Federation),简称[[中国残联]],是经国务院批准和国家法律确认的将残疾人自身代表组织,由中国各类残疾人代表和残疾人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是在[[中国盲人聋人协会]](1953年成立)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4年成立)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于1988年3月1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ref name="中国政府网">{{cite web |url=http://www.gov.cn/guoqing/2008-11/14/content_2582485.htm |title=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accessdate=2008-11-14}}</ref>
据2018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显示,中国残联机关内设11个部厅室,下设16个直属单位、12个所属社团,5个专门协会。<ref name="中国残疾人联合会">{{cite web |url=http://www.cdpf.org.cn/zzjg/jggk/ |title=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 accessdate=2018-05-16}}</ref>
==发展历史==
===创建背景===
中国残疾人事业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残疾人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固有问题。但是,在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奴役,由于经济文化落后,残疾人处于社会最底层,过着沿街乞讨、朝不保夕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注残疾人的生活,建立残疾人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残疾人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建国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残疾人事业的初创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残疾人事业受到严重干扰破坏。
 
===初创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残疾人也由沿街乞讨、流离失所转由政府收养救济。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有了政治权利和基本生活权利。农村残疾人分到了土地和生产工具,参加了互助组、合作社。城市残疾人在政府支持下组织起来生产自救,举办小型多样的手工业合作社、组,后来发展成为福利工厂。一些无依无靠的残疾人、残疾孤儿、残疾老人,分别被安置在陆续建立的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50年代中期,残疾人福利工厂、伤残人福利院、荣军疗养院、精神病院等相继出现。汉语盲文和聋人手语工作开始建立,中国盲文工作者黄乃参照[[路易·布莱尔]]盲文体系,设计了汉语盲文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在全国推行。盲人按摩医疗、盲人聋人康复工作、残疾人文艺体育工作也陆续起步。
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严重错误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残疾人事业陷于停顿。
 
===稳定发展===
1978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盲人聋哑人协会及其下属组织也相继恢复工作。
1993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由32个部委负责人组成的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
 ==组织体系=====机构设置===
最高权力机构
三、选举中国残联主席团。
 ===主席团===
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负责贯彻全国代表大会决议,领导全国残联工作。主席团职权是: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执行机构===
执行理事会是中国残联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主席团的常设执行机构,由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若干人、理事若干人组成。
执行理事会下设办事机构,承办中国残联的日常工作。<ref name="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cite web |url=http://www.gov.cn/fwxx/cjr/content_1307081.htm |title=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 accessdate=2013.9.18}}</ref>
==组织会员==
与残疾人事业有关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承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可申请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业务资产==
=== 主要任务=== 
(一)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维护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平等的公民权利,密切联系残疾人,听取残疾人意见,反映残疾人需求,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九)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作用。参与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履约工作。
 ===资产经费===
经费来源:一、政府财政拨款;二、社会捐助;三、其他。
 ==建设成就=== ( 专题项目)==
===长江新里程计划===
李嘉诚先生一向心系残疾人士的需要,自1984年开始,李嘉诚基金会联同中国残联为内地残疾人士服务,30年来累计捐款超过港币4亿元。
第三期基金会新增捐款港币一亿元,支持“[[假肢服务]]”、“[[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及“关心你的残疾人邻居”三个项目,预计可直接惠及逾10万残疾人士,模式及经验可辐射全国33省各级残联机构及数百万人群受惠。
===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
为加快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扶持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青少年接受教育,促进残疾人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交通银行自2007年起,在10年之内,向中国残联捐赠人民币1亿元,共同实施“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以下简称“助学计划”)。
到2014年项目结束时,将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集资源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和示范窗口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康复基地,并以康复中心为载体,充分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资源,构建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同时,为残疾人建立规范化、个性化的康复服务档案,使全县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普遍享受到简便、高效的康复服务。
 
==公益服务==
===康复工作===
据2018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显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设立1200多个社区康复站、300多个特殊用品辅助用具供应服务站,帮助残疾人补偿和训练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在街道和福利工厂设立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工疗站1300多个。逐步发展骨干康复机构,三级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康复科(室),6所医学院校开设了康复医学专业,发挥培养人才和技术指导作用。
 
