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荫远

移除 23 位元組, 4 年前
內部連結
'''李荫远'''(1919年6月20日—2016年8月22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中國]] 物理学家。
李荫远1938年进入 [[ 四川大学 ]] 物理系,1941年转学考试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到 [[ 清华大学 ]] 工作。1947年初赴 [[ 美国 ]] 留学,1948年获华盛顿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1999年任物理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李荫远主要从事磁学、固体物理和光学的理论研究,是中国固体和磁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1]
==人物经历==
李荫远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1938年于成都石室中学高中毕业。因在中学6年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被保送入四川大学。在高中时,他已将大学的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的英文课本念完。在四川大学,他感到课程容易,额外听了一些数学课来充实自己。
 
1941年,他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3年大学毕业,先后任四川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助教。
 
1947年,李荫远赴美国留学。他先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做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48年获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为《Cu-Au合金系统有序的仿化学理论》。
接着在伊利诺州立大学做博士生并兼任研究助理,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为《贝特-维斯(Bethe-Weiss)方法在反铁磁性理论中的应用》,毕业后留校做博士后一年。
 
1952—1955年在卡内基理工学院任研究员,并一度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实验室兼职。
 
1955年在威斯汀豪斯公司磁性材料实验室兼职。
 
1956年回国,一直在中科院物理所任研究员。
 
1959-1966年任固体理论研究室主任。
1972-1977年任晶体学研究室主任。 [2]
1978-1983年任晶体学研究室副所长。
2016年8月22日12点1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1] [3]
 
