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鴻章

增加 101,942 位元組, 5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李鴻章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Li Hung Chang in 1896.jpg | 圖片大小 = 220px | 圖片說明 = 李鴻章,1896年 | 最…”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 李鴻章
| 原名 =
| 圖片名稱 = Li Hung Chang in 1896.jpg
| 圖片大小 = 220px
| 圖片說明 = 李鴻章,1896年
| 最高職務 =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晉一等肅毅侯贈太傅
| 國家 = 大清
| 爵位 = 肅毅伯,贈一等侯
| 籍貫 = [[安徽省]][[合肥县]]
| 族裔 = [[漢族]]
| 旗籍 =
| 字號 = 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
| 諡號 = 文忠
| 出生日期 =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br />{{Birth date|1823|2|15}}
| 出生地點 = [[大清]]<!---此时清朝无国旗,请不要添加QING模板--->[[安徽省 (清)|安徽省]][[合肥縣]]
| 逝世日期 = [[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br />{{Death date and age|1901|11|7|1823|2|15}}
| 逝世地點 = {{QING-1889}}[[順天府]]
| 墓葬 =
| 配偶 =
* 元配:周氏
* 繼室:[[赵小莲]](婚姻:1863-1892)
* 側室:莫氏
| 親屬 =
* 祖父:[[李殿华]]
* 父:[[李文安]](1801-1855)
* 兄弟
** 兄:两广总督[[李瀚章]]
** 弟:
*** 淮军营务总管[[李鹤章]]
*** [[李蕴章]]
*** [[李凤章]]
*** [[李昭庆]]
* 子女
** 嫡子:[[李经述]]
** 庶子:[[李经迈]]
** 養子:[[李经方]](生父:[[李昭庆]])
** 长女:李菊耦([[张爱玲]]祖母)
** 次女:李经溥
| 出身 =
*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舉人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出身
| 經歷 =
| 著作 =
}}
[[File:Li Hongzhang Signature (Kao).png|thumb|80px|李鴻章在《[[辛丑条约]]》上的签名花押]]

'''李鴻章'''({{bd|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catIdx=Li Hongzhang}}),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省心,[[谥号|謚]]'''文忠''',人稱'''李中堂'''{{NoteTag|「[[大學士]]」俗稱[[中堂]]}}、'''李傅相'''{{NoteTag|李鴻章有「[[大學士]]」、「[[太子太傅]]」銜,被尊稱為「傅相」。}}。[[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因其盡忠輔清,才幹了得而聞名。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贈]][[太傅]],追晉[[侯爵]]。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ref>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采访大卫罗斯柴尔德</ref>,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ref>[http://chinatown.library.uvic.ca/li_hongzhang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ref>。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ref name="洋务运动">牟安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ref>。李鴻章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 生平 ==
=== 家世渊源 ===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許姓|許]],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 科举出身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其二-{云}-{{NoteTag|此诗后来误传曾国藩除与李鸿章父亲之交情外,又对其在此诗中的才气极其欣赏,被曾国藩认为李有大志。而此诗内容也被讹传为:“丈夫隻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原诗参见:李文安:《乙已仲春都门寓宅寄示诸子侄》,《李光禄公遗集》,卷5,第6页。}}:

{{cquote
|丈夫隻手把吴鉤,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臺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舉人,會試落第,在[[曾國藩]]府補習受教<ref>[[黎東方]]:《[[細說清朝]]》</ref>;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致用之学。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編修]]。

=== 创建淮军 ===
{{main|淮军}}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廣西]]塾師[[洪秀全]]为首的农民,以传播拜上帝教为途径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聚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从广西一隅经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太平天國北伐|北伐]][[太平天国#西征|西征]]。

当时清朝武装[[八旗]][[绿营]]腐朽不堪,于是[[咸丰帝]]一面用嚴刑重賞来阻止文武百官溃逃,驱使他们继续为國效力;另一面努力争取汉族[[士绅]]的支持,动员他们凭藉自己在本乡本地的的政治、经济和宗族势力,“结寨团练”,“搜查土匪”,配合清军与[[太平军]]作战。

[[咸丰 (年号)|咸豐]]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贤基以李鸿章籍隶安徽,熟悉乡情,奏请随营帮办一切,遂受命回籍办团练。同年年底太平军攻破[[舒城]],吕自杀。次年一月,安徽巡抚[[江忠源]]因[[庐州]]城破自尽,李鸿章投入新任巡抚[[福济]]幕下,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官封[[道台]]。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鸿章生活頗無規律,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訖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其後[[安徽]][[巡撫]][[翁同書]]([[同治帝]]、[[光緒帝]]之[[帝师|師]][[翁同龢]]長兄)對[[太平天國]]戰爭時棄城逃跑,曾國藩起草《參翁同龢片》時採用李鴻章之草稿:「臣職份所在,例應糾參,不敢以翁同龢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當時翁同龢之父[[翁心存]]正處高位),並因此更欣賞李鴻章的才華。但李鴻章也因此與翁同龢結怨,日後翁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乃至[[甲午戰爭]],一敗塗地<ref>《[[蜷廬隨筆]]》中記載了翁同龢的一句名言:“正好藉此機會讓他(李鴻章)到戰場上試試,看他到底怎麼樣,將來就會有整頓他的餘地了。”</ref>。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鄉勇|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以中立国名义通过太平天国控制的南京长江江面抵达上海,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儼然乃新式陸軍,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乃以此為基础)。李鸿章及淮军五虎將、援軍到上海后,同外国僱傭軍(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与湘军一起包围太平天国。

李鸿章率领淮军和英国人[[查理·乔治·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协同,1863年1月,太平军[[常熟]]守将[[骆国忠]]投降后,清军接连攻陷[[太仓]]、[[昆山]],包围了[[苏州]]。12月,[[郜永宽]]叛变杀[[谭绍光]]投降,攻克苏州。1864年5月,淮军在[[常州]]与[[陈坤书]]率领的太平军激战,11日攻克常州。后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因功加[[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 坐鎮北洋 ===
[[天津教案]]曾国藩處置失利,去職,被大量官民指責為「曾國賊」。李鴻章出任[[直隶总督]],後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運動|洋務]],成为[[同治]]、[[光緒]]兩朝的重臣。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 洋务运动 ===
==== 北洋水师 ====
{{main|北洋水师}}

==== 江南制造局 ====
{{Main|江南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的创建和[[曾国藩]]有密切关系。1863年盘踞[[安庆]]的两江总督曾国藩“拟设立铁厂”,特派从美国留学归来、怀有用西方科技文明改造中国愿望的[[容闳]]赴美购买“制器之器”。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遵示拨款万两,“交令速往”,并复函曾国藩说:“西人制器之器,实为精巧。醇甫此行,当可购到。海疆自强,权舆于是。”<ref>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摺》,《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9,第31—35页。</ref>

当时李鸿章与[[上海道]][[道尹]][[丁日昌]]彼此讲求御侮之策、制器之方。李鸿章认为,先前设立的炸弹三局,“机器仅值万余金,不全之器甚多”,急需“买制齐全”,若托洋商回国代购,路远价重,毫无把握;不如就近在上海“访有洋人出售铁厂机器,确实查验议价定买,可以立时兴造”。1865年,李鸿章让丁日昌访求数月,购得设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铁厂,合并原由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炮局,于9月奏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容闳]]所购机器,‘亦于是时运到,归并一局。所有局务,责成丁日昌督察筹划,先造枪炮兼造制器之器。1867年该局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建造机器厂、洋枪楼、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轮船厂等,开始制造兵轮。后来,该局于1868年至1870年间,陆续设立翻译馆、汽锤厂、枪厂,并在龙华镇建厂制造洋枪细药及铜帽炮引,使之逐渐成为一个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的综合性新式军用企业。

1865年,李鸿章升署[[两江总督]]后,将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迁到[[南京]],在[[雨花台]]设厂,改称[[金陵机器局]]。此后,逐渐扩充规模,改良设备,到1860年代末,已能制造多种口径的大炮、炮车、炮弹、枪子和各种军用品。

==== 天津機器局 ====
{{Main|天津機器局}}

1865年5月,清廷在飞谕李鸿章派兵北援的同时,命其派员赴[[天津]]在[[崇厚]]主持下开局铸造炮弹,以资应用。清廷此举,“隐寓防患固本之意”<ref>李鸿章:《等议[[天津机器局]]片》,《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17,第16—18页。</ref>,企图建立由[[满洲]]贵族直接控制的军火工厂,打破[[汉族]]官僚对新式军工企业的垄断,借以扭转外重内轻的局面。李鸿章看穿了清廷的真实用心,采取了敷衍态度。

6月,他在复奏后第三天,致函率兵北援的[[潘鼎新]]说:“天津设局制造,奏中姑宕一笔。俟弟到直,如再有旨催,容与雨生商办。”“崇厚等如太外行,或多批斥,即作罢论。”8月他函询潘鼎新:“天津设局制造一事,崇公如何商议?彼太外行,或不甚究心,便可从缓。”<ref name="">李鸿章:《等议天津机器局片》,《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17,第16—18页。</ref>“奏中姑宕一笔”、“便可从缓”、“即作罢论”云云表明,只要再无廷旨,就想一推了之。其实,崇厚并非“外行”,所以李鸿章不得不筹商定议。

9月20日他上疏表示:“前奉议饬以[[天津]]拱卫[[京畿]],宜就厂中机器仿造一分,以备运津,俾京营员弁就近学习,以固根本。现拟督饬匠目随时仿制,一面由外购求添补,但器物繁重,非穷年累月,不能成就,尚须宽以时日,庶免潦草塞责。”<ref>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洋务运动》(四),第244,245页。</ref>他既答应为天津仿制和购求机器,又要求“宽以时日”,为缓办预留地步。崇厚秉承[[奕訢]]等意旨,专函详询李鸿章“何时可以购齐”。李鸿章复信说须到“明年(按指同治五年)夏秋之间,得有眉目,可以筹运”。

