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蔡元培

增加 36,274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_Prime_Minister | name = 蔡元培 | image = Cai Yuanpei-loc-nodate-crop.jpg | sex = 男 | order = {{ROC}}第1任中央研究…”
{{Infobox_Prime_Minister
| name = 蔡元培
| image = Cai Yuanpei-loc-nodate-crop.jpg
| sex = 男
| order = {{ROC}}第1任[[中央研究院]]院長[[File:Academia Sinica Emblem.svg|25px]]
| term_start = 1928年4月23日
| term_end = {{box|1940年3月5日}}
| predecessor =
| successor = [[朱家驊]]
| order2 = {{ROC}}[[國民政府]]第1任[[監察院]][[監察院院長|院長]]
| term_start2 = 1928年10月8日
| term_end2 = 1929年8月29日
| predecessor2 =
| successor2 = [[趙戴文]]
| order3 = {{ROC}}[[國民政府]]第1任[[中華民國大學院|大學院]]院長
| term_start3 = 1927年10月1日
| term_end3 = 1928年10月6日
| predecessor3 =
| successor3 = [[蔣夢麟]]
| order4 = {{ROC-191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br />第1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教育總長
| term_start4 = 1912年1月3日
| term_end4 = 1912年7月14日
| predecessor4 =
| successor4 = [[范源濂]]
| birth_date = 1868年1月11日
| birth_place = {{QING-1862}}[[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0|3|5|1868|1|11}}
| death_place = {{HKG-1910}}
|restingplace=[[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
|nationality = {{ROC}}
| Native place = [[浙江]][[紹興]]
| constituency =
| spouse =
| children =
| party = {{KMT}}
| profession =
| religion =
| signature =
| footnotes =
}}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width: 21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right;" cellpadding="3"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 #CFCFCF; text-align: center" {{!}}學歷
|-
| colspan="2" style="font-size: 90%"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 [[德國]][[萊比錫大學]]研究<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08年-1911年)</span>
* [[德國]][[漢堡大學]]研究<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4年11月-1926年2月)</span>
* 世界文明研究所研究
</div>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 #CFCFCF; text-align: center" {{!}}經歷
|-
| colspan="2" style="font-size: 90%"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 (清)翰林院庶吉士、編修<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92年-1898年)</span>
* 紹興中西學堂監督<br /><span style="color: blue;">(1899年-1900年)</span>
* 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01年)</span>
* 中國教育會會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02年)</span>
* 上海愛國女學校創辦人<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02年)</span>
* [[光復會]]會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04年)</span>
* [[中國革命同盟會]]上海分會會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05年)</span>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br />[[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第一任)教育總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2年1月3日-1912年7月14日)</span>
* 華法教育會會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6年)</span>
* [[國立北京大學]]校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17年1月4日-1926年7月8日)</span>
* 浙江政治分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5年)</span>
* ([[國民政府]])中央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7年)</span>
* (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7年4月27日-)</span>
* (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籌備處籌備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7年5月9日-1928年)</span>
*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7年7月2日-1928年)</span>
* (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7年10月1日-1928年10月6日)</span>
* (國民政府)禁煙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8年)</span>
*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8年2月1日-1931年)</span>
* (國民政府)司法部(代理)部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8年3月9日-1928年10月6日)</span>
* (國民政府)財政監理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8年4月11日-1928年8月28日)</span>
* (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任)院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8年4月23日-1940年3月5日)</span>
* (國民政府)預算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8年8月29日-1929年3月4日)</span>
*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年)</span>
* (國民政府)外交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年)</span>
*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年1月31日-1930年7月5日)</span>
* 北京圖書館館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年8月-1940年3月5日)</span>
* 國立北京大學校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29年9月16日-1930年12月)</span>
* (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32年-1933年)</span>
* 國際宣傳委員會會長<br /><span style="color: blue;">(1937年8月13日-1940年3月5日)</span>
</div>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 #CFCFCF; text-align: center" {{!}}著作
|-
| colspan="2" style="font-size: 90%"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color: green;">《東西學書錄敘》</span>
* <span style="color: green;">《中國倫理學史》</span>
* <span style="color: green;">《哲學要領》</span>
* <span style="color: green;">《文化運動》</span>
* <span style="color: green;">《康德美術學》</span>
* <span style="color: green;">《歐洲美術小史賴斐爾》</span>
* <span style="color: green;">《蔡元培先生全集》</span>
</div>
|}

