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420
次編輯
變更
馮桂芬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center>馮桂芬</center>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File:冯桂芬1.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5%86%AF%E6%A1%82%E8%8A%AC/1453159/0/c2fdfc039245d688a1e5d1ffa7c27d1ed31b2481?fr=lemma&ct=single#aid=0&pic=c2fdfc039245d688a1e5d1ffa7c27d1ed31b2481 原图链接]冯桂芬]]
| 圖片大小 = 230px
| 圖片說明 =
| 著作 =
}}
'''冯桂芬'''({{bd|1809年||1874年|catIdx=F}}),字'''林一''',号'''景亭''',晚号'''邓尉山人''',[[清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木渎镇]](今属[[苏州市]][[吴中区]])人,著名思想家、散文家。
[[File:冯桂芬2.gif|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E5%86%AF%E6%A1%82%E8%8A%AC/1453159/0/c2fdfc039245d688a1e5d1ffa7c27d1ed31b2481?fr=lemma&ct=single#aid=0&pic=f3d3572c11dfa9ec5a8c354c61d0f703908fc1cf 原图链接]冯桂芬:[[清朝]][[江苏省]][[苏州府]][[吴县]][[木渎镇]](今属[[苏州市]][[吴中区]])人,著名思想家、散文家。]]
==生平==
馮桂芬出生在富貴家庭,敏而好學,文名極盛。早年為生員。道光二十年(1840年)高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林則徐]]門生。道光二十四年充[[廣西]]鄉試正考官,二十五年教習[[庶吉士]]。<ref>《显志堂稿》卷8,第34页</ref>[[李鸿章]]深“服其学问精洽”。
冯桂芬出生在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时属[[吴县]],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冯桂芬祖辈累世名门望族。冯桂芬八世祖[[冯惠]],始居常熟,后迁长州。冯惠颇善经营,先做转贸生意,后开典当铺,家渐富裕,族谱称他“乐善好施,乡里称之”。 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中失火,从此一蹶不振。他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钩股之学,以才学闻名乡里。自幼聪慧特异,读书能一目数行。20岁弱冠,补为县学的生员。冯桂芬在贫困交加中发愤图强。年轻时,曾为该邑县令记室,兼治钱谷。县令由于拖欠纳粮,要被夺职罢官。他尽力为县令争辩不得,拂衣而去。冯桂芬景仰[[顾炎武]](字亭林)的道德学问,其字号“林一”、“景亭”均与此有关。 冯桂芬遇事能深思熟虑,虽然沉默寡言,但是面临大事、决断大疑,他就会慷慨激昂,直任不辞。冯桂芬严于律己,不轻易与人交往,尚未出仕,已经名重大江南北。 道光七年(1827年)应院试,中秀才,颇得江苏学症辛从益的赏识,即被录为学官弟子。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考取[[举人]]。道光十二年(183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将自己辑的《[[西北水利说]]》交冯编校,还让他起草《太上感应篇图说序》。然而之后赴京会试,三次不中。道光二十年(1840)参加庚子科礼部试、殿试,钦赐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在道光二十三年,他任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冯桂芬为广西乡试正考官,旋[[丁母忧]],服阕,曾任金陵“惜阴书院”山长。道光二十四年,典[[广西]]乡试,得士多名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冯桂芬重返京城。 [[咸豐 (年號)|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於[[南京]]建都,馮桂芬奉命在南京附近的[[蘇州]]組織[[團練]],與[[太平軍]]對抗,升[[右中允]]。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克[[蘇州]],馮桂芬逃往[[上海]],繼續參加組織由江浙官紳與英、法、美等國領事組成的[[全防局]],1862年以後參與[[李鴻章]]的[[湘軍]]以協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以英美兵器經驗自創[[淮軍]]。 清军夺取苏、常后,他于同治元年(1862)力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最后朝廷同意苏州、松江、太仓三州府减税三分之一,常州、镇江府减税十分之一。[[章太炎]]在《訄书·定版藉》中曾予以抨击。 晚年移居木渎后,在家开修志局,纂修成《[[苏州府志]]》153卷。曾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对当时的河漕、兵刑、盐铁等问题尤有研究。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工书法,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冯桂芬后卒于木渎寓所,葬在天池山北竹坞鸡窠岭,木渎现辟有“榜眼府第”。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在他去世后,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付梓出版。 冯桂芬是中国有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资源,以开放、健康、自信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变法中的古今中西矛盾。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他既具有世界眼光,又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批评时弊多切中要害,变法主张多切实可行。