1866年10月正式奏准在[[天津]]设局,专制外洋各种军火机器,由[[崇厚]]筹划办理。

==== 轮船招商局 ====
{{Main|轮船招商局}}

清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由[[漕運]]改为海路。并且,李鸿章为了“自强”、“求富”,企图通过兴办民用企业,解决军事工业的原料、燃料供应、“调兵运饷”的交通运输困难和“练兵练器”的经费问题。
[[File:Portrait of Li Hongzhang, 1871.jpg|thumb|李鸿章像,摄于1871年。]]
[[File:Li Hongzhang and Ulysses S Grant.jpg|thumb|220px|李鴻章與[[美國總統]][[尤利西斯·辛普森·格蘭特]]。1879年於[[天津]]。]]
[[File:Li Hongzhang and Jules Patenotre after signing the Li-Patenotre Treaty.jpg|thumb|220px|1885年6月9日,李鸿章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后留影。]]
[[File:Li Hung Chang, Lord Salisbury, Lord Curzon.jpg|thumb|220px|李鴻章與[[羅伯特·蓋斯科因-塞西爾]](左)、[[喬治·寇松]](右)。]]
[[File:Prince Yixuan with Minister Lihongzhang and Shanqing.JPG|thumb|220px|李鴻章與[[淳親王]][[奕譞]]。]]
1872年[[内阁学士]][[宋晋]]上疏,借口制造船舰糜费多而成船少,请旨饬令[[闽]]、[[沪]]两局暂行停止制造。李鸿章复奏指出,宋晋的主张代表了顽固守旧势力的迂腐之见,“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扭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此停止轮船之议所由起也。”<ref name=cy>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摺》,《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19,第44—50页。</ref>国家诸费皆可节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否则“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他深知国家经费困难,要继续制造轮船,就“必须妥筹善后经久之方”。为此,提出两条具体办法:一是裁撤沿海沿江各省的旧式艇船而代之以兵轮,把修造艇船的费用拨归制造兵轮;二是闽、沪两局兼造商船,供华商领雇,华商为了同垄断中国航运业的洋商竞争,应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他还从“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出发,进而提出用西法开采煤铁以“与船器相为表里”的主张。他指出:“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英国所以雄强于西土者,惟藉此二端耳。”闽、沪各厂日需外国煤铁极多,一旦中外关系紧张,外国对华采取禁运措施,各铁厂就势必“废工坐困”,所有轮船也必将因无煤而寸步难行。中国煤铁矿藏丰富,外商垂涎三尺,处心积虑地攫取中国内地煤铁开采权。他认为中国“诚能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计,殊有关系。”他还警告说:若不“因时为变通”,而“徒墨守旧章,拘牵浮议,则为之而必不成,成之而必不久,坐让洋人专利于中土,后患将何所底止耶!”<ref name=cy/>经过李鸿章等的力争,清廷不仅否定了宋晋的停造轮船的主张,而且批准洋务派兴办轮船招商局和用西法采煤炼铁。

1873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李鸿章给招商局的定位是:没有大事的时候,轮船可以运粮食和载客;有战事时输送军火。(“无事时可运官粮客货,有事时装载援兵军火,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ref>李鸿章:《轮船招商请奖摺》,《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5,第4页。</ref>)他还希望在航运上可以和外国的船只抗衡。所以叫作招商局,是因为李鸿章采用招商集资的方式来解决经费问题。招商局是先由官商合办、后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其余洋务企业,如電報局、[[唐胥鐵路]]、[[開平礦務局]]等[[洋務運動]],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均有程度不等的參與。

=== 甲午戰爭 ===
{{Main|甲午戰爭}}

在开战之前,由于[[北洋水师]]的发展停滞数年,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晚清用1600万两白银购德国军舰,李鸿章的亲信驻德公使[[李凤苞]]按例收回扣5%即80万两白银。事后有人指责李凤苞将此款私扣<ref name="洋务运动" />,李凤苞回辩说,这80万两都是给李鸿章及其家人用作国外旅资,自己没有私吞。

战争中,李鴻章重用了陆军统帅[[叶志超]]和水师[[提督]][[丁汝昌]]{{NoteTag|和[[湘军]]一样,[[淮军]]近乎李鴻章的私人武装,重要官员均为李鴻章的同乡,[[叶志超]]是[[安徽省_(清)|安徽]][[合肥]]人,[[丁汝昌]]是安徽[[庐江]]人。}}。在陆地上,[[平壤]]一战,當時駐守的清軍三十五營共一萬七千人,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人数相当。[[左宝贵]]料知叶志超贪生怕死,故以下犯上,派人監督叶志超控制局面,但左宝贵战死后叶志超临阵脱逃,致使入朝清军溃败,而叶志超逃跑当时清军的伤亡小于[[日军]]。在海洋上,丁汝昌“只识弓马”,不懂海军建设和海战,致使北洋舰队丧师[[黄海]],一败涂地。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ref>《战争史研究》, Vol.2, p. 56.</ref>。[[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两遇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傳是丁汝昌“只识弓马”,一干管带也全用错了炮弹,不用海战时的开花爆破弹,用了穿甲弹甚至训练弹(雖實際狀況是,日軍的海軍指揮原先也只是陸軍軍官,因此雙方實際指揮皆為「副帥」——[[劉步蟾]]與[[東鄉平八郎]]兩位海軍軍官,而未用爆炸彈的原因是,當時並未攜帶足夠爆炸彈)。丰岛海战中济远舰一枚150mm火炮击中海面被海水反弹后穿过吉野舷窗<ref>《联合舰队丰岛海战档案》</ref>,击坏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弹头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但經口述历史学者[[唐德剛]]的查證,麥氏不過是個拖船駕駛)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ref>{{cite book |author=J.L. Rawlinson|title= China's Struggle for Naval Development 1839-1895|publish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date= 1967 |page=184 }}</ref>。

在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之后附有《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摺》、《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摺》中统计,經鍾琳的分析,認為由於徐到威海視察已經離大東溝海戰三個月,並不能確證摺中的炮彈數目就都是戰前運到的,再加上國產炮彈質量低下,藥包引信與彈不能配齊“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等因素。大東溝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彈藥不足確實是客觀的後勤不力造成,不存在“海戰中彈藥短缺而大量的炮彈卻堆在基地裡”的事。<ref>http://www.beiyang.org/wenku/wenku123.htm{{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北洋水师当时原有军械普遍陈旧,购置新军械又苦于经费不足。擔任天津軍械局總辦、負責軍需供應的[[張士珩]]是李鴻章的外甥,被指责供給海軍的彈药不合格。[[梁啟超]]为此評論說:“槍或苦窳,彈或贗物,槍不對彈,藥不隨械,謂從前管軍械之人皆廉明,誰能信之?”在黃海海戰前半個月李鴻章上書[[光緒帝]]要求「保艦」的祕摺上陳述中日軍事實力時,寫道:「查北洋海軍可用者,『僅定遠、鎮遠兩艘』……」,之后他致電驻英公使[[龔照瑗]]「急速搶購四千噸以上的大型巡洋艦」與「搶購[[智利]]鐵甲艦兩艘」,顯示出了焦慮。9月23日李上摺请求将1888年以建海军名义筹集来,实际一直由中央控制作修园基金的“海军巨款”260万两拨下,得到其中150万两{{NoteTag|1=[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87940_p_7.html 金一南的文章]宣稱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后,他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德华银行]]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但這完全是断章取义,這段話出自9月23日的“请添拨备倭饷需摺”,裡面的內容清楚地說明了這260萬兩雖然掛名叫海军巨款,但是籌集時是打著海軍的名義為建園服務,平時歸中央發商生息將利金作為建園用,動用本金需皇帝批准,也正是因為戰事惡化李才能申請到其中的一百五十萬作為軍費。見學術研究1985年03期《建頤和園並未動用海軍巨款》和[http://club.fashion.ifeng.com/viewthread.php?tid=5324601 驳所谓“甲午海战中国败北主因:并非慈禧挪用军费”]和[http://www.reniao.com/thread-209151-1-1.html] 。}}{{NoteTag|關於這260萬兩“海军巨款”根本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海軍籌款而只是為了修園子搞的名義工程,還可參見《河北學刊》1994.04《近代海軍建設史上的一場騙局-關於設立海軍衙門和宣布北洋海軍成軍二事的實際意義》。}}。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购买20门速射炮,但是沒有資金,李鸿章只能从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二十万两,聊购次等快炮十二尊,在甲午海战时还未安装到位。這時北洋艦隊每年得款僅130萬兩,虧空70萬兩僅能勉強運營<ref>姜鸣《北洋水师经费初探》</ref>。戚其章認為之所以換裝速射炮遲遲不能落實根本原因是李自己確定了緩行的方針<ref>http://www.81jr.org/magazine/html/220/220297.htm{{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李鸿章的政敌、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稣以慈禧太后大寿为由,克扣了海军衙门的军费去修缮颐和园。学者蕭一山认为,“海军衙门所用于颐和园工程之款,大约为[[银两|白银]]三千万两。系时人所周知者,必非捕风捉影之谈也。”<ref>肖一山《清代通史》</ref>然而慈禧内侄称,修園的費用只是十年間花五百萬兩<ref>[http://news.163.com/09/0918/14/5JGHB7N500011247_2.html 慈禧内侄称太后挪用3千万经费修颐和园属误传]</ref>。

传统说法常认为李指示给丁要“避战保船”,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偏颇和误传,如9月28日电令“丁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后专在北洋各要口巡击”<ref>http://www.historychina.net/qsyj/ztyj/ztyjzz/2008-04-28/24548.shtml</ref>。而末期也曾命令丁试着突围逃跑而丁此时连拼力挣脱漏网的意志都已失去,回电拒绝<ref>李鸿章:《寄刘公岛丁提督》,《李鸿章全集》(三),电稿三,第309页</ref>。而時人認為李鴻章对甲午战败的责任,尚存在争议{{NoteTag|李鴻章曾對甲午之敗作出這樣的分析:“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糜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縣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復收。戰絀而後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機萬緊,更非尋常交際可比。兵事甫解,謗書又騰,知我罪我,付之千載……”。雖然左宗棠死后湘军失势,李鴻章的淮军获得了中国当时绝大部分军事资源,但是實際上可用極為有限(按照[[康有為]]的說法,朝廷的預算都是“三七開”,亦級實用三分,七分則被從中剝削了。1895年,翰林院张謇等联名向朝廷奏参李鸿章,称李鸿章「有银数百万,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伊子又在日各岛开设洋行之所」。但这种说法可信度很低。}}。虽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从整个甲午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所有[[淮军]]主力部队派往前线,从主观希望上全力与日本一战,但双方实力悬殊,同时用人不当导致了战败。吴汝纶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ref>郭立志:《桐城吴先生年谱》卷二,第9页。</ref>梁启超则说“李之失机之处多矣,然不失机亦绝无可胜之理”。

=== 馬關條約 ===
{{Main|马关条约}}
{{wikisource|馬關條約}}

==== 李鸿章委任争执 ====
戰敗後在各方指責之下,原本紅極一時,堪稱疆臣首領的李鴻章,亦從此不再有以前的风光。[[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之日,破格賞予李鴻章[[漢人]]唯一的「三眼花翎」(原只有[[滿族]][[宗室]][[貝子]]或以上貴族獨有,曾國藩亦只獲授雙眼花翎)。甲午兵敗后,李鴻章之三眼[[花翎]]被褫奪。不久,由於日本拒絕[[张蔭桓]]和[[邵友濂]]為談判代表,李氏不得不受命赴日本講和,在赴[[馬關]]前向朝廷要求,而再獲[[三眼花翎]]。

==== 遇刺 ====
1895年3月24日,李鴻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鴻章復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日本“[[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清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清日议和,一心希望战争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战争到底。