'''蔡元培'''({{bd|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ref>蔡元培,字仲申,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行二, 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時生,浙江紹興府山陰縣附學生,民籍</ref>,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绍兴]][[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ref name="cyp-bk1">{{cite book|title=孙中山。蔡元培|author=[[陶英惠]], [[王壽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publisher=臺灣商務印書館|year=1999|isbn=9789570516005|pages=155頁|accessdate=2009-04-17}}</ref>

蔡元培是[[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ref name=a1>1923年后他本人便不在北大,只是名义上的校长</ref>,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遊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把中國文化教育「從封建專制時代擺渡到民主自由時代」<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梁容若]],〈蔡元培先生的生平〉,載梁容若、[[齊鐵恨]]、[[方師鐸]]、[[何容]]編《[[古今文選|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台北]],[[國語日報社]],1951年12月31日。</ref>。手定教育方針,創立現代教育制度。<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把北京大學學術化,奠定中央研究院之基礎。<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提倡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及人生觀、世界觀、美學教育。<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倡导[[自由主義|自由思想]]、[[民權]]與[[女權]],致力革除「讀書為官」之舊俗,開[[科學]]性研究風氣。

== 生平 ==
[[File:Cai Yuanpei 1.jpg|thumb|left|青年蔡元培]]

1868年1月11日([[清朝|清]][[同治]]六年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即今[[绍兴]])。

祖父[[蔡嘉謨]]在當地早已經商,並且有七個孩子。長子[[蔡光普]]為[[錢莊]]經理,也就是蔡元培的父親。蔡光普,字耀山,對人十分厚愛,與周氏結婚,育有七個孩子,蔡元培排行第四。<ref name="cyp-bk1" />

蔡元培一生凡三娶。1889年3月與元配[[王昭]](仲明)結婚。1900年,王氏病逝,翌年續娶[[黃世振]](仲玉)。1921年1月,黃氏病逝。1923年7月,續娶周峻(養浩)。周氏於1975年8月病逝。他們共有五子:[[蔡阿根|阿根]]、[[蔡無忌|無忌]]、[[蔡柏齡|柏齡]]、[[蔡懷新|懷新]]、[[蔡英多|英多]];二女:[[蔡威廉|威廉]]、[[蔡睟盎|睟盎]]。