他也是又诸多事功实绩的实干家,经他多年奔走呼吁,江南重赋问题终于得以舒缓,上海同文馆得以创办。 晚年曾先後在金陵、上海、蘇州等書院講學,從事著述。同治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冯桂芬病死里第。<ref>《显志堂稿》,李鸿章《墓志銘》</ref>光緒二年,入祀名宦乡贤祠 。 ==学术成就== ===思想=== 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意义不单单只是“求西学、思变法”的一脉相承,而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从”。冯桂芬“惟善是从”的思想根基于中国文化中的见贤思齐、刚健有为的传统,是从中国文化本土生长出来的、可以导致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极其宝贵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冯桂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加全面地论述了向西方学习问题。他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传统,肯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不过,军事工业只是他学习的一个方面了。冯桂芬指出“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皆得格物致理。舆地书备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看到了“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明确提出在农、工业生产中采用机器的主张。究竟夷之长技有哪些?冯桂芬的认识较魏源有较大的进步。 他总结出中国五不如夷。除了认识到船坚炮利不如夷外,还认识到“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里冯桂芬除了在技术方面外,还提出了“君民不隔”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冯桂芬提出了“自强攘夷”的主张,他把其主张概括为“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非常强调中国自己掌握新式技术。他用了一段很精彩的话:“或曰,购船雇人何如?曰,不可。能造,能修,能用,则我之利器。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则仍人之利器也。利器在人手,以之转漕,而一日可令我饥饿;以之运盐,而一日可令我食淡;以之涉江海,而一日可令我复溺┅┅借兵雇船皆暂也,非常也。目前固无隙,固可暂也。日后岂能必无隙,固不可常也。终以自造、自修、自用之为无弊也。”这里包含着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中必须自己掌握经济命脉,才能确保独立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于今天第三世界诸国在同发达国家打交道有借鉴意义。 冯桂芬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有所不满,建议改革时政。他重视西方经世致用之学问,主张采用西学、制造洋器,他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本,辅以外洋诸国富强新术。他的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冯桂芬去世以后,他的治国理论,如:裁减冗员、精制规则、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废武科、采用西学、制造洋器等等评议,全都被朝廷甄别、采纳,大部分得以施行。即使到光绪年间大搞变法,也是要变法而没能背离他的统治之道。 总之,他提出“采西學、制洋器、籌國用、改科擧”的新建議,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為[[洋務運動]]的擁護者。著有《[[校邠廬抗議]]》(1861年)、《顯志堂集》。 ===其它成就=== 他擅长于书法,以篆书、隶书著称于世,尤其精于隶书。冯桂芬人品方正,举止严肃,清心寡欲,摒弃安逸。入朝为官初期,林则徐在江苏做巡抚,就看重冯桂芬,认为他是国家的人才。在林则徐编辑西北水利的书籍时,冯桂芬参与编校工作。 他曾经辅佐陶澍,以及作[[李鸿章]]的幕僚;建立会防局,调和中外,处于清王朝内外交困之际,冯桂芬是最富治世之才的学者之一。冯桂芬家居遇事奋发,不避劳怨,服官虽仅十年,凡漕河,建学,积储诸政,以及条议等等皆出其手。他精研算学,赏以意造定向尺,及反罗经,以步田绘图。 冯桂芬著述颇丰,其中《[[校邠庐抗议]]》二卷,关于改革腐败时政的见解,切中要害;显示了冯桂芬熟谙西洋事务和他的进步思想。因此该书尤为世人所重。 ===主要著作=== 著有《校邠庐抗议》、《[[两淮盐法志]]》、《[[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十六卷、《弧矢算术乞田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显志堂诗文集》十二卷、《使粤行记》、《两淮盐法志》等书,成卷数以百计。 ==藏书之家== 清思想家、藏书家。字林一,号景庭,晚号怀叟,别号邓蔚山人,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补县学生。[[道光]]十二年(1832)举于乡。二十年(1840)中进士,授编修,补右春坊右中允,入李鸿章幕府。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多次建议改革时政。 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约20年。所学甚博,经史掌故之外,于天文、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 任《苏州府志》总纂官,为东南文史耆宿。家有“一仁堂”、“耕渔轩”藏书楼,牙签万轴,并请[[龚子韦]]负责管理和整理藏书,同治十二年(1874)[[叶昌炽]]偕管礼耕等人曾为之整理书籍20架,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藏书印有“检校邠诗小经济”、“校邠庐”、“邓蔚山人”等 。
== 参考文献 ==
{{DEFAULTSORT:Feng馮}}
[[Category:中国古代人物]][[Category:清朝人物]][[Category:中国古代军政人物]]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