==== 《马关条约》 ====
馬關交涉期間遇刺負傷,最後訂定《[[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並賠償二萬萬兩[[银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賊]]罪名。据[[梁启超]]记载李遇刺后说“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而稍愈后日本送来和约纲要,李“除第一朝鲜自主外,餘皆驳议”。最后一稿和约,日本方面毫不让步,于是只好被迫签约,而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李鸿章故意把自己的名字连在一起,变得难以辨认,使其看起来像一个“肃”字<ref>祝勇 《1894,悲情李鸿章》 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五页第二段</ref>;但事后由于条约过于苛刻以及损害了俄德法的在华利益,于是三国联手干预,逼日本修改条约“退还”辽东半岛,但日本在“退还”的同时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赔款,很多人因此事指责李鸿章没有利用列強矛盾作談判籌碼。

[[File:No 3 Arrival of Li Hung Chang, Chinese Viceroy, at Vancouver BC, with photo of Viceroy in corner (HS85-10-8782).jpg|thumb|220px|李鴻章出訪[[加拿大]]。]]

=== 出使欧美 ===
传说李鴻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后来他於1896年环游诸国,出訪[[俄國]]、[[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ref>{{cite news|url=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09/012510369102.shtml|title=李鸿章曾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抨击排华法案 |author= |publisher=新浪新闻 |work=民主与法制时报 |date=2006-07-09 |accessdate=2012-06-04 }}</ref>,所到之處皆受當地元首接待,他在美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抨击了排华法案。返华途中,经[[横滨]]港换乘轮船,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然因甲午戰敗簽約,在輿論指責下,李鴻章調離直督要缺,改督[[兩廣總督|兩廣]]。

====李鸿章出使俄国====
1896年4月30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

====李鸿章出使德国====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乘火车自俄国前往德国出访,居住于柏林的凯撒大旅馆。于14日晋见了德皇[[威廉二世 (德国)|威廉二世]]。15日'''李鸿章'''应德皇的邀请,参加德国国宴,随后参观了德国军队。
这时德国医生建议'''李鸿章'''去医院使用问世仅7个月的[[伦琴射线]]([[X光]])拍照检查遇刺的伤口(此于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参加中日谈判时,被日本的刺客[[小山丰太郎]]暗枪击中左脸所留)。'''李鸿章'''亲眼在一张胶片上看见了日本制造的铅弹以何种姿势镶嵌在他左眼下的骨头上,因此大感兴趣(手术因为风险高而没有进行),并为这项技术取名为“照骨術”。'''李鸿章'''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照X光的中国「名人」。6月27日,'''李鸿章'''到德国汉堡拜访了已退休的[[俾斯麦]]。
'''李鸿章'''访问德国期间,受到德商的青睐,许多德商都希望能进一步开拓市场。

=== 中俄密約 ===
[[File:Li Hongzhang 1900 in Beijing.jpg|thumb|210px|[[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李鴻章被清政府任為「[[欽差大臣]]便宜行事」,同各國談判。這是李鴻章剛抵達[[英國駐華使館]]的情景,迎接他的是[[英國]][[遠征軍]][[司令]][[阿爾弗雷德·蓋斯利]][[將軍]](右二)。1900年。]]
[[File:Li Hongzhang and Henry Arthur Blake.jpg|thumb|210px|訪問香港的李鴻章與[[香港總督]][[卜力]]會面,站與李鴻章右側者為[[劉學詢]],1900年7月。]]
[[File:Li Hung-Chang & officers.jpg|thumb|210px|李鴻章與[[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左三),1900年。]]
[[File:Li Hung-Chang, 1900.jpg|thumb|210px|1900年的李鴻章。]]
{{main|中俄密約}}
甲午戰敗,李鴻章力主拉攏[[俄國]]共同對付[[日本]],与沙皇俄国签署《[[中俄密約]]》,权衡之下於中國利權做出相當程度的犧牲。

时任俄罗斯[[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为此报请[[沙皇]]批准成立三百万卢布所谓“特别基金”,以抵补和授给[[中东铁路]]授让权有关费用<ref>《俄国人在满洲》(鲍里斯·罗曼诺夫)</ref>,该[[基金]]又被称为“李鸿章基金”。但之后由于维特的阻扰李鸿章仅得到小部分款项,维特的[[回忆录]]否认在[[圣彼得堡]]谈判时行贿,但未说明之后是否行贿<ref>《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维特伯爵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3)</ref>。直到1901年([[中俄密约]]签订五年后)维特仍然在打电报给驻北京全权[[公使]]指示协定缔结后可再打五十万[[卢布]]给李鸿章<ref>《俄国的[[远东]]政策--1881~1904》([[商务印书馆]]1977)</ref>。时任俄罗斯[[陆军大臣]]的[[库罗巴特金]]也在[[日记]]中说维特收买了李鸿章<ref>[苏俄][[国家]][[中央档案馆]]编:《日俄战争》库罗巴特金、[[日涅维奇]]日记摘编(商务印书馆1976)</ref>。马文忠则认为没有任何资料能够说明李、张为了实践对俄国人的“承诺”而劝说了哪些人,将旅大租借协议的签订完全归结于李、张的极力促成恐怕与事实有相当的距离。<ref>《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学术界》2003年第2期)</ref>

=== 戊戌变法 ===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充武英殿总裁。二十四年(1898年),命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疏称迁民筑堤,成工匪易,惟择要加修两岸堤埝,疏通海口尾闾,为救急治标之策。下其奏,核议施行。当年十月,出督两广。

===庚子之亂===
1900年[[八國聯軍]]進圖[[北京]]之際,李鴻章與[[兩江總督|兩江]][[劉坤一]]、[[湖廣總督|湖廣]][[張之洞]]等督撫協議[[東南互保]],甚至與[[革命黨]]人接觸<ref>參見[[自立軍起義]]</ref>,試探光緒、慈禧兩宮萬一殉難之後,可能政局;[[光緒皇帝]]、[[慈禧太后]]抵達[[西安]]的消息傳出後,[[共和]]之議遂未成局。在西安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願北上收拾殘局的李鴻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鴻章到北京,全無談判籌碼,在各國嚴厲要求之下,經多番請示[[行在]],終於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國所提條件簽訂《[[辛丑和約]]》;李鴻章心力交瘁,簽約不久便即去世。据傳李鴻章重病彌留之際,[[俄国]]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於清廷利益的條款之上簽字,景況堪憐。

== 著作 ==
* [[吳汝綸]]編有'''《李文忠公全集》'''。
* 2007年[[顧廷龍]]、[[戴逸]]主編的《李鴻章全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 评价 ==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為[[不平等条约]]。近來隨着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对這位清末重臣也逐漸評價多元化。

=== 自我评价 ===
李鴻章對自己作為嘗作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裏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ref>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卷四</ref>

=== 正面评价 ===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李鴻章熱衷官場,亦深得[[朝廷]]倚重,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孫文]]上書李鴻章時,曾這樣說李鴻章:“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近代史學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同乡)认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美國總統]][[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格兰特]]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總理|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

[[梁启超]]则说:“自李鸿章之名出现于世界以来,五洲万国人士,几于见有李鸿章,不见有中国。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ref>梁啟超:《李鸿章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二页</ref>。

1896年,美国《[[纽约时报]]》认为美国民众对李访美反响热烈是因为“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们所辖子民的总和还多”国宾礼遇“不仅表明了他个人的崇高尊严,同时也表明了大清帝国的伟大。”<ref>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p. 27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ref>

1896年,李鸿章访俄,[[俄羅斯帝國]]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评论对李鸿章的印象时说:“我认为李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当然他是中国人,没受过一点欧洲教育,但受过高深的中国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头脑,善于清晰地思考。正因为如此,他在中国历史上,在治理中国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这就不足为奇了。当时治理中华帝国的实际上就是李鸿章。”<ref>《维特伯爵的回忆》,维特 著,张开 译,新华出版社1983年1月1版,p. 40.</ref>{{NoteTag|某篇文章将死在[[明治天皇]]军隊之手的[[西乡隆盛]],说成死在[[德川幕府]]军手中的[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11/24/10870385_0.shtml 文章](或书本中),这段话不知为何变成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 负面评价 ===
李鴻章与守旧的清流派[[翁同龢]]长期不和。翁同龢曾出[[對聯|上聯]]“[[宰相]][[合肥]]天下瘦”讥讽李鴻章,被李以下联“[[司農]][[常熟]]世間荒”回击。

1895年因[[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本省人|臺灣籍]]的[[士紳]]打算擁[[清]][[抗日]],爆發了[[乙未戰爭]],隨即敗於日本。[[臺灣]][[客家]]大老[[丘逢甲]]在乙未戰爭後寫下一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其中前兩句意在諷刺李鴻章。

[[张伯驹]]曾著有《红毹纪梦诗注》一书,回忆自7岁以来,70年间所经历过的[[京劇|菊坛]]史料,吟哦成诗199首收录其内。诗中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招致民间物议沸腾。当年在[[北京]]唱苏[[昆曲]]的,有一个饰演丑角的名演员[[劉趕三]],一日在舞台上演戏时,就敢公开嘲骂李鸿章,冒出一句另加的台词:“拔去三眼花翎!”恰遇李鸿章的侄子也在场看戏,听后大怒,立即上台打了刘赶三好几个耳光,经人劝阻方罢。刘赶三遭此侮辱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抑郁在心,不久竟因而弃世。时人就此事而作联嘲讽曰:「赶三一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由于“赶三一死”和“李二先生”有些对不上,经过辗转相传后,就变成了杨三。另有說法曰,劉趕三[[小名]]「羊三兒」,故訛傳為「杨三」。也有說法是「杨三」指的是,[[蘇州]][[籍貫|籍]]的名丑[[杨鸣玉]]。

清朝和法国的战争结束后,签订条约放弃对越宗主权,[[左宗棠]]评价李鸿章是:“对清朝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ref>{{cite web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2_04/25/14139387_1.shtml |title = 左宗棠批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比不上一个李坏事 |website = 凤凰网 |accessdate=2012-04-25 |author = 罗文兴|language =}}</ref>。

李鴻章訪問德國,會見[[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俾斯麥]]。俾斯麥問他:「你當了一輩子的中國宰相,告訴我,你有甚麼足以自傲的政績?」李鴻章就說,他怎樣領導軍隊剿滅了[[太平天國]]和造反的[[捻匪]]。據[[梁啟超]]記述,俾斯麥聽了通過翻譯告訴李鴻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過,我們歐洲人卻認為,打仗要戰勝外族人才是功勞;國內自相殘殺來保持一國的穩定,我們歐洲人不拿出來談。」{{NoteTag|「誠巍巍矣!然吾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保一定,歐人所不稱之。」}}雖然俾斯麦的威望始於以武力[[德意志統一|統一德意志]]。俾斯麥又聽李鴻章說自己被称为“东方俾斯麦”後,说「我卻難以被稱為『歐洲的李鴻章』」;這話其實是在讽刺李鴻章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等其恥大辱,俾斯麦豈敢以「歐洲李鴻章」自居。

=== 中立评价 ===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居位之高之久,却乃使庞然硕大之中國降为二等国。”“以兵事论,俾斯麦所胜者敌国也,李鸿章所夷者同胞也。” <ref>《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ref>