蔡元培6歲入讀[[私塾]]。11歲喪父後,由曾經念書的六叔蔡銘恩(茗珊)指導學習《[[史記]]》、《[[漢書]]》、《[[文史通義]]》等等。

1883年,17岁的蔡元培考取秀才後,開始博覽群書。

1884年,18歲的蔡元培设馆教书。

1885年,到[[杭州]]參加[[鄉試]]。<ref name="cyp-bk1" />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贡士]],因故未参加当年殿试,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补殿试,中二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ref>《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一):光绪十八年。壬辰。五月。戊午朔。……○引见新科进士。得旨、刘福姚、吴士鉴、陈伯陶、业经授职。恽毓嘉、张鹤龄、李云庆、周学铭、赵启霖、周景涛、宝熙、汪诒书、田智枚、屠寄、汤寿潜、伍铨萃、黄炳元、杜彤、范德权、汪洵、王良弼、赖鹤年、徐中铨、卢维庆、张元济、张瀛、胡继瑗、饶士端、陈希贤、谭启瑞、林国赓、李哲明、蔡元培、夏孙桐、吴家俊、翟化鹏、范家祚、朱家宝、叶尔恺、郎承谟、尹昌龄、刘可毅、刘润珩、李豫、赵国泰、丁昌燕、赵熙、衡瑞、王得庚、裕绂、方家澍、武延绪、周钧、沈文瀚、吴士武、赵士琛、王铭渊、蓝钰、池伯炜、王仁俊、延燮、傅增淯、高宝銮、郭曾准、姚晋圻、吴良棻、陈兆丰、顾瑗、王庆垣、孙多玢、龚心铭、周颂声、周云、连甲、李书翰、哈锐、杜賓羽、耆龄、胡鼎彝、陈树屏、贻谷、赵鼎仁、杜作航、俞鸿庆、高锡华、曾述棨、王殿甲、伍文琯、洪汝源、万云路、宋书升、陶福履、长绍、蒋式瑆、田宝蓉、安秉玠、杨介康、郝增祐、戴锡之、俱著授为翰林院庶吉士。</ref>。光緒二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ref>《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三百三十九):光绪二十年。甲午。四月。癸亥。……○引见壬辰科散馆人员。得旨、修撰刘福姚、编修吴士鉴、陈伯陶、业经授职。二甲庶吉士田智枚、赖鹤年、顾瑗、赵士琛、伍铨萃、汪诒书、高宝銮、宝熙、范家祚、谭启瑞、周钧、赵启霖、胡鼎彝、赵熙、夏孙桐、刘可毅、孙多玢、李豫、杜彤、叶尔恺、傅增涌、连甲、黄炳元、于受庆、饶士端、卢维庆、蔡元培、俞鸿庆、沈文瀚、李哲明、王乃徵、贻谷、俱著授为编修。</ref>。留心新学,同情维新派。

=== 革命生涯 ===
1898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杀害了他所崇拜的[[谭嗣同]],使他深感清廷政治改革“无可希望”,断然离开[[翰林院]]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2年,在[[上海]]与[[章炳麟]]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并担任会长。同年,到日本留學,因為中國學生遭受無理壓迫,憤而伴送被放逐的[[吳稚暉]]等歸國。<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同年秋,在上海辦[[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名《[[警钟日报]]》),提倡民权,倡導革命。<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

1904年,与[[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密谋武装起义。次年加入[[同盟会]],藉學校和報紙培植革命力量。<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

1907年5月,在[[中国驻德国大使列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到[[德国]]留學。<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在[[柏林]]一年學[[德語]],後來在[[莱比锡大学]]研究了三年哲学、文学、心理学和民族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应[[陈其美]]来电催促,取道西伯利亚回国。[[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組織[[南京临时政府]]。第三天就任命蔡元培作教育部長。北京政府[[唐绍仪内阁]]教育总长,主张教育应从造成现世幸福出发,提出废除[[经学|读经]]等改革措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而辞职。

1913年旅居德、法,从事教育、哲学和美学研究。在[[里昂]]創辦[[中法大學]]。<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

1915年与[[李石曾]]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次年与[[吴玉章]]等组织[[华法教育会]]。

=== 北大生涯 ===
[[File:Appointment for Cai Yuanpei 1.jpg|thumb|150px|left|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6年12月回国。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敦聘專門學者,提倡自由主義的科學研究。組織進德會,挽救奔競和遊蕩的舊習。<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北大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他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运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File:Sun Yat-sen to Cai Yuanpei.jpg|thumb|150px|left|孙中山致蔡元培函]]
赴任前,蔡元培的众多友人认为北大校方腐败,如赴任有碍名望。[[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慨然领命。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辜鸿铭]]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而且由于他们这些教授作为或激进,或左倾,或保皇等不同思想的代表而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爱国斗争。

=== 漫游欧洲 ===
1923年1月,因為憤慨於當時教育总长[[彭允彝]]提案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的不稱職無恥,辞职又去漫遊[[欧洲]]。

