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0
次編