== 后代 ==
李鸿章死前,遗产都分给了后代,外孙[[张志沂]](作家[[张爱玲]]父亲)得[[租界]]洋楼八幢,金银无数。张沂李鸿章原配夫人周氏生子李经毓,早年夭折。周氏于1861年病故。

李鸿章年已不惑卻無子,六弟[[李昭庆]]把自己的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为其长子。李经方后任驻[[日本]][[公使]]、邮传部左[[侍郎]]等要职。

李鸿章[[继室]]夫人赵小莲,生子[[李经述]]。李鴻章死後,李经述继承李鸿章一等[[侯爵]]的[[爵位]],但因悲痛無比,不久就去世<ref>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光绪二十八年壬寅)以哀毁身故。予承袭一等侯,拨补四品京堂李经述列入国史馆孝友传。从[[直隶总督]][[袁世凯]]请也</ref>。李经述有儿子[[李国杰]]。

李鸿章侧室莫氏生三子,李经远、[[李經邁]]、李经进。其中只有李經邁成年,后任清驻[[奥地利]]大臣、民政部右侍郎等要职。

李鸿章三个女儿,其中[[李菊藕]]嫁给[[張佩綸]][[填房]],近代著名作家[[張愛玲]]是他们之孫女。另外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山东[[濰縣]]的[[同知]][[郭恩垕]]、江苏[[宜兴]]的[[主事]][[任德和]]。

== 其他 ==
[[File:宣统元年(1909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拾圆(东三省通用).jpg|thumb|200px|清宣统元年(1909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壹圆(东三省通用)。]]
* 李鴻章被稱作“[[東方]][[俾斯麥]]”。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伊藤博文自傳》)。但同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的马关条约为当时空前苛刻之条约,签订后连其他列强都无法忍受,逼迫日本做出重大修改,让出辽东半岛。

* 李鸿章即使身处逆境,也仍然注意“[[养生]]之术”,保持在军营中养成的生活习惯(他早年近午才起床,一度被[[曾國藩]]責備)。每天6、7点钟起床,少许吃些早点后,就开始批阅公文,办理公务,公余则随意看书和练字。他常常翻阅《[[资治通鉴]]》和《[[南華經|庄子]]》,前者意在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借鉴,后者企图从道家经典中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以期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从失势的苦闷中解脱出来。他曾从[[曾国藩]]学习书法,推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妍美流便的书法,此间每天临摹唐僧[[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帖,临过之后,细看默思,力求神似。午间饭量颇大,无非山珍海味之类。饭后还要喝一碗稠粥,饮一杯清鸡汁,过一会儿再饮一盅以[[人参]]、黄芩等药物配制的铁水,然后就脱去长衫,短衣负手,在廊下散步,除非遇到严寒冰雪,从不穿长衣。散步时从走廊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往返数十次,并令一个仆人在一旁记数,当仆人大声禀报“够矣!”时,就掀帘而入,坐在皮椅上,再饮一盅铁酒,闭目养神,一个仆人给他按摩两腿,很久才慢慢睁开眼睛,对守候在一边的幕僚和仆人说:“请诸君自便,予将就息矣,然且勿去。”随即上床午睡1、2小时。当仆人通报“中堂已起”之后,幕僚连忙入室,同他说古道今。晚餐食量较少,饭后让幕僚自便,“稍稍看书作信,随即就寝”。这种生活规律,“凡历数十百日,皆无一更变”。<ref>[http://wenku.baidu.com/view/a2eba9fefab069dc5022018c.html 李鸿章传]</ref><ref>苑书义《李鸿章传》第七章</ref>

*李鸿章與左宗棠素來不和,左宗棠未曾考取[[進士]]、選為[[翰林]],死後諡號不能有「文」字。[[曾國藩]]諡為「文正」,左宗棠曾經消遣道:「曾公諡為『文正』。我將來豈不是要被諡『武邪』麼?」不但表現其不滿,也對自己無法得到“文”字諡號而自嘲。李鴻章聽到此語,曾譏諷道:「[[劉仲璟]]說[[明成祖|燕王]]百年後,逃不過一個『篡』字。我說左公百年後,逃過了一個『文』字。」左宗棠聽聞風聲,卻又無可奈何,竟然在1875年西征時,上表朝廷,表明自己欲回[[京師]]參加[[會試]]。當時[[兩宮聽政]]的[[東西太后]]知道左宗棠的真正想法,於是破格不須考試,直接賜左宗棠為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暫督軍務,免回[[燕京]]。所以左宗棠歿後才能谥為“文襄”。左宗棠當上軍機大臣後,李鴻章私下都稱他是「破天荒相公」,此「相公」意為「軍機大臣」,在消遣左宗棠只考取個舉人,居然做了軍機大臣,實在「破天荒」。

*李鴻章深有謀略,為了遏制左宗棠的勢力,要打擊與左宗棠關係密切的商業鉅子[[胡雪巖]],告知[[上海道]][[道員]][[邵友濂]]「白銀更勝白米,錢根即是命根」,所以「排左必先除胡」,胡囤積[[蠶絲]]失利,鴻章命友濂拖欠胡雪巖的款項,胡雪巖只好提領大量[[白銀]]接應自家的錢莊,終至破產。

* 李鸿章因嗜食[[鲈鱼]],时人送绰号“李鲈”。

* 李鴻章1896年遊歷[[美國]],喜歡到當地的中餐館進膳。當地一些[[美國人]]打聽李鴻章選的餐點,中餐館店主難以回答,便說是「雜碎」,於是「[[李鴻章雜碎]]」名聲大嘈,風行[[北美]]乃至於[[拉丁美洲]],至今仍是美國及拉美華人餐館一道經典的菜色。

* 李鴻章出访欧美时,逢人就问[[工资|薪資]]與[[年龄|年纪]],随员提醒他,雖然這是[[中國人]]的日常問候,但洋人最忌諱如此,李仍毫不为意。

* 洋务要员容闳则估计李家所发的洋务财有4千万[[两銀]]。根据合肥李府管事的记载,李鸿章家族拥有的良田数目为257万亩。<ref>冀教版历史八上《洋务运动》ppt课件3[最新]http://www.docin.com/p-329530799.html</ref>

* [[大跃进]]时期李鸿章的坟被刨,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本是保存完好,结果被群众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 注释 ==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30em}}

=== 来源 ===
{{Wikiquote}}
{{Wikisource author}}
{{維基文庫|李鴻章|梁啟超所傳之李鴻章}}

{{refbegin}}
* [//books.google.com/books?id=UKMsAAAAYAAJ&printsec=frontcover&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通商約章成案彙編(廣百宋齋)1886]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版第6册《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清光绪二十七年
* 苑书义:《李鴻章傳》,人民出版社,2004
* 李守孔:《李鴻章傳》,台灣學生書局,1978
* 雷祿慶:《李鴻章新傳》,文海出版社,1983
* 《[[清史稿]]》[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qingshigao/qsgx_411.htm]
* [https://familysearch.org/pal:/MM9.3.1/TH-1961-28856-17314-6?cc=1787988&wc=MMBC-DPR:1482527799 合肥李氏宗譜(1925年)]
{{refend}}

== 研究書目 ==
* 劉德郡、朱昌峻 編,陳絳 譯:《李鴻章評傳:中國近代化的起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影视形象 ==
{| class="wikitable" width="60%" border=1
|- style="background: cornflowerblue; color: white;" align="center"
|style="width: 15%;"|'''演員'''||style="width: 35%;"|'''作品'''||style="width: 10%;"|年份||style="width: 10%;"|类型
|-
|[[張瑛]]||[[大將軍 (電視劇)|大將軍]]||1982||rowspan="6"|電視劇
|-
|[[黃允財]]||[[太平天國 (無綫電視劇)|太平天國]]||rowspan="2"|1988
|-
|[[鮑漢琳]]||[[賽金花 (亞視電視劇)|賽金花]]
|-
|王舉||[[太平天國 (2000年電視劇)|太平天國]]||2000
|-
|[[王冰 (1930年出生)|王冰]]||[[走向共和]]||2003
|-
|[[李家鼎]]||[[末代御醫]]||2016
|}

== 外部链接 ==
{{Commons category|Li Hongzhang}}
* [http://www.ahage.net/zhuanti/lhz/ 李鸿章专题] - 安徽文化网

== 参见 ==
{{Portal box|中国|安徽|历史|军事|国际关系|人物}}
* [[曾国藩]]
* [[淮军]]
* [[湘军]]
* [[洋务运动]]

{{-}}
{{start box}}
{{s-off}}
{{succession box|[[薛煥]]|[[劉郇膏]]|[[江蘇巡撫]]|1862 - 1865}}
{{succession box|[[曾國藩]]|[[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1865 - 1866}}
{{succession box|[[官文]]|[[李瀚章]]|[[湖广總督]]|1867 - 1870}}
{{succession box |[[曾國藩]]|[[王文韶]]|[[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首次)|1870 - 1895}}
{{succession box|[[譚鍾麟]]|[[陶模]]|[[兩廣總督]]|1899 - 1900}}
{{succession box |[[榮祿]]|[[袁世凱]]|[[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二次)|1900 - 1901}}
{{end box}}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殿試金榜}}
{{清朝入祀賢良祠}}
{{北洋水師}}
{{甲午战争}}
{{李鸿章家系}}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Li李}}
[[Category: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舉人]]
[[Category:清朝庶吉士]]
[[Category:清朝翰林]]
[[Category:清朝江蘇巡撫]]
[[Category:清朝湖廣總督]]
[[Category:清朝兩廣總督]]
[[Category:清朝直隸總督]]
[[Category:洋務運動領袖]]
[[Category:參預政務大臣]]
[[Category:清朝外交官]]
[[Category:清朝兩江總督]]
[[Category:清朝文华殿大学士]]
[[Category: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Category:清朝一等侯]]
[[Category:甲午戰爭人物]]
[[Category:皇家維多利亞勳章]]
[[Category:中法戰爭人物]]
[[Category:湘军人物]]
[[Category:淮军人物]]
[[Category:中國改革家]]
[[Category:暗殺未遂倖存者]]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Category:合肥人]]
[[Category:李姓|H鴻章]]
[[Category:李鸿章家族| ]]
[[Category:諡文忠]]
[[Category:亞洲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葬于合肥]]

##左宗棠
{{明清人物信息框
| 姓名 =左宗棠
| 原名 =
| 圖片名稱 =Zuo Zongtang 1875.jpg
| 圖片大小 =
| 圖片說明 =
| 最高職務 =光祿大夫東閣大學士南洋通商大臣兩江總督二等恪靖侯加一等輕車都尉贈太傅
| 國家 = 大清
| 爵位 =一等恪靖伯→二等恪靖侯
| 籍貫 =
| 族裔 = 漢族
| 旗籍 =
| 府邸 =
| 世系 =
| 字號 = 季高、樸存、湘上农人
| 諡號 = 文襄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12|11|10}}
| 出生地點 = 大清[[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
| 逝世日期 ={{death date and age|1885|9|5|1812|11|10}}
| 逝世地點 = {{QING-1862}}[[福州府]]
| 墓葬 =
| 配偶 =周诒端
| 親屬 =
| 出身 =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舉人、光緒帝御賜免試進士
| 經歷 = *兵部郎中
*浙江巡抚
*闽浙总督
*陕甘总督
*协办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两江总督
| 著作 =
}}