1924年11月至1926年2月,蔡元培到德国求学,专攻民族学。

1926年2月回国,参加[[中國國民黨]]主持的[[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3月28日,蔡元培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吴稚晖]]提出发动“护党救国”运动。4月1日,[[汪精卫]]穿越[[西伯利亚]]再转[[苏联]][[邮轮]],从[[欧洲]]赶回上海。[[蒋介石]]、吴稚晖、蔡元培等向汪投诉中国共产党问题。4月2日,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召开紧急全体会议,讨论清除[[中国共产党]]的行动。蔡元培亦有参会。<ref>{{cite web |url=http://www.m4.cn/space/1166337_3.shtml |title=杨奎松:1927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之研究 |accessdate=2012-09-22}}</ref>4月9日,蔡元培同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人一起发出3000余字的“护党救国”联名通电,痛斥联共政策的种种荒谬,严词指责工农运动,号召“全体同志念党国之危机,凛丧亡之无日,披发缨冠,共图匡济;扶危定倾,端视此举”,檢舉中國共產黨。<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同年任[[中央教育行政委員會]][[常務委員]]。<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

=== 创办大学院、推行大学区制 ===
{{main|中华民国大学院}}
1927年,蔡元培倡议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10月任為大学院长。<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在這期間創辦了[[中央研究院]],成立[[國際出版品交換處]]。11月27日和[[萧友梅]]于上海创办[[国立音乐院]](即现[[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音乐院校。

1928年于[[杭州]]西子湖畔创立[[国立艺术院]](即现[[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的最高美术学府。[[林风眠]]为首任院长兼教授,並聘任[[潘天壽]]、[[方幹民]]、[[吳大羽]]等人擔任教授。学院参照外国美术学院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初设立中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研究部和预科,后又增设建筑、音乐专业。

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並在新文化的激越浪潮中创办国立艺术院。在1928年4月9日补行开学式的讲话中,他说:“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1928年大学院制订的《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摘要》中,更开宗明义地指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国立艺术院,正是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最主要的实践阵地。

=== 从政 ===
10月以後,「專任中央研究院長」<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

[[九·一八事变]]后,他奔走呼号,倡导抗日。1931年12月15日,蔡元培在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遭北平请愿学生绑架,并遭殴打致伤。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政府的特务政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他被選為副主席。1933年,蔡元培倡議創建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並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抗戰爆發初期,蔡元培與[[厉麟似|厲麟似]]、[[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聯合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積極組織發動文化界人士及民眾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此外,蔡元培還與厲麟似等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創始成員聯合全國各大高校校長、教授聯合發表長篇聲明,揭露日軍蓄意毀滅中國教育機關的罪惡暴行,並組織救亡協會下設的國際宣傳委員會擴大對外宣傳,爭取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会长<ref>{{cite web|url=http://www.fireofliberty.org/trad/article/5710.asp|title=“民權保障同盟”容不得異見——宋慶齡、魯迅為何開除胡適}}</ref>。

1936年,与[[陶玄]]、[[张静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创办世界学校,实行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把学生从小培养成出国留学及有用的人才<ref>{{cite news|url=http://oldepaper.zgkqw.com/html/2008-06/01/content_118747.htm|title= 著名女教育家[[陶玄]]|publisher=《[[绍兴县报]]》 (2008-06-01第7版)|author=[[陶家骏]]|}}</ref>。

=== 香港生涯 ===
1937年11月27日,由[[庄长恭]]、[[丁燮林]]2位研究員陪同,從上海到香港。妻[[周峻]](養浩)和子女在12月29日也到[[英屬香港|香港]]。

1938年5月20日,「[[保衛中國同盟]]」及「[[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於[[聖約翰座堂|聖約翰大禮堂]](聖約翰座堂)舉行美術展覽會。宋慶齡邀請他出席並且公開發表演說。時任港督為[[羅富國]]爵士。

1940年3月3日,年邁的蔡元培於寓所失足跌倒。3月4日便被送入[[香港]][[養和醫院]]。3月5日病逝,卜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ref>{{cite web|url=http://www.manhattanpress.com.hk/sb/sb02/02/02_03_content.html|title=蔡元培寓居香港}}</ref>其著作辑有《蔡元培选集》。

== 教育理念 ==
[[File:蔡元培雕像.JPG|200px|right|thumb|北京大学校园内的蔡元培像]]
[[File:蔡元培對聯立軸.jpg|thumb|蔡元培對聯立軸]]
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
{{Cquote|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大学教育有两大弊:一曰极端国民教育,使得受教育者迁就于政府的主义,“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驾驭”;二曰极端实利教育,意思是把大学作为一个职业训练所,所有人都是生产流水线上一个驯服的小零件,配合永续生产而永远不发问,配合永续消费而永远不要求答案。