==主要成就==
 
1972-1977年任晶体学研究室主任。
1978-1983年任晶体学研究室副所长。
2016年8月22日12点1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研究工作开始于1945年在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在 [[ 王竹溪 ]] 老师的指导下整理 [[ 杨振宁 ]] 的合金有序化理论的仿化学方法,首次得出Cu3Au的一阶相变解;到美后完成了近邻原子对作用下铜金合金系统有序化转变温度对铜金比的相图和相关工作。1950年开始转向磁学理论,作出了反铁性相变的近似理论、根据超交换作用探讨了好几类过渡族元素氧化物晶体的反铁磁或亚铁磁结构。
====磁学理论====
李荫远对于磁学理论的研究和磁学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贡献。首先,由于他在国外时就了解到高频磁性材料铁氧体对发展电子学、计算机和微波等新技术的重要性,了解其研究工作的进展概况,回国后又看到经济建设对铁氧体材料的迫切需要,因此他不但亲自从事铁氧体理论的研究,还尽力促进铁氧体实验研究的开展。1960年他曾在物理研究所和全国性讲习会上,较为系统地讲授铁氧体物理学,后来将他与李国栋的讲课讲义整理补充成《铁氧体物理学》出版,成为高等学校磁学专业和有关科研单位及工厂科技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其次,李荫远在磁学理论的几个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70年代以来,李荫远对激光技术晶体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准一维离子导体在电场作用下的新现象得出完善的理论解释。1972年他任晶体学研究室主任时,除继续推动与激光技术有密切关系的晶体生长研究外,还逐渐恢复了晶体学的一些重要课题,同时积极组织和协调该室与物理研究所其他研究室以及所外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协作,对该研究室生长的非线性光学晶体α*.碘酸锂进行了较全面和系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如晶体生长形态和机制、离子导电性、介电频散、电流弛豫和压电器件设计等,同时还意外地发现两种从无先例的新现象,即在该晶体c轴方向加静电场后发现:(1)晶体的中子衍射峰出现选择性的增强;(2)入射光束产生几种衍射带。通过对所有相关实验结果的分析,他认为这些新的现象都是来自α*.碘酸锂的准一维离子导电特性(平行和垂直c轴的电导率之比бc/б⊥≈106)使c轴方向上的载流子成串积累而引起的效应,称为准一维离子导电效应。他还进一步指出,所有准一维离子导体都应具有这种效应。该论断不久便在KTiOPO4晶体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这一主要依靠学术思想联系多个学术单位互相协作的基础研究工作,在中国可能是一个极为少见的事例。  
==主要论著==
1CNYang#CNYang,YYLi,General Theory of the Quasichemical Method in 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Superlattices,Chinese Jof Physics,1947,7:59~71.2Yinyuan #Yinyuan Li,Quasi chemical Theory of Order for the Copper gold Alloy System,J hem hys 1949,17(5):447~454.3Yinyuan #Yinyuan Li,Application of the Bethe Weiss Method to the Theory of Antiferromagnetism,Physev1951,84(15):721~730.4Yinyuan #Yinyuan Li,Magnetic Moment Arrangements and Magnetocrystalline Deformations in Antiferromagnetic Compounds,Physev1955,100(2):627~631.5 # 李荫远、冷忠昂、潘守甫,磁声参量振荡的理论,物理学报,1960,16(2):448~461.6 # 李荫远、许政一、刘大乾,铁氧体参量耦合振荡的理论分析,物理学报,1961,17(3):117~132.7 # 李荫远、李国栋,铁氧体物理学,科学出版社,初版,1962;修订版,1978.8 # 李荫远,论高阶辐射过程Raman效应及其在光谱学中的应用,物理学报,1964,20(2):164~172.9 # 李荫远、杨顺华,非线性光学,科学出版社,1974.10 # 杨桢、程玉芬、牛世文、李荫远,静电场作用下α碘酸锂单晶中子衍射的增强,物理学报,1975,24(1):6~11.11 # 刘志明、张富春、徐文兰、李荫远,面心立方点阵上Ising自旋1/2系统反铁磁性和A-B合金超点阵的统计理论——配分函数的级数展开法,物理学报,1981,30(6):747~760.12Xu #Xu Zhengyi,Yang Huaguang and Li Yinyuan,The oe Light Scattering during the Flow of Ionic Current in αLiIO3 Single Crystals,Scientia Sinica,Series A,1983,26(6):637~649.13 # 顾世杰、李荫远,一维离子导体αLiIO3中空间电荷涨落导致的光衍射现象的理论解释(Ⅰ)各向异性模,物理学报,1983,32(7):888~899.14 # 顾世杰、李荫远,一维离子导体αLiIO3中空间电荷涨落导致的光衍射现象的理论解释(Ⅱ),各向同性模,物理学报,1983,32(7):900~909.15Li #Li Yinyuan,The Onedimensional Physics of αLiIO3,Chinese PhysLett,1984,1(2):49~52.16Yinyuan #Yinyuan Li,Space Charge Accumulation in Quasionedimensional (1D)onic conductors,Solid State Ionics,1988,31:99~105.17Yinyuan #Yinyuan Li and Liang Chen,Theory of Acoustical Activity,PhysevB,1987,36(18):9507~9513.18 # 李国栋、刘再力编辑,李荫远选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出版,1989.19 # 李荫选编纂,当代新诗读本(1949—2004),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1]  == 科研获奖==1980年因静电场作用下α·LiIo3单晶的基础理论研究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2年因在外电场作用下某些单晶的中子衍射强度异常增大现象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7年因α·LiIO3一维离子电导的光栅效应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    
==人才培养==
李荫远十分关心和重视对年轻科研人才的培养。他待人诚恳热情、平易近人,对青年科研人员既启发他们独立钻研思考,又严格要求。他曾到 [[ 北京大学 ]] 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授磁学、群论等课程。先后在所内外指导和培养了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直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的招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李荫远鼓励学术讨论,倡导学术民主,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自由结合、互相尊重的学术环境。在这样的学术环境和学风熏陶下,培养了几代物理学研究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1]   
李荫远鼓励学术讨论,倡导学术民主,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自由结合、互相尊重的学术环境。在这样的学术环境和学风熏陶下,培养了几代物理学研究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荣誉表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    
==社会任职==
曾任《物理学报》副主编、《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主编等职。 [1]   
==人物评价==
李荫远是中国固体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近40年来,他始终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磁学和固体理论研究工作。他一贯关心物理实验工作,特别是物理学一些新兴和前沿领域的发展,他的许多理论研究常与当时新兴前沿课题密切联系。
5,4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