'''左宗棠'''({{bd|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catIdx=z}}),[[表字|字]]'''季高''',一字'''樸存''',[[号]]'''湘上农人''',署名'''今亮'''{{noteTag|1=左宗棠青少年时代喜欢豪言壮语,曾以[[诸葛亮]]自比,自称“今亮”。[http://cathay.ce.cn/person/200802/15/t20080215_14531509.shtml]}}, [[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將領。一生亲历了[[太平天國|討伐太平天國]]、[[洋务运动]]、[[同治陕甘回变|陕甘回变]]、[[清军收复新疆之战|新疆之役]]等重要[[中國历史]]事件。然在[[中法戰爭]][[馬尾海戰]]後,以[[欽差大臣]]之名重整湘軍督辦[[福建]]、[[臺灣]]海疆防務期間,壯志未酬病逝於[[福州]],享年 73 歲。

宗棠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於[[舉人]],转而遍读群书,留意[[水利]]、[[農業]],钻研[[地理|舆地]]、[[兵法]]。後竟因此成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後在征討[[阿古柏]]時,[[光緒帝]]破格[[敕]]賜[[進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

== 人物生平 ==
左宗棠生於[[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从小跟随祖父左人锦饱读诗书。<ref name="湖湘人物:左宗棠 ">{{cite web |url=http://www.library.hn.cn/hxrw/jdrw/zhongchen/ZZT.HTM|title=《湖湘人物:左宗棠》|accessdate=|work=|publisher=湖南图书馆官方网|language=zh-hans}}</ref>

19岁,左宗棠入学[[长沙]][[城南书院]],师从山长[[贺熙龄]],“寻绎汉宋儒先遗书,讲求实行。”<ref>《〈正谊堂全书〉卷首·与杨雪沧书》,见罗正钩:《左宗棠年谱》,第 8 页。</ref>。博览贺熙龄的哥哥贺长龄收藏的书籍。<ref name="湖湘人物:左宗棠 ">{{cite web |url=http://www.library.hn.cn/hxrw/jdrw/zhongchen/ZZT.HTM|title=《湖湘人物:左宗棠》|accessdate=|work=|publisher=湖南图书馆官方网|language=zh-hans}}</ref>
后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入赘]]湘潭黄荆坪辰山桂在堂周家,妻周诒端。同年左宗棠捐[[銀钱]]为[[监生]],後考取[[举人]]。此后力圖[[進士]],参加[[會试]],三次不中,<ref name="湖湘人物:左宗棠 ">{{cite web |url=http://www.library.hn.cn/hxrw/jdrw/zhongchen/ZZT.HTM|title=《湖湘人物:左宗棠》|accessdate=|work=|publisher=湖南图书馆官方网|language=zh-hans}}</ref>
从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时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他目睹时艰,在其居室为联自励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在[[醴陵]][[渌江书院]]主讲17年,183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他书写了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看后,将他视为奇才。<ref name="湖湘人物:左宗棠 ">{{cite web |url=http://www.library.hn.cn/hxrw/jdrw/zhongchen/ZZT.HTM|title=《湖湘人物:左宗棠》|accessdate=|work=|publisher=湖南图书馆官方网|language=zh-hans}}</ref>后入[[陶澍]][[幕府]],并与陶结为亲家。

1851年起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府,为平定[[太平军]]筹划,[[張亮基]]三顧茅廬,但左宗棠不願為其[[幕客]],[[胡林翼]]勸了左宗棠一番,左才勉強答應。後來张亮基調往山東,左宗棠就隱居了。骆秉章為[[湖南巡撫]],用盡手法才讓左宗棠投效。駱重用左宗棠,對他百依百順。左宗棠因而在駱[[幕府]]中出了名,連咸豐帝都知曉,皇帝於是透過[[郭嵩焘]]聯繫左宗棠,要左氏出來任官,攻擊[[太平軍]]<ref>清史稿/卷412/列傳一百九十九: <small>咸豐初,廣西盜起,[[張亮基]]巡撫湖南,禮闢不就。[[胡林翼]]敦勸之,乃出。敘守長沙功,由知縣擢同知直隸州。[[張亮基]]移撫山東,左宗棠歸隱梓木洞。[[駱秉章]]至湖南,復以計劫之出佐軍幕,倚之如左右手。僚屬白事,輒問:“季高先生,云何?”由是忌者日眾,謗議四起,而名日聞。同里[[郭嵩燾]]官編修,一日,文宗召問:“若識舉人左宗棠乎?何久不出也?年幾何矣?過此精力已衰,汝可為書諭吾意,當及時出為吾辦賊。”[[胡林翼]]聞而喜曰:“夢卜夐求時至矣!”</small></ref>。

[[清文宗]][[咸丰 (年号)|咸豐]]六年(1856年),升任[[兵部]][[郎中 (官职)|郎中]]。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由[[曾国藩]]举荐由[[太常]]卿升任[[浙江巡抚]],並组成中[[法]]混合军和扩充中[[英]]混合军与[[太平军]]作战,克[[金华]]、[[绍兴]]等地,升任[[闽浙总督]]。

1864年,克[[杭州]],并受封一等恪靖伯。之后致力于剿灭东南太平军残部。

1866年,在[[福州]][[马尾]]办船厂,也就是后来的[[福建船政局]],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培养海军人才。同年,改任[[陕甘总督]],其间创办兰州制造局。后创办[[甘肃织呢总局]]。此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然而该厂从未盈利。

1867年2月,授[[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定“先捻后回”方略,次年参与平定[[捻军]]。

1873年12月14日,授[[协办大学士]],次年9月18日授[[东阁大学士]]。

[[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年)4月,奉命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破例免予考試,賜封[[進士]]﹐並命入[[翰林]],但因大軍在外,著原職行事。

1876年,定“缓进急战”方略,指挥[[刘锦棠]]、[[金顺]]诸军镇压[[阿古柏]]、[[白彥虎]],次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并为[[新疆]]建省开发等预作规划。

1878年3月由一等恪靖伯,晋二等恪靖侯。

1881年2月入[[北京]]任[[军机大臣]],10月改任[[两江总督]]。

1884年6月入京任[[军机大臣]],9月以[[钦差大臣]]督办闽海军务。次年9月病故于[[福州]],谥文襄。后归葬于[[长沙]]石门乡相竹村。有《左文襄公全集》行世。

== 重大事件 ==
===读书治学===
1812年(清朝嘉庆十七年),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r|zuojigao|page=41}}4岁时,左宗棠跟着祖父在自己家的梧塘书塾读书。{{r|zuojigao|page=41}}6岁时,左宗棠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9岁时,左宗棠开始学习写[[八股文]]。{{r|zuojigao|page=41}}

1826年(道光六年),左宗棠参加湖南湘阴县县试,得到第一名。{{r|zuojigao|page=41}}1827年(道光七年),左宗棠参加长沙府试,得到第二名。{{r|zuojigao|page=41}}

1829年(道光九年),18岁的左宗棠开始阅读[[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精研大清历史、地理(包括水利)、军事、经济,并且做了脚注和笔记,当时的八股文学子对他“莫不窃笑,以为无所用之”。{{r|zuojigao|page=41}}

1830年(道光十年),时任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因为丁忧而回到长沙府,他曾请[[魏源]]编辑了清朝开国到道光的社会现实和经世致用的论文书《[[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左宗棠前去贺长龄家请教,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家中藏书任其借阅,每次左宗棠去他家借书,贺长龄亲自登楼梯取书,并且不以为烦,每次左宗棠还书,贺长龄询问左宗棠心得体会“互相考订,孜孜龂龂,无稍厌倦”,贺长龄劝告左宗棠“幸勿苟且小就,自限其成”。{{r|zuojigao|page=41}}

1831年(道光十一年),左宗棠进入[[南宋]][[张浚]]、[[张拭]]开办的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教书的人是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贺熙龄教书讲究“透以义理、经世之学,不专重制艺、帖括”,左宗棠在这里认识了[[罗泽南]]等人,贺熙龄评价左宗棠说,“左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r|zuojigao|page=42}}

1837年(道光十七年),左宗棠应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到[[醴陵]][[渌江书院]]讲学,书院有学子60余人,收入微薄。不久,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途径醴陵,到安化省墓,醴陵县官吏请左宗棠写对联迎接,左宗棠写下“春……公归”,陶澍看到对联极为高兴,于是邀请左宗棠相见,“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次日,陶澍带着左宗棠周游醴陵,成为忘年之交,后来成为儿女亲家。{{r|zuojigao|page=42-43}}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左宗棠离开[[安化]],来长沙府开馆授学,女婿[[陶桄]]跟其学习,黄冕的3个儿子、周振的儿子周开锡也跟着左宗棠学习。这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因病回[[福建]]养病,林则徐的船从[[洞庭湖]]到[[湘江]],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到长沙,林则徐派人去湘阴柳庄邀请左宗棠前来,[[胡林翼]]担任贵州安顺知府时,胡林翼给林则徐推荐左宗棠,“湘阴左君有异才,品学为湘中士类第一”,当时林则徐听说后写信请左宗棠担任云贵总督幕府,但是由于左宗棠长兄的遗子办婚事,同时还要给陶家孩子上课,因为没有前行,“西望滇池,孤怀怅结”。{{r|zuojigao|page=45}}左宗棠接到林则徐手下的邀请后写了“湖南举人左宗棠”大红拜帖,匆匆赶到林则徐在湘江的船上,在过板时,一脚踩空,落入湘江,换完衣服,两人乘船在[[岳麓山]]下一个僻静的停泊处喝酒畅谈天下大事,一直到第二天清晨。{{r|zuojigao|page=45}}左宗棠后来说,“伉谈今昔,江风吹浪,柁楼竟夕有声,与船窗人语互相应答,曙鼓欲严,始各别去”。{{r|zuojigao|page=45}}这次会见中,林则徐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全部给了左宗棠,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r|zuojigao|page=45}}临别时,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左宗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r|zuojigao|page=45}}

===平定陕甘回乱===
{{Main|同治陕甘回变}}
同治陕甘回变是於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场大规模戰亂和民族仇杀。<ref>[http://www.shijiemil.com/html/201211/2/wabc02.html 同治回乱的前前后后]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109125701/http://www.shijiemil.com/html/201211/2/wabc02.html |date=2014-11-09 }}</ref>这次战争的起因主要是回汉矛盾,战争主要表现为失去理智的民族仇杀。同治回乱自1862年起直至1873年结束,持续10余年后才被清廷完全镇压。