== 故居 ==
[[File:绍兴蔡元培故居序厅 蔡元培像.jpg|居中|缩略图|566x566像素|绍兴蔡元培故居]]
在绍兴、北京和上海都有[[蔡元培故居]]。

[[绍兴蔡元培故居]]位于[[绍兴市]][[越城区]][[萧山街]][[笔飞弄]]13号,该处始建于明代晚期,是蔡氏祖父以下几代聚居地。蔡元培在此出生,并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北京蔡元培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东堂子胡同]]75号(原门牌33号),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蔡元培于1917年至1920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寓居于此。

[[上海蔡元培故居]]位于[[上海市]][[华山路]]303弄16号,是一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1937年蔡元培入住。现三楼设立为“蔡元培实物馆”,展出众多珍贵文物。此处是蔡元培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寓所。

== 蔡元培与民族学 ==
蔡元培先生在教育和美学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民族学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蔡元培在自写年谱中称,自己的梦想之一就是写一本《比较民族学》,“以研究民族学终老”。<ref>牛锐. 蔡元培:研究民族学以终老[N]. 中国民族报,2008-04-11004.</ref>

* 1892年春,蔡元培赴京殿试。在有关西藏的策论题中,他详述西藏“地域广袤,山川道里”。
* 1901年蔡元培在《学堂教科论》中说:”以前的历史只记帝王之事,不记民生风俗,以致于一群强弱盛衰之数,终不可稽。“
* 1908年至1911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文学、文明史和民族学。
* 1918年发表北京大学校长启事,广泛征集全国近世歌谣,供研究之用。
* 1924年8月出席国际民族学会第21次大会。
* 1924年11月至1926年2月在德国汉堡大学专修民族学。
* 1926年至1934年蔡元培先后发表了《说民族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上之进化观》等文章。
* 1927年中央研究院成立之时,蔡元培希望成立一个民族学研究所,但因人力物力有限,这个希望未能实现。
*1928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蔡元培在研究所中增设民族学组,亲任组长兼研究员。在民族学组里开展了下列研究。<ref>胡起望. 蔡元培和民族学[A]. 中国民族学学会.民族学研究第一辑——首届全国民族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学学会:,1980:10.</ref>
:#广西凌云瑶族调查研究
:#台湾高山族调查研究
:#松花江下游赫哲族调查研究
:#世界各民族结绳记事及原始文字的研究
:#外国民族民称的汉译
:#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资料的收集

== 评价 ==
蔡元培對近代中國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自蔡元培開始,中國才形成了較完整的現代教育思想體系和教育制度。他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主張,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培植家鄉青年不遺餘力。並為中華民族保護了一批思想先進、才華出眾的學者。

*1940年3月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评价他:“惟其在教育上与本党主义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见者,但有罪过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乡愿式之影响为更恶劣也。”<ref name="jks " >{{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2_01/23/12128873_2.shtml |title=“学阀与总统”的较量:蒋介石对黄炎培无计可施 |accessdate= 2012年|work= |publisher=凤凰网 |language =zh-cn}}</ref>

*学者[[黄炎培]]:“有所不为,吾师之律己,无所不容,吾师之教人。欲人知求真一本自由,记从长[[绍兴中学]],以至长[[北京大学]],弗逾初旨。晚而主持[[科学]]研究。广纳众流,一贯斯道,从德量浑涵中,确标趋向,嗟余小子,心传窃奉终身。”<ref name="jks " />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ref>http://paper.wenweipo.com/2004/12/17/WY0412170001.htm 名人蔡元培的三次婚姻</ref>

*張昌華在《百年風度》認為,蔡元培不僅不是席豐履厚的一流,而且一生生活清苦,經常舉債度日,如果稍有餘錢,即款接親朋、周濟寒士。晚年流寓香港,目疾已重,常向商務印書館[[王雲五]]先生借大字本書閱讀。精神重壓,物質匱乏,使其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死後無一間屋,積欠醫藥費一千餘元,蔡夫人典衣質物以處喪事,衣衾棺木之費用,由王雲五先生代籌,足見其一生清廉,令人無限緬懷。
*翁同龢曾在日記裡記述蔡元培「年少通經,文極古藻,雋才也!」

