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董作賓

增加 1,5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曾任[[福建]][[私立協和大學]]、[[國立中州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1951年1至1955年8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ref>[http://www2.ihp.sinica.edu.tw/intro4.php?TM=2&M=4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届所长]"></ref>
 
[[File:董作宾3.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91%A3%E4%BD%9C%E5%AE%BE/1075219/0/7e3e6709c93d70cf00e41ea6fbdcd100baa12b7a?fr=lemma&ct=single#aid=0&pic=2cb4fefe218270255c600899 原图链接]董作宾]]
== 生平 ==
 [[File:董作宾4.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8%91%A3%E4%BD%9C%E5%AE%BE/1075219/0/7e3e6709c93d70cf00e41ea6fbdcd100baa12b7a?fr=lemma&ct=single#aid=0&pic=50da81cb39dbb6fde6ccf7be0924ab18962b3796 原图链接]董作宾]] 1923年入新成立的[[北京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開始研究[[甲骨文]]。1925年,至[[福州]],任[[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1927年,南下[[廣州]],任[[河南大学|中山大學]]副教授 。1928  1928 年,受聘為[[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輯員,前往[[小屯]]調查。史語所從該年至1937年,針對河南安阳[[殷墟]]發掘[[甲骨]]15次,董作賓參加了前7次和第9次發掘<ref>[[石璋如]]:〈董作賓先生與殷虛發掘〉</ref>,將收集到的甲骨文分為五期:[[盤庚]][[武丁]]時代、[[祖庚]][[祖甲]]時代、[[稟辛]][[康丁]]時代、[[武乙]][[文丁]]時代、[[帝乙]][[帝辛]]時代<ref>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ref>。被譽為[[甲骨學四堂]]之一 。1947  1947 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飛渡[[太平洋]]〉[[作者]]董作賓傳略,載[[梁容若]]、[[齊鐵恨]]、[[何容]]、[[洪炎秋]]編《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2年6月2日。</ref> 1948年回國。<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三十七期"/>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臺 。1950  1950 年擔任《[[大陸雜誌]]》發行人並編《臺大文史哲學報》。
董舉家來台之後,生活貧困,家中十餘口,食指浩繁<ref>[[岳南]]《南渡北歸》:“董作賓在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兼課後,有幾位要好的同事經常看到他每次下課回家,都從校內的小賣部買一包花生米邊吃邊走,且吃得很香甜的樣子,就問他為何總是買花生米吃?董說講完課後肚子就有點餓,吃幾個花生米充饑,別的買不起,花生米便宜些。對方不解地問,為何不拿到家中再吃?董一邊用手指捏著花生米往嘴裡送,一邊不好意思地笑笑說:‘我家食指浩繁,拿回去,這包花生米就不是我的了。’”</ref>。
==主要成就==
 
===第一届院士===
 
1948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研究员,并在同年当选为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同年底董作宾随中央研究院和自己相伴多年而不忍心分开的大批文物迁往台湾,并提任台湾大学中国古文和历史教授。为该校中文系讲授古文学,为历史系讲授殷商史。1950年,他和友人一起创办《[[大陆杂志]]》,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发表《武王伐纣年月日考》一文。1951年后,先后编著出版了《西周年历谱》和《殷墟文字乙编》。
 
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中国年历编写工作,并任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和崇基、新亚、珠海三书院的教授。此间,他完成了中英文对照的《中国年历总谱》。
 
1949年后到台湾,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语言所所长、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等。
===著作===
129,49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