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5
次編輯
變更
屠呦呦
,無編輯摘要
除了溫度是關鍵之外,屠呦呦在自己的出版專著中(2009年)也提到了當時提取青蒿素的一系列實驗過程:「青蒿成株葉製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揮髮油無效。乙醇冷浸,控制溫度低於60℃,[[鼠瘧效價]]提高,溫度過高則無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瘧效價顯著增高且穩定。」她還特別提示:「分離得到的[[青蒿素]]單體,雖經加水煮沸半小時,其抗瘧藥效穩定不變。」<ref name="Tu-12">[https://kknews.cc/tech/26lzoe.html 屠呦呦為什麼能成為第一個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ref><ref name="Tu-22">[https://news.cnyes.com/news/id/257524 屠呦呦獲諾貝爾醫學背后的4點疑問]</ref>
==='''發表第一次青蒿素提取之成果 '''===
[[File: Tu_青蒿素.jpeg|缩略图|left|250px|[https://www.epochweekly.com/b5/451/15691.htm 圖片來源: 屠呦呦的小組發現 黃花蒿的葉子,其體內產生的青蒿素,才能起到最佳抗瘧效果。] ]]
1977年,為了趕在國外發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為中國人發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在《科學通報》上首次發表了青蒿素的化學結構<ref name="Tu-12"></ref>。
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通過,文中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 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在這個長達數頁的結論中,隻字未提發現者,只是含糊地說:北京中藥所。在那個特殊時代,不需要個人署名的論文,新的發現迅速會變成了集體的財富<ref name="Tu-12"></ref>,所以這篇文章沒有作者署名是可以理解的 。備註:雖然文章在1978年通過,但文化章可能在1979年才正式發表在期刊上,所以Miller博士和蘇博士找到相關於青蒿素之文章,最早是發表在1979年<ref name"Tu-03"></ref> 。
==='''青蒿素的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