== 紀念 ==
*[[北京大学]]2006年起设立[[蔡元培奖]],表彰为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北大教授。2008年之后改为每五年颁发一次。
*[[香港浸會大學]]其中一個學生舍堂命名為「[http://www.hkbu.edu.hk/~cai/ 蔡元培堂]」,以紀念蔡元培對中國教育事業的貢獻。而蔡元培堂一眾舊生及宿生,希望在國內發揚蔡先生的教育理念,於2007年9月在中國廣東省陽東縣成立全國第一所「蔡元培學校」<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8/5/7/3/100857324.html?coluid=93&kindid=3911&docid=100857324&mdate=0119173642|title=我國唯一“蔡元培學校”:成就粵港兩地情}}</ref>。
*台灣[[中央研究院]]設立一座[[蔡元培紀念館]],以紀念第一任院長蔡元培對中央研究院的貢獻。

== 其他 ==
[[愛因斯坦]]曾應北大校長蔡元培之邀,承諾在北大作為期兩週的講座,但因各種原因而延誤,這成為愛因斯坦的“莫大痛苦”和蔡元培的“最大遺憾”。<ref>http://history.gmw.cn/2012-01/11/content_3366461.htm 愛因斯坦與蔡元培的“北大之約”(上)</ref>

{{Wikify|time=2016-05-26T04:04:22+00:00}}
== 著作 ==
*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67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0
*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蔡元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蔡元培先生全集.续编》(蔡元培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民国80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上海书店1984
*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56
* 《蔡元培语萃》(蔡元培,著)华夏出版社1993
* 《蔡元培随想录:人生的启示》(蔡元培,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
* 《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选》(蔡元培,著)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 《蔡元培文集》(蔡元培,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东方出版社1996
* 《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蔡元培,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 《张元济蔡元培来往书信集》(张元济,著/蔡元培,著)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2
*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蔡元培著/蒋维乔著/庄俞著)商务印书馆1987
* 《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蔡元培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 《玄圃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蔡元培著)三联书店1990
* 《蔡元培选集》(蔡元培著)中华书局1959
* 《蔡元培论科学与技术》(蔡元培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蔡元培卷》(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 《蔡元培学术论著》(蔡元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01,美育代宗教说》(娄子匡编/蔡元培,著)东方文化书局1973
*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21,妖怪学讲义》(娄子匡编/蔡元培著)东方文化书局1974
*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141,中国伦理学史》(娄子匡编/蔡元培,著)东方文化书局1974
* 《国立北京大学中国民俗学会民俗丛书:专号.(2),民族篇》(娄子匡主编/蔡元培,著)东方文化书局1976
* 《蔡元培张元济往来书札》(蔡元培,著/张元济,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民国79
* 28《蔡元培美育论集(蔡元培/高平叔)湖南教育1987
* 《蔡元培哲学论著(蔡元培/高平叔)河北人民1985
* 《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高平叔编)中华书局1984
* 《蔡元培政治论著(蔡元培/高平叔)河北人民1985
*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著/胡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 《孑民自述(蔡元培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 《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著)淑馨出版社1989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商务印书馆1998
* 《未能忘却的忆念:《宇宙风•自传之一章》《人间世•名人志》合集》(蔡元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商务印书馆1999
* 《蔡元培民族学论著》(蔡元培,著)台湾中华书局5/12
* 《蔡元培教育论集》(蔡元培,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 《简易哲学纲要》(蔡元培编)商务印书馆民国13
* 《哲学要领》(科培尔讲)商务印书馆民国8
* 《哲学大纲》(蔡元培编纂)商务印书馆民国10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6
* 《美术的起源:学术讲演录》(蔡元培著)4414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商务印书馆民国16
* 《石头记索隐》(蔡元培编纂)商务印书馆民国23
* 《伦理学原理》(蔡元培编译)商务印书馆民国8年
* 《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胡适编辑/蔡元培/王云五编辑)商务印书馆民国26
* 《蔡元培书信集》(蔡元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 《文明的呼唤:蔡元培文选》(蔡元培,著/聂振斌选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 《大学精神:五四前后知识分子论大学精神之经典文献》(蔡元培,著/胡适,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90
* 《哲学大纲》(蔡元培编纂)商务印书馆民国15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编)商务印书馆民国17
* 《现代教育思潮》(吴敬恒主编/蔡元培主编/王云五主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0
*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著)良友图书公司民国34
* 《蔡元培讲演集》(蔡元培,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王国维,著/蔡元培,著/鲁迅,著)团结出版社2004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著)商务印书馆2004
*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蔡元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CaiYuanPei,)著)传记文学出版社民国67
* 《妖怪学》(蔡元培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 外部链接 ==
{{Commons category|Cai Yuanpei}}

