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5
次編輯
變更
屠呦呦
,無編輯摘要
==='''屠呦呦研究小組的發現:低溫提取實現技術突破,但沒有提升到理論高度'''===
1)在評論<ref name="Tu-05"></ref> 中提到:「科學發展首先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最為寶貴,理論突破意味我們對世界有了全新的更高認識,所以很多科學家更希望自己在理論上獲得更高的成就和認可。」<ref name="Tu-05"></ref>
* '''真相是:'''在科學界,大部分理論文章的發表不需要複雜的實驗作佐證,所以有許多理論性的文章最後都被實驗証明是錯的。
2)在評論<ref name="Tu-05"></ref> 中提到:「物理學理論上的突破多一些,比如獲得過諾貝爾物理的楊振寧和丁肇中。」<ref name="Tu-05"></ref>* '''真相是:'''若沒有[[吳健雄]]或其他人用實驗証明[[宇稱不守恆]],[[李政道]]和[[楊振寧]]一輩子都不會得到[[諾貝爾物理學奬]]<ref name="Li_Yang">[https://kknews.cc/zh-tw/science/p422zz8.html 1957年吳健雄沒得諾貝爾物理獎的原因]</ref>。另外,[[丁肇中]]是因為他領導的實驗發現"J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奬]] , ; 丁肇中對於理論和實驗都很重視,但他的研究主要是實驗[[粒子物理]],不是 如評論所説的 理論物理<ref name="Tim-1">[http://highscope.ch.ntu.edu.tw/wordpress/?p=72983 丁肇中獲頒諾貝爾物理獎40週年專題]</ref><ref name="Tim-2">[http://www.hk-phy.org/history/chi/ting.html 物理史話 -- 丁肇中的故事]</ref><ref name="Tim_3">[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3_05/31/25941670_0.shtml 丁肇中:第一次在诺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ref>。再説,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的[[史蒂芬·霍金]],在他生前最有名的[[黑洞]]理論並沒有為他贏得諾貝爾獎,因為沒有實驗証據<ref name="Hawking_1">[https://kknews.cc/zh-tw/science/65gaey3.html 為什麼霍金拿不到諾貝爾獎?]</ref>。事實上,理論和實驗是同等重要,但一個理論要成立,是需要實驗來驗證。
3)在評論<ref name="Tu-05"></ref> 中提到:「此外技術性諾貝爾獎占諾貝爾獎比例也相當多,如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尼爾斯·傑尼]]發展了[[單克隆抗體技術]],給人類帶來很多檢測手段甚至治療疾病機會;獲得了[[諾貝爾化學奬]]的[[凱利·穆利斯]]發明[[PCR技術]];以及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合作研發了快速為[[DNA]]定序,極大推動了人類對[[基因]]和[[蛋白質]]的認識。」「屠呦呦獲得諾是由於技術出現突破而獲得了一種新藥,其研究也並不是普遍性的技術。當年青蒿素製備出來后對瘧原蟲有很好的殺傷作用,但是具體的原理是什麼,能不能根據這個再涉及更多更好的藥物,當時並沒有完全解決這些問題,沒有提升到理論高度,因此屠呦呦獲得的是技術性諾貝爾獎。」<ref name="Tu-05"></ref>
* '''真相是:'''「技術性」的成果發現需要藉助儀器和實驗過程一步一步達成的,屠呦呦研究小組的發現是第一個在黃花蒿裡找到具有抗瘧效果的青蒿素,縱使當時他們的臨床試驗不是很令人滿意,卻是率先提出青蒿素提取的關鍵方法<ref name="Tu-04"></ref><ref name="Tu-05"></ref>,讓後來的人在做實驗時有依據可循的方向進而改善它。 所以,瑞典皇家科学院和拉斯克獎的評審委員確實具有充分何理由,頒發獎項給第一個發現青蒿素的屠呦呦。
=='''為什麼屠呦呦當不上院士?'''==
==='''是集體的貢獻,非一人的功勞?'''===在過去很多年裡,許多報導都認為青蒿素的發現的發現是集體的貢獻,而非屠呦呦一人的功勞。例如:<ref name="Tu-05"></ref><br>1)2011年 ,[[南方周末]] 《京華時報》 的一篇文章 寫到 敘述 :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 「 由 知情者」稱,關 於 “523” 項目是一項龐大的合作 青蒿素 研究 工作 的爭議已有30年 , 前后有全 早期甚至「狀告」至 國 各地 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其認為:「屠呦呦既 不 同單位的數以百計 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 的人 員參與其中 , 因而青蒿素的發現在過去很多年裏都被強調 也不 是 集 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 體 的人,這些研究 成果 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 。 」<ref name="Tu-06">[https://kknews.cc/zh-tw/news/p58gm2j.html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為什麼不是院士?]</ref>