叛乱在1862年开始,左宗棠在1867年接任陕甘总督前清军处于劣势。左宗棠首先派[[劉松山]]進攻陝北,1868年十二月,劉松山軍擊敗以陝北為根據地的漢人武裝[[董福祥]]軍,董福祥遂率領部眾逾十萬人归降,劉松山擇其精銳編成清軍三營加強兵力。然後左軍進攻陝西回軍[[馬正和]]、[[白彥虎]]等部,至1869年五月肅清陝西境內的回軍。陝西回軍向甘肅北路回軍[[马化龙]]部的根據地[[金积堡]]撤退。左軍[[刘松山]]部等部隊繼續向金積堡進軍,表面上歸順清廷的馬化龍代陝回求和不成,又重新反叛。糧盡援絕的馬化龍最終於1870年十一月向左宗棠投降,於1871年正月被處死。<ref name="sinica1124">李恩涵。[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124.pdf 同治年間陝甘回民事變中的主要戰役],《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ref>

1871年左宗棠进驻甘肃。1872年四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州]]回军头目[[马占鳌]]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ref name="sinica1124"/>{{rp|117-118}}1872年十月,清軍收復西寧城。<ref name="sinica1124"/>{{rp|119-120}}白彦虎與陝回殘軍逃到新疆投靠[[阿古柏]],后来又逃至[[沙俄]]并最后死于俄国。1873年九月,甘肅西北部[[肅州]]回軍首領[[馬文祿]]在堅守肅州城兩年後也接近糧盡,向左宗棠投降。左宗棠在同月處死馬文祿,清軍並杀死投降的回軍一千多人及城內除老弱婦女外的殘餘回民數千人,<ref name="sinica1124"/>{{rp|123-124}}同治陕甘回变就此告终。

=== 收复新疆始末 ===
[[File:清军收复新疆之战.png|right|400px|thumb|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示意图]]
{{main|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同治陕甘回变]]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

[[喀什噶尔]]由[[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马木提艾来木]]占据称王。不久,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联络[[回族]]封建主[[金相印]],混乱中夺取了喀什噶尔,並称王,逐马木提艾来木。

马木提艾来木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欲借助外部势力驱逐司迪克。司迪克也派出金相印亲自到浩罕进行联系,想把流亡浩罕的黑山派[[和卓]]后裔请回喀什噶尔,对抗马木提艾来木。由此引来[[阿古柏]],其于1867年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清廷尚在争论讨伐阿古柏之事,左宗棠认为“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且索性干去而已”,率师进驻兰州,准备收复新疆。

左宗棠深思後,采用“缓进速决”的战略,要打算展開積極而迅速的戰鬥。

“缓进”,就是積極治軍。左宗棠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整顿军队,减少冗员,增强军队战斗力。即使是自己的主力湘军,也剔除空额,汰弱留强。他还规定,凡是不愿出关西征的,一律给资,遣送回籍,不加勉强。

“速决”,就是考虑国库空虚,为了紧缩军费开支,大军一旦出发,必须速战速决,力争在一年半左右获取全胜尽早收兵。因此,在申报军费预算时,左宗棠亲自做了调查和精微的计算,他从一个军人,一匹军马,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入手,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然后,再以一百斤粮运输一百里为—甲—位,估算出全程的运费和消耗。甚至连用毛驴,骆驼驮运,还是用车辆运输,哪种办法节省开支也做了比较。经过周密计划,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为防止意外開支,留有余地,宗棠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

当时主管财政的大臣[[沈葆祯]],一见西征军费的预算报告,金額甚鉅,欲摊派给各省,从地方财政收入里抽调,可是这样一来則不易一时凑齐,有贻误战机之虞。[[军机大臣]][[文祥]]过问,宗棠亲自去找皇帝和摄政的[[西太后]]陈述利害关系。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

左宗棠同时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为西征军修造枪炮。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並由[[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

新疆收复后,[[上海]]“泰来洋行”的德国技师福克曾在哈密与左宗棠会面,观看了部队的演练,见湘军纪律严明,操练得法,军火枪炮也不落后,于是说:“清军若与俄国交战于[[伊犁]],必获全胜。”当然了这种奉承话只可一听,甲午战争前大部分西方观察者都认为中国将获胜。<ref>http://www.personal.psu.edu/faculty/g/j/gjs4/textbooks/175/ch10_main.htm </ref>
左宗棠同时又建“[[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上争议出兵收复新疆,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為主要假想敵,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則是塞防派,並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

李鸿章等认为:自从[[乾隆]]年间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来,每年都要花费数百万两饷银,这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现在又要竭尽天下的财力去赡养大军西征,还不如依从[[英国]]人提出的条件,允许[[阿古柏]]政权独立,只要他答应称臣入贡就是了。

左宗棠力驳[[李鸿章]],他认为:如果丢失新疆,则这块土地不是被西方的英国势力,就是被北方的[[沙俄]]鲸吞,中国随即失去西北边防的关卡要塞和重镇,使西北边防无以屏障,到时中国边防的兵力不但不能削减,反而会大大增加。从全局来看,不战而丢新疆的后果,对内必将严重有损国威,丧失民心;对外也必将助长列强的侵略气焰,不利于海防。以李鸿章的主张乃是误国,绝不可行。

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為左宗棠所说服,全力支持之:“老臣以为宗棠之言深谋远虑,上承先皇高宗之遗志,下惠子孙万代,请陛下决策。”于是[[慈禧太后]]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以将军金顺为副帅,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是先安定[[新疆]][[回部]],“欲收[[伊犁]],必先克[[迪化]]”。如果迪化城克服,“我威维扬”,再大兴屯田以保证长期后勤供应,安抚新疆各部族耕牧如常。如此,“即不遽索伊犁,而已稳然不可犯矣。乌城形势既固,然后明示以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

在战术上,左宗棠分析:“[[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至此劳师袭远之寇乎?”因此,“不在先索伊犁,而在急取迪化。”左宗棠事先命西征军前锋部队统帅张曜,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1876年一年就收获粮食五千一百六十余石,基本上可以解决该部半年军粮所需。

为运输军粮,左宗棠又建立了三条路线:一是从[[甘肃]][[河西]]采购军粮,出[[嘉峪关]],过玉门,运至新疆的[[哈密]],二是由[[包头]]、[[归化]]经[[蒙古草原]]运至新疆巴里坤或古城([[今奇台]]),三是从宁夏经蒙古草原运至巴里坤。

到1876年4月出兵时,左宗棠指挥的西征军有刘锦棠所部湘军25个营,张曜所部14个营和徐占彪所部蜀军5个营,包括原在新疆各个据点的清军,共有马、步、炮军一百五十余营,兵力总数近八万人。但真正开往前线作战的只有五十余营,二万多人。

因行军其间要经过著名的[[莫贺延碛]]大沙漠,流沙数百里。粮草可以马驮车载,长途运输,“惟水泉缺乏,虽多方疏浚,不能供千人百骑一日之需,非分期续进不可”。大部队行军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畜饮水难以解决,所以只有分批分期地行进。左宗棠坐镇[[肃州]],命刘锦棠、金顺分兵两路,先后率师出关。他把大军分作千人一队,隔日进发一队,刘锦棠走北路,金顺走南路,到哈密会齐。 刘锦棠率领西征军主力自肃州入新,至哈密行程约1700里,很顺利地进入哈密。部队各营到达哈密后,把从肃州等地陆续运往哈密的军粮再辗转搬运,翻过东天山九曲险道,分运至巴里坤和古城(今奇台)。很快,[[刘锦棠]]的前锋部队,已占据了距离迪化只有不足三百里的济木萨(今[[吉木萨尔]]县)。

5月,两路会合。9月,首先攻下迪化。[[阿古柏]]部隊二号首领[[白彦虎]]逃到[[托克逊]]。又攻克[[玛纳斯县|玛纳斯城]],从而北路荡平。接着集结兵力转攻南路。第二年3月,又先后收复达板城和托克逊城。阿古柏逃往[[焉耆]],留下他的小儿子驻守库尔勒为其垫后。不久,左宗棠军又收复[[吐鲁番]],阿古柏一看通往南路的门户打开,自知大势已去,乃服毒自杀(一说被毒杀)。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为争权夺位杀死其弟,率领残部逃往喀什。白彦虎率领余众逃窜到开都河一带。

这时,[[李鸿章]]等海防派,又運作朝廷,发出[[敕令]]:“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左宗棠看罢大不以为然,于是又上疏抗旨,据理力争。[[慈禧太后]]看罢他的奏章,被说服,于是才继续新疆收复战。

此时,[[沙俄]]又和[[土耳其]]发生[[俄土战争 (1877年-1878年)|战争]],金顺建议乘虚袭取被沙俄霸占的[[伊犁]]。左宗棠认为师出无名,反遭其谤,留下不打。同年八月,大军从正道向西挺进,先收复南疆东四城: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接着收复西四城:喀什、[[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阿古柏的长子胡里与白彦虎逃往俄国。至此,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之乱乃告平息。见此情景,住在山中的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十四个部落,也争相内附。

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指挥西征军,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事毕,左宗棠上表申奏朝廷,光绪帝和摄政的西太后嘉其功,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 新疆正式建省 ===
左宗棠于光绪四年(1880年)正月上书朝廷,力陈在新疆设省的主张。并建议朝廷派员与俄国会谈归还伊犁,引渡胡里、白彦虎等事宜。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遣[[崇厚]]为全权大臣出使俄国进行谈判。

1871年,[[俄國]]乘[[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派兵侵占了[[伊犁]],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但沙俄当时比较虚弱,已在争夺[[克里米亚]]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土战争]]中大败,其驻华公使不得不在照会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说些外交辞令,称占领伊犁是为了“安定边疆秩序”,“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迪化]]、[[玛纳斯县|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但不料清军果真收复了迪化、玛纳斯等城,被落了口实。左宗棠利用这个口实,强调俄方有归还许诺在先,所以要先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伊犁问题。

沙俄表示,在获得中国在通商、割地、赔款和再次调整[[天山]]以北边界等方面做出让步后,才能交还伊犁。[[沙俄]]一边谈判,一边白彦虎和伯克胡里不断武装侵扰中国边境。沙俄称,如不满足要求,“就宣布条约被撕毁,不交还伊犁”。而後,崇厚在沙俄提出的“通商、划界、赔款”三项要求的条约上签字。

左宗棠向朝廷奏明:“此次与俄人谈判,沙皇包藏祸心,我今索还失地,方要我赔偿军费,趁我多事之秋,欺我少争战之志,多求合之意,妄图讹诈。伊犁乃我国之领土,俄军乘虚入侵,蹂躏我边民,掠取我财物。我今索还土地,俄方竟然要我赔偿军费,如此强盗行径,乃国际公理所不容也,此其一。俄方以划定两国边界为名,行掠夺土地之实,双方并未陈战,一弹未发,我朝公然割地与人,此乃外交所不许也,此其二。俄方之所谓通商,其商人志在谋利,其政府意在广设领事,深入我腹地,坐探虚实,此种通商,为我所不取也,此其三。臣以为如今之计,当先礼而后兵。我朝可更换使臣,与俄方重开谈判。如沙皇一意孤行,应诉诸于武力。臣虽不才,愿当此任。” 摄政的西太后被说服,于是治崇厚罪,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议条约。

