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瑪麗·愛因斯沃斯

移除 14 位元組, 5 年前
修飾語句
{{Quote box
|title = 在心理學領域,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戀(附)理論」之母。
|quote = <center>「依戀 (附) 理論」讓 愛情也可以 關係從此 科學理論。<br> 陌生情境測驗 奠定 另一派 了「 人格心理學 發展的基石。</center>
|width = 20%
|bgcolor = Cornsilk
'''瑪麗·愛因斯沃斯''' ({{lang-en|Mary Dinsmore Ainsworth}},1913年12月1日 - 1999年3月21日 ) <ref name="Psychologists and Their Theories for Students">{{cite web|url=http://www.highbeam.com/doc/1G2-3456300011.html|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323101023/http://www.highbeam.com/doc/1G2-3456300011.html|dead-url=yes|archive-date=2015-03-23|title=Ainsworth, Mary D. Salter|work=Psychologists and Their Theories for Students|date=2005}}</ref>是一位加拿大籍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的格倫代爾市,逝于[[維吉尼亞州]]的[[夏律第鎮]]。<ref name=“知乎">{{cite web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590 | title= 依恋理论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知乎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18}}</ref>
在心理學領域,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戀(附)理論」之母。 愛因斯沃斯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 在1965年,她進一步拓展了 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 鮑比 ]] 的依附理論, 率先使用 發明 了「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並且將此測驗運用在於早期情感依戀方面的研究。此測驗 通過分析兒童在不同陌生情境場景中的反應,來測試嬰兒或兒童與母親的互動關係,並進而劃分兒童不同的依附類型。愛因斯沃斯發明的 「陌生 情境測驗 研究方法 及對兒童依附類型的劃分,為之後 [[ 人格心理學 ]] 的發展,奠定了 非常 重要的基礎 ;同時愛因斯沃斯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也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 <ref name="NYT">{{cite news|last1=Ravo|first1=Nick|title=Mary Ainsworth, 85, Theorist On Mother-Infant Attachment|url=https://www.nytimes.com/1999/04/07/us/mary-ainsworth-85-theorist-on-mother-infant-attachment.html|work=The New York Times|date=April 7, 1999}}</ref>
發明 「陌生情境測驗」 被後世視為 是愛因斯沃斯 最傑出的貢獻。<ref name=“每日頭條">{{Cite web |url = https://kknews.cc/baby/pgxv6qj.html | title = 她一直工作到80歲,專門研究「嬰兒的依戀」,總結出3種不同類型 | date = 2018-06-26 | accessdate = 2019-08-19 }}</ref> 她設計了特殊的情境環境,以觀察孩子與其照顧者之間的早期情感依戀,許多愛因斯沃斯的研究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ref name="NYT">{{cite news|last1=Ravo|first1=Nick|title=Mary Ainsworth, 85, Theorist On Mother-Infant Attachment|url=https://www.nytimes.com/1999/04/07/us/mary-ainsworth-85-theorist-on-mother-infant-attachment.html|work=The New York Times|date=April 7, 1999}}</ref> 《普通心理學評論 》在2002 》2002 年發佈的一項關於20世紀,前百名心理學家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安斯沃思列的學術研究理論被後世學者在學術報告中引用次數最多的百名心理學家中排名第97位。<ref name="www2.webster.edu">{{cite web|url=http://www2.webster.edu/~woolflm/ainsworth.html|title=Mary D. Salter Ainsworth|work=Women's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Mind and Society}}</ref><ref>{{Cite web |url = http://m.9toutiao.com/showinfo-8-283377-0.html | title = 心理学江湖2-心理学界的女神 | author = 心理咨询师小鹿 | date = 2018-04-03 | language = 中文}}</ref>
== 生平 ==
愛因斯沃斯與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倫納德·安斯沃思]]在1950年結婚,他們的婚姻關係只維持了10年,於1960年離婚。
這10 他們婚姻關係的10 年中,因為安斯沃思的求學及職業生涯的關係,愛因斯沃斯陪伴安斯沃思到不同地方,包括英國倫敦和烏干達。也讓她有機會和許多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見面,其中包括英國很有名的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認識鮑比後,安斯沃思加入他的研究團隊,一起研究嬰兒與母親分離對嬰兒個性的影響。1954年,為了更深入的研究,研究團隊遠赴非洲[[烏干達]]的[[坎帕拉]],他們共去了烏干達六、七個村莊,愛因斯沃斯更學會當地的語言。在烏干達的這段期間,愛因斯沃斯進行了她的第一次“母嬰”觀察。並因實地觀察及研究,愛因斯沃斯進而發表其第二本著作,《烏干達的嬰兒期》。<ref name=" Bretherton">Bretherton, I. (2003). Mary Ainsworth: Insightful observer and courageous theoretician. Portraits of pioneers in psychology, 5, 317-331.</ref><ref name=“每日頭條"/>
== 學術貢獻 ==
8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