*[http://www.pku.edu.cn/about/pku-famous/cyp.htm 北京大学历史名人蔡元培小传]
*[http://www.sinica.edu.tw/~tibe/norbel/president-1.html 中央研究院院長介紹]
*楊際開:〈[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913336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典范的转换:以早年蔡元培的思想变化为线索]〉。
*刘广定:〈[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9096167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补遗]〉。
{{-}}
{{start box}}
{{s-off}}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flag|ROC|191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
|-
{{s-none|首任}}
{{s-title|[[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教育總長<br /><small>第一任</small><br />1912年1月3日 - 1912年7月14日}}
{{s-after|[[范源濂]]}}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flag|ROC|1929}}[[國民政府]]'''
|-
{{s-none|首任}}
{{s-title|[[國民政府]][[中華民國大學院|大學院]]院長<br /><small>第一任</small><br />1927年10月1日 - 1928年10月6日}}
{{s-after|[[蔣夢麟]]}}
|-
{{s-none|首任}}
{{s-title|[[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br /><small>第一任</small><br />1928年10月8日 - 1929年8月29日}}
{{s-after|[[趙戴文]]}}
{{s-aca}}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Academia Sinica Emblem.svg|25px|中央研究院院徽]] '''[[中央研究院]]'''
|-
{{s-none|首任}}
{{s-title|[[中央研究院]]院長<br /><small>第一任</small><br />1928年4月23日 - 1940年3月5日}}
{{s-after|[[朱家驊]]<small>(代理院務)</small>}}
{{s-edu}}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File:Peking University seal.svg|25px]] '''[[國立北京大學]]'''
|-
{{s-before|[[胡仁源]]}}
{{s-title|[[國立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歷任校長列表|校長]]<br /><small>1917年1月4日 - 1926年7月8日</small>}}
{{s-after|[[劉哲]]}}
{{s-before|[[陳大齊]]}}
{{s-title|[[國立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歷任校長列表|校長]]<br /><small>1929年9月16日 - 1930年12月</small>}}
{{s-after|[[蔣夢麟]]}}
{{end box}}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殿試金榜}}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
{{中央研究院院長}}
{{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
{{上海市市长}}
{{Authority control|NCL_URL=000234051 |HKCAN_URL1=蔡元培 |HKCAN_URL2=1868-1940 |HKCAN=753 |CALIS_URL=7b2c709119b3a1ee737440b81194cd1a |NLC_URL=000141616}}
{{DEFAULTSORT:Cai蔡}}

[[Category:清朝庶吉士]]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中國革命家]]
[[Category:中国教育家]]
[[Category: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人物]]
[[Category:中央研究院院長]]
[[Category:国立山东大学教授]]
[[Category:北京大学校长]]
[[Category:绍兴人]]
[[Category:蔡姓|Y元]]
[[Category:光復會會員|C蔡]]
[[Category: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
[[Category:萊比錫大學校友]]
[[Category:女性主義者]]
[[Category:中國國民黨黨員]]
[[Category:中國反共主義者]]
[[Category:中国世界语者]]
[[Category:國立故宮博物院人物|指導會首長]]
[[Category:中国无政府主义者]]
8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