左宗棠称:“壮士长歌,不复以出塞为苦也,老怀益壮。”自愿请行率军屯哈密,为曾纪泽做后盾。然后,兵分三路向伊犁方向挺进。命金顺部出精河为西路;命张曜部驻特克斯河畔为中路:命刘锦棠部出布鲁特游牧地为西路;左宗棠坐镇哈密亲领后路声援,号称王师四万,对中俄谈判的中方代表是一个巨大的支持力量。同时,左宗棠将其棺材从肃州运到哈密,借以表示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决心。

这一举动,令[[沙俄]]闻讯火速增兵坚守伊犁,并派出舰队游弋在海上,中国沿海省市[[天津]]、奉天(今[[辽宁]])、[[山东]]先后警报,都处于戒备状态。左宗棠在哈密生活了四个月,为了减轻從内地长途调运军粮的困难,改善天山运道,修筑盘曲山路;筹集粮秣,发动军民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增粮积谷。并在哈密大本营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

当时沙俄刚刚结束[[俄土戰爭 (1877年-1878年)|俄土战争]],大伤元气,而且沙俄还认为战争纵获胜将得不偿失<ref> 若米尼认为“占领伊犁与乌苏里这样一些破烂地方,补偿不了我们的军费”《俄国在东方》P144 </ref>
以及担心打败清国将导致清政府垮台而引发不可预料的反应,<ref>若米尼说“如果(英国人哥登)的意见正确的话,我认为这是我们不能冒险引起中华帝国崩溃的又一理由,因为那样将使我们面临一个可怕的不可知的未来”《俄国在东方》P148</ref>在谈判桌上终于让步。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方代表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沙俄归还伊犁,但仍割去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之领土,中国赔偿俄国兵费九百万卢布(折合白银五百余万两);俄商在中国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对于伊犁居民,规定“愿仍居原处为中国民,或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所便”。

虽然这一条约被中国认为是不平等条约,但[[曾纪泽]]确实也尽了最大的努力,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带地方。左宗棠对这一条约表示满意,说“中俄和议,伊犁全还,界务无损。领事只设嘉峪关、吐鲁番两处,此外均作罢论,则商务亦尚相安。吉林俄船撤还,松花江不许俄船来往”,而对曾纪泽也赞扬道:“劼刚此行,于时局大有裨益,中外倾心,差强人意也”。

1882年,左宗棠再次向清朝政府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地建省设县。这样顺应民心,有利于百废待举,恢复元气,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左宗棠恳切陈词说服了清朝政府,同意着手在新疆建省。时任新疆巡抚的刘锦棠,制订了建省的具体方案。省会设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下设[[镇迪道]]、[[伊塔道]]、[[阿克苏道]]、[[喀什噶爾道]]及以下设府、厅、州、县。[[伊犁]]仍设将军府,但不再统帅全疆的军政事务,政治中心移至迪化。1884年11月16日,户部奏请添设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人,除刘锦棠任巡抚外,又调[[甘肃]]布政使任新疆布政使。从此,新疆省正式建立。

=== 中法战争 ===
{{main|中法战争}}
左宗棠因[[湘軍|湘]]、[[淮軍|淮]]派系之爭,以及對陸防海防政策之歧見,與長久相識的[[李鴻章]]素來不睦,甚至勢同水火。在是否收復[[新疆]]的問題上,两人意见就完全相反。

1884年6月,左宗棠入[[北京]]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戰爭]],法军[[孤拔]]于8月在[[马尾海战]]全歼驻扎[[福建]][[马尾]]的[[南洋水师]],战局对中国不利。9月,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並以新疆的前車之鑑,力諫台灣建省。

1885年正月,[[黑旗军]]{{noteTag|1= 当时的[[广西巡抚]][[劉長佑]]是黑旗军的主要官方支持。劉長佑是[[湖南]][[新寧縣]]人,和[[湘軍]]將領[[劉坤一]]、[[江忠源]]、[[劉光才]]是同乡,均为湘軍系统重要将领。}}和恪靖定边军先在镇南关得胜,然后以一千多人死亡的代价击退法军,夺取了谅山。此事导致法国[[茹費里]]内阁垮台。法国引为奇耻大辱向越南法军拨款五千万法郎<ref>《中法战争》七 P401 </ref>表明丝毫也没有就此屈服的打算。中国方面精疲力尽,刘永福部“所存不过五百人,多方募集不过千人,攻守两难,进退失据”<ref>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 P13 </ref>同时在赫德的周旋下中法一直在进行密谈,而朝鲜的[[甲申政变]]使得中国更欲快速从越南抽身。于是[[中法新約]]签订。中法新約的主要内容就是确认了1884年时的李福暂定条约,其中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改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

左宗棠對[[李鴻章]]签订条约完全不能理解,对當時主和的李鴻章作出以下批評:“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李的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noteTag|1=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法军炮击[[镇南关]],提督[[冯子材]]在[[镇南关]]筑长墙三里多,筑垒扼守。二月八日,冯子材亲自督战,与法军大战,[[王德榜]]率部于[[甫谷]]布下伏兵,以高昂的代价战胜法军。但按《[[清史稿]]》不久即“移疾去”,实际上被除官。光绪十六年(1890年),王德榜才补受[[贵州]][[布政使]],实际上是[[流放]]边疆地区。光绪十九年春,王德榜卒于任内,年57岁。}}、並誣告[[台湾道]][[道員]][[刘璈]],彈劾誣告劉璈十八款,使他们失去兵权並喪命<ref>[http://memory.ncl.edu.tw/tm_2007/hypage.cgi?HYPAGE=all_detail.htm&subject_type=tools&did_id=15&project_id=twpeop&xml_id=0000009337&target_cnt=15&who=%E5%8A%89%E7%92%88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劉璈] {{web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1228152303/http://memory.ncl.edu.tw/tm_2007/hypage.cgi?HYPAGE=all_detail.htm&subject_type=tools&did_id=15&project_id=twpeop&xml_id=0000009337&target_cnt=15&who=%E5%8A%89%E7%92%88 |date=2012-12-28 }}</ref>。

左宗棠上书朝廷为属下鸣冤叫屈,但因为一个月后就于7月27日(阳历9月5日)在[[福州]]病故。從此,左宗棠系的[[湘军]]人馬不振,以至于李鸿章的[[淮军]]自此在清廷的派系斗争中压倒湘军,控制了军事大权,一直到[[北洋军]],都是清廷的主要军事力量。

==历史評價==
=== 正面评价 ===
近期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左宗棠是晚清的伟大人物,为民族存亡和中国的近代化作出巨大贡献,是一个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伟大人物。<ref>{{cite web |url=http://news.hexun.com/2013-11-27/160057421.html |title=
左宗棠:每天进步多一点 命运爱你多一点 |accessdate=2013 |publisher=和讯网 |work= |language=zh-hans}}</ref><ref>{{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3/c_125797840.htm |title=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 |accessdate=2013 |publisher=新华网 |work= |language=zh-hans}}</ref>

[[胡林翼]]曾极力称赞说左氏“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才智超群,必成大器。在1870年代、1880年代力排[[李鸿章]]等海防派重臣之议,抬棺西行,收复[[新疆]]。史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

[[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帝]]的一道奏疏中评价左宗棠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ref name="左宗棠:唐太宗以来维护领土功劳最大者 ">{{cite web |url=http://news.qq.com/a/20101221/001088_1.htm|title=《左宗棠:唐太宗以来维护领土功劳最大者》|accessdate=2010年12月21日|work=|publisher=腾讯网|language=zh-hans}}</ref>

梁启超评论左宗棠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清朝人在著作中评价左宗棠说:“左文襄佐[[骆文忠]],仅一幕职而得行其志,似愈于[[曾文正]]之为相;奉命出征,发谋出虑,朝廷亦从不牵制,此老一生际遇,文正不如也。”
<ref>{{cite book |language =zh-hans|author=|title=《河海昆仑录》|year=2002|publisher=甘肃人民出版社|location=9787226023594|pages=第276页|isbn= }}</ref>

1983年8月,[[王震]]曾对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说:“史学界最近作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对左宗棠做出了正确,客观的评价。这对海内外影响都很大。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阿古柏]]是从新疆外部打进来的,其实他是[[沙俄]]、[[英帝]]的走狗,左公带兵出关,消灭阿古柏、[[白彦虎]],收复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这是抗御外侮,是值得赞扬的。”“办[[洋务]]的人也有所不同,有些是爱国的,有些是卖国的。像[[曾国藩]]、[[李鸿章]],就不能和左宗棠相提并论。曾国藩、李鸿章是丧权辱国的,左公在[[福建]]办[[船政局]],在[[甘肃]]办[[织呢]]厂,在新疆的屯田,客观上还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左宗棠一生有功有过,收复新疆的功劳不可泯灭。”<ref name="王震将军评左宗棠:屠夫还是功臣? ">{{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history/1/renwu/200809/0908_2665_770257_8.shtml|title=《王震将军评左宗棠:屠夫还是功臣?》|accessdate=2008年9月8日|work=|publisher=凤凰网|language=zh-hans}}</ref>

=== 负面评价 ===
{{Unreferenced section|time=2013-07-04T14:57:35+00:00}}

结束西捻之役,重返陕西途中,左宗棠向河南巡抚“引进”了一个名叫穆正春的总兵以帮助他进行和回民之间的沟通,因为这个总兵是穆斯林,由他和回民军进行沟通要容易得多。应该说这是一个煞费苦心的措施,然而,这个措施实施起来也有许多难处,左宗棠竟然在给河南巡抚的信中特别强调不能跟此人同行,要求他在自己到达陕西之后再单独前往,以避免引起舆论上的麻烦:

“穆镇请饬其俟弟入关后再来何如?鄙意不欲携之同行者,盖虑秦人误疑弟一意主抚,故带讲款之人回秦也。秦中士大夫恨回至深,每言及回事,必云尽杀乃止;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诚不知其何谓?近时西关外民团竟有纠众杀死回人一家八口之案,并不报官。中丞(署陕西巡抚刘典——引者注)取首从五人尸诸市,而论者谓其袒回,亦可怪耳。”

==相关趣闻==
===自鸣得意===
左宗棠年轻时自诩为[[诸葛亮]],常以“今亮”、“小亮”等自称,后听闻[[林寿图]]以[[诸葛亮]]之“諸”([[諧音]][[豬]])来讽刺他,之后便不再以孔明自喻了。<ref>《清稗类钞·讥讽类》</ref>左宗棠自知有“气质粗驳”的缺点,便以“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

===敬老===
左宗棠與一位高官聊天,正提到一樁涉及一名68歲的老人的刑部官司,左宗棠說:“此人年歲無多,犯不著再糾結官司了罷。”希望能夠對老人網開一面,這位高官卻開起玩笑來:“您遠征天下,殺人如麻,或許也殺過這麼老的人啊!”左宗棠拍桌大罵:“你把我當成甚麼人?戰場上我殺人無數,可從來不殺傷兵、老人,就算是老人犯死罪的,我都還放過他。”說完,拂袖而去。