===劳动就业===
国家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按比例安排就业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及各种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
截至1993年底,集中安排残疾人的福利企业已达5.6万个,84万残疾人在其中就业,1993年实现产值890亿元,其中有不少出口创汇产品。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就业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140多万残疾人分散在各单位就业,占全国职工总数0.93%。在此基础上,全国已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9个大城市依照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进行试点,按1.5~2%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个体从业的残疾人已达数十万。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抽样调查,截至1993年底,中国城镇残疾人就业率为50%,农村残疾人在业率为60%左右。全国建立435个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实施待业登记、能力评估、职业培训、就业介绍、指导的残疾人劳动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农村由县、乡(镇)政府和基层组织扶助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生产劳动。针对贫困残疾人口数占全国贫困人口半数的状况,国家于1990年批准设立“康复扶贫”专项贴息贷款,第一批贷款一亿元拨到500个县,先后帮助40余万个残疾人户进行康复、职业培训,参加生产劳动。这一举措成效明显,“先治病,后治穷,学技术,抓生产”,不少残疾人初步脱贫。1991年,在有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三届残疾人职业技能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残疾人展能团获金牌15、银牌10、铜牌10,为各类奖牌和总分第一名。
 ===社区活动===
国家发布了《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沈阳]]等城市的主要道路、街道和商场、剧院、会议中心、广场等建筑物逐步采取了无障碍措施。城市实行盲人免费乘车、盲人邮件免费寄递等。这些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公众助残意识逐步提高,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后的三年间,分别以"宣传保障法"、"走进每个残疾人家庭"和"扶助与共进"为主题,开展了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从中央到县乡地方领导,深入村和居委会看望残疾人,中国每个年度的"助残日"有数千万人为残疾人办实事、送温暖。截至1993年底,中国约有五千万少年队员先后参加了历时8年的"红领巾助残"活动。各级残疾人组织开展"建残疾人之家"、做"残疾人之友"活动,展现了团结、友爱、互助之情。召开"全国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暨自强模范表彰大会,表彰193个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75个残疾人之家、194名全国自强模范,宣传残疾人身残志坚、为国奉献的事迹和自强不息精神,推动社会树立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风尚。
==国际交流==
据2018年5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官网显示,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和“亚太残疾人十年(1993~2002)”行动,参加了各类残疾人国际组织,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残疾人事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承办了12次重要国际会议。应联大秘书长邀请,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以中国代表团特别顾问身份在第47届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阐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方针原则并提出建议,受到热烈欢迎。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基本做法和巨大进展,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权保障的广泛性、真实性和公平性。中国有关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观念、法规、政策、方针、办法逐渐为国际社会吸收、认同,并在联合国产生的有关残疾人的文件中得以体现。中国残疾人事业获得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国际组织的表彰。
 ==人才培养=====教育普及===
教育残疾人教育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截至1993年底,特教学校已发展到1108所,比建国前增长25倍,比1966年增长4倍,平均每年增长20%;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达3568个,这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已逐步成为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主体。在特教学校、特教班就读的盲、聋、弱智儿童已达37万余人,相当于建国前在校生两千人的185倍。
1988~1993年五年累计,全国普通技校、中专共招收残疾学生4300人。建立了残疾人职业高中89所、技工学校9所、中等专业学校15所及各类培训机构268个,开办各类中短期职业培训班4500多期,共培训13万余残疾人。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初见成效。大学之门已为残疾青年敞开,普通高校1988~1993年累计录取3859名残疾学生。开办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山东滨州医学院医学二系(专收肢残学生)、天津理工学院聋人机电专业,试办了青岛盲人高中、南京聋人高中,新疆、南京中医学院开设了盲人按摩医疗专业。盲文改革和聋人手语的推广取得成果。制定了《汉语双拼音盲文方案》、盲人数理化和民族器乐符号,出版了第一部规范化的《[[中国手语]]》和盲人触摸世界地图集
==文化宣传==
社会传播媒介和公众文化单位努力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服务。1992年成立的全国残疾人事业宣传新闻促进会,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联系的枢纽,每年在中央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刊登和播放有关残疾人事业的稿件达数千篇,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典型及时报道,基本形成了宣传网络。适应聋哑人的需要,开办了电视手语节目,并在一些影视节目中增加字幕。截至1993年底,全国摄制了《启明星》等引起强烈反响的10多部电影和50多部电视剧。为残疾人服务的华夏出版社、中国残疾人杂志社等单位,出版发行盲人、聋人、弱智人读物和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等书刊1200余种、数千万册。全国开辟了2100多个残疾人活动场所和51个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室)。
1987、1990年先后举办两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有两万余名残疾人参加各地演出,共演出万余场,展示了才华,感动了社会。中国残疾人业余艺术团不但在中国国内演出,还曾出访[[欧美]]亚澳洲十几个国家和[[香港]],引起轰动,被誉为"美和友谊的使者"。1985、1989、1992年先后举办了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有14万名残疾人参加县以上选拔赛,推动了基层体育活动,并创造了优异成绩。仅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就刷新238项全国纪录、10多项世界纪录。中国残疾人业余体育代表团先后参加残疾人奥运会等10多次重大国际比赛,共获金牌133枚、银牌62枚、铜牌29枚,在第八、九次残疾人奥运会上奖牌第一,为国家争了光。
 =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
一、会徽中心图形由"[[残疾人]]"三字的汉语拼音缩写CJR组成,表示残疾人,与国际上通用的残疾人标志相近,使人一看便知是代表残疾人。
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徽章,正面采用会徽图案,背面标示"中国残联"字样。
===文化精神===
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参考文献==
{{Reflist}}
12,77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