2 )2006 )2011 年, 原全國 “523” 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張劍 南 方周末]] 主持編寫的《遲到 的 報告》 一 書裡 篇文章 寫 道 到 :「 青蒿素 由於 “523” 項目是一項龐大 的 合作 研 製成功,是我國科技 究 工作 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 ,前后 有 全國 各 的發明創造... 無論是哪一個 地不同 單位 , 的數 以 當時 百計 的人 才、設備、資金、理論知識和技術 員參與其中 , 哪一家 因而青蒿素的發現在過去很多年裏 都 不可能獨立完 被強調是集體 成 果 。」<ref name="Tu-05"></ref>
3 )2009 )2006 年,原全國 “523” 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中科院張劍方]] 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吳毓林]]2009年亦在 主持編寫的《遲到的報告》 一 篇回顧文章中表示 書裡寫道 :「 雖然30年后 青蒿素 的 今天 研製成功 , 是 我 們也聽到了 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 無論是哪 一 些不和諧的聲音 個單位 , 從他們 以當時 的 字裏行間看不到 “523” 項目參加 人 員的協作奮鬥 才、設備、資金、理論知識和技術 , 但是這改變 哪一家都 不 了青蒿素是團隊協作 可能獨立完 成 果的事實... 。 」<ref name="Tu-05"></ref>
4)2009年,[[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吳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顧文章中表示:「雖然30年后的今天,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從他們的字裏行間看不到 “523” 項目參加人員的協作奮鬥,但是這改變不了青蒿素是團隊協作成果的事實...」<ref name="Tu-05"></ref> '''真相是:''' 國際上有許多獎項是頒給第一個發現者或者是某個實驗的領導者,被世界公認國際最具權威性的諾貝爾奬即是一例,此奬䨃被批評為何得主限制在三人以下<ref name="Nobel_1">[https://kknews.cc/zh-tw/news/grap3pl.html 諾貝爾獎的規則該改一改了]</ref>,其評審委員或許體悟到一些事實:「若沒有第一個發現者,後面追趕上來的人就沒法源可依循;一個實驗團體若沒有領導者,在關鍵時刻就難以決 擇 定 方向。」丁肇中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即是很好的例子,他所領導的實驗團隊發現"J"粒子,而他即是此實驗團隊的領導者<ref name="Tim-1"></ref>。而上面也提到了青蒿素的發現要歸功於屠呦呦<ref name="Tu-05"></ref>,她是她那個小組的組長,而她的小組是第一個發現青蒿素具 有 抗瘧性效果的團隊<ref name="Tu-05"></ref>。
==='''有人批判,有人讚賞'''===
甚至還有人就屠呦呦的個性作批判。例如:[[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曾在[[科學網]]博客中分析稱,屠呦呦在學術同行中聲譽不高屢被舉報。又例如,屠呦呦的老同事[[李連達]]院士:「屠呦呦除了 “不善交際”,還 “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個別談話也好,她贊同的意見,馬上肯定;不贊同的話,就直言相諫,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ref name="Tu-05"></ref>
但是也有人稱讚屠呦呦:「幾年前 , 在中藥所讀碩士時曾見過屠老師,感覺就是一個慈祥的老太太,後來她得了諾貝爾獎,越來越出名,我才知道生活在我身邊的老太太有這麼高的學術成就。所以在報考博士時 , 我義無反顧地『投奔』了屠老師。」<ref name="Tu-3309">[https://kknews.cc/science/2v5j46z.html 屠呦呦團隊科研又有新突破]</ref> ==='''也有人力挺她'''===‘’‘屠呦呦是平凡人,但是很紮實地在的做事!’‘’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2011年曾撰文力挺屠呦呦當選兩院院士。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一文中,他這樣寫到:<ref name="Tu-06"></ref> <br>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br>2)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鐘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br>3)其他提取青蒿素的小組是在南京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才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鍾裕容。 ==='''更有人為她説公道話'''===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在4年前在討論屠呦呦落選的文章里這樣說:「由屠的落選可以看到,中國院士選舉的一個弊端就是過於注重學術貢獻以外的問題,有時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將焦點放在學術成就方面,將之作為壓倒性的評選標準,應是兩院今後的努力方向。……有關青蒿素髮現的具體細節,都帶著過去時代深深的烙印,要用歷史的觀點與角度來解讀。就現在公布的文字資料看,屠對發現青蒿素有重大貢獻,瑕不掩瑜,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ref name="Tu-06"></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