===王八蛋滾出去===
左宗棠僅有[[舉人]]功名(後破格御賜「[[進士]]」),在駱秉章處為[[幕友]]時,[[總兵]][[樊燮]]來訪,樊認為左宗棠只是幕友,故拒絕行禮:「吾二品總兵,與汝四品幕僚請安?豈有此理?」左自認為駱秉章的代表人,相當有氣焰,對輕慢於他的樊燮非常不悅,大罵「王八蛋,滾出去!」,樊燮氣極而向[[咸豐帝]]彈劾,卻因[[潘祖蔭]]等人支持左宗棠,樊燮反而被朝廷[[罷黜]]。

樊燮大怒:「伊區區[[孝廉]]爾,可氣燄如此!」返鄉後,在先人[[牌位]]旁邊,寫下「王八蛋滾出去」六個字之木牌,名為「洗辱牌」。並聘請名師教導其兩子,要求兩子在超越只有舉人功名的左宗棠,為父報復。且命令兩子有所成就前須身穿女裝,以作激勵:「考[[秀才]]进学,脱外女服;中举人,脱内女服;中[[進士]],焚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後樊次子[[樊增祥]]高中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進士,焚燒洗辱牌以告慰當時已作古的樊燮,已有後人在功名上壓倒左宗棠。

===罵曾國藩===
左宗棠在平定[[太平軍]]之戰時,與[[曾國藩]]時常意見相左,兩人多所摩擦,所以時常批評曾國藩(曾文正),後來更是進階到逢人就罵一下曾國藩,以作為抒發,甚至遇到曾國藩的老部下,一樣罵曾國藩。[[薛福成]]說:「文襄每接見部下諸將,必罵文正。然諸將多舊隸文正者,退而慍曰:『大帥自不快於曾公,斯已矣,何必對我輩煩聒?且其理不直,其說不圓,聆其前後所述,不過如是。吾耳中已生繭矣。』曾國藩知道時常被左罵,卻改編[[佛教]]《[[心經]]》「不詬不詈,不見不聞,不生不滅之法」,不放在心上。

===破格進士===
依照慣例,未進入[[翰林院]]或[[內閣]]者,歿後不得[[諡號]]有“文”一字,一般[[漢人]]都要考中[[進士]],方有機會入翰林或內閣,就算是翰林或內閣成員,死後也不一定能得到“文”字諡號,所以“文”字為[[士大夫]]必爭的諡號。各種“文”字諡號之中,以「文正」為最高。

1872年[[曾國藩]]卒,[[朝廷]]諡為「文正」,僅有[[舉人]]功名的左宗棠以[[湖南話]]對同鄉說:「曾公諡為『文正』。我將來豈不是要被諡『武邪』麼?」不但表現其不滿,也對自己無法得到“文”字諡號而自嘲。[[李鴻章]]聽到此語,曾譏諷道:「[[劉仲璟]]說[[明成祖|燕王]]百年後,逃不過一個『篡』字。我說左公百年後,逃過了一個『文』字。」

左宗棠聽聞風聲,卻又無可奈何,竟然在1875年西征時,上表朝廷,表明自己欲回[[京師]]參加[[會試]]。當時[[攝政]]的[[兩宮太后]]知道左宗棠的真正想法,於是[[光緒帝]]敕命:「左宗棠破格不須考試,直接賜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暫督軍務,免回燕京。」所以左宗棠歿後谥為“文襄”。

左宗棠當上軍機大臣後,李鴻章私下都稱他是「破天荒相公」,此「[[相公]]」意為「[[軍機大臣]]」,在消遣左宗棠只考取個[[举人]],居然做了军机大臣,实在「破天荒」。左宗棠逝世時,李鸿章送來[[輓聯]]:「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頗有相惜之意。

===左公柳===
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清代诗人[[蕭雄]]有一首名诗,专为咏颂“左公柳”而作:
<poem>
十尺齐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
应同笛里迎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poem>
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楊昌濬]],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
<poem>
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poem>

=== 左宗棠弈棋 ===
民間相傳左宗棠下圍棋的趣事。

左宗棠[[圍棋]]棋藝高超,少有敵手,有次他在官邸附近,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個老人擺棋陣,並且在招牌上寫著:「天下國手」。左宗棠覺得老人太過狂妄,立刻前去挑戰,沒想到老人不堪一擊,連連敗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家丁將那塊招牌拆掉,但並未跟老人吐露身分。當左宗棠從新疆平亂回來,見老人居然還又懸掛起了那牌子,於是生氣,要拆那牌子。老人說:「先試試君藝何如?」左只好跟老人下棋,但是這次竟然三戰三敗,被打得落花流水。左回家睡了一夜,第二天再去,仍然敗北,他很驚訝老人為什麼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棋藝進步如此快速?

老人笑著回答:「你雖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將出征,所以讓你贏,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已凱旋,我就不必客氣了。」左不相信,又逼迫老人對奕了好幾盤,都輸了。左說:「我下棋的功夫真的不如他,只是嘴巴自以為厲害而已」,心服口服,賞賜給老人許多[[銀兩]]。

===孝廉最好===
相傳左宗棠為[[總督]]時,曾召集官吏飲宴,只有一個李姓[[同知]]是[[孝廉]]([[舉人]]),其他人都是[[進士]]。左宗棠自己也只有舉人功名,於是打算自嘲嘲人:「李司馬,孝廉功名足乎,何不取進士?」李姓同知回答:「孝廉最好。」左笑說:「諂也。余亦孝廉。」李曰:「非也。如中進士,高者為[[翰林]],日日[[小楷]]如蠅。低者作[[縣令]],夜夜記帳秤銀。作舉人,每三年到[[燕京]]遊賞一番,如[[蘇轍|蘇文定公]]恢弘其志氣,再不濟,[[燕都]]多[[嫖妓|平康之遊]],如[[蘇三]]之佳偶矣,取蘇三猶勝取進士。」左宗棠大笑:「若此,君何必為同知?無須寫字秤銀乎?」,李同知回答:「不為同知,豈能在公之座上乎?」左宗棠又大笑,而後推舉李同知,升為[[知府]]。

=== 左宗棠雞 ===
{{main|左宗棠雞}}
著名菜式[[左宗棠雞]]由在[[臺灣]]開餐廳的[[彭長貴]]於1952年發明,菜名只是假託於左宗棠。

==家族==
{{Ahnentafel top}}<center>
{{ahnentafel-compact5
|boxstyle_1=background-color: #faa;
|boxstyle_2=background-color: #fbb;
|boxstyle_3=background-color: #fcc;
|boxstyle_4=background-color: #fdd;
|boxstyle_5=background-color: #fee;
|1='''左宗棠'''(1812-1885)
|2='''父:'''[[左观澜]](1778-1830)
|3='''母:'''余氏(1775-1827)
|4='''祖父:'''左人锦
|5='''祖母:'''杨氏
|6=
|7=
|8='''曾祖父:'''[[左逢圣]]
|9='''曾祖母:'''蒋氏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center>
{{ahnentafel bottom}}
* 曾祖父:[[左逢圣]]
* 曾祖母:蒋氏
* 祖父:左人锦
* 祖母:杨氏
* 父:[[左观澜]](1778-1830)
* 母:余氏(1775-1827)
* 妻:[[周诒端]],字筠心(1812-1870),湘潭黄荆坪辰山人
* 长兄:[[左宗棫]](1799-1823)
* 二哥:[[左宗植]](1804-1872)
* 長女:[[左孝瑜]](1833生),字慎娟,適[[陶澍]]之子陶桄,著有《小石屋詩草》。<ref>[http://txhn.net/hnzt/hnldnxzj/201004/t20100415_4793.htm 湖南古代女性作家摭略]</ref>
* 次女:[[左孝琪]](1834-1873),字靜齋,著有《猗蘭室詩草》。
* 三女:[[左孝琳]](1837生),字湘娵,適[[湘潭]]黎福昌,著有《瓊華閣詩草》。
* 四女:[[左孝璸]](1837生),字少華,適[[湘潭]]周翼標,著有《淡如齋遺詩》。
* 長子:[[左孝威]](1846-1873),字子重。
* 次子:[[左孝寬]](1847生)
* 三子:[[左孝勳]](1853生)
* 四子:[[左孝同]](1857-1924),字子異。

==脚注==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NoteFoot}}
</div>

==参考资料==
{{reflist|refs=
<ref name="zuojigao" >{{cite book |author=马道宗 |title=《冰鉴》图文版|year=2002年 |publisher=光明日报出版社 |location=北京市 |pages= |isbn=7-80145-585-1 |language=zh-hans}}</ref>
}}

== 相關條目 ==
* [[新疆]]
* [[浩罕汗国]]
* [[阿古柏]]
* [[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
*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
* [[左宗棠雞]]
{{wikisource-author}}
{{Wikiquote}}

== 外部链接 ==
*李國祁:〈[http://www.his.ntnu.edu.tw/en/files/publish/237_718dd4b7.pdf 自強運動時期人物比較析論——曾國藩與左宗棠]〉。
*李國祁:〈[http://www.his.ntnu.edu.tw/publish/publish_pub.php?Pub_Sn=26 左宗棠早期剿攻太平軍的戰績]〉。
*李國祁:〈[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796.pdf 左宗棠與清季政局]〉。
*李恩涵:〈[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011.pdf 左宗棠的經世思想]〉。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10204423/http://www.hn.xinhuanet.com/2005-08/24/content_4968164.htm 左宗棠之死:大清朝最后一棵顶梁柱]

{{start box}}
{{s-off}}
{{succession box|[[王有齡]]|[[曾国荃]](未到任)|[[浙江巡撫]]|1861 - 1864}}
{{succession box|[[耆龄]]|[[英桂]](署理)|[[閩浙總督]]|1863 - 1866}}
{{succession box|[[杨岳斌]]|[[杨昌浚]](护理)|[[陝甘總督]]|1866 - 1880}}
{{succession box |[[彭玉麟]](未到任)|[[裕祿]](署理、未到任)|[[兩江總督]]|1881 - 1884}}
{{end box}}
{{左宗棠家系}}
{{清朝入祀賢良祠}}
{{同治陕甘回变}}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Zuo左}}
[[Category:道光十二年壬辰科舉人]]
[[Category:軍機大臣]]
[[Category: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
[[Category:清朝浙江巡抚]]
[[Category:清朝闽浙總督]]
[[Category:清朝陕甘总督]]
[[Category:清朝两江总督]]
[[Category:清朝軍事人物]]
[[Category:洋務運動領袖]]
[[Category:清朝二等侯]]
[[Category:湘軍人物]]
[[Category:湘阴人]]
[[Category:左姓|Z宗]]
[[Category:左宗棠家族| ]]
[[Category:諡文襄]]
[[Category:葬于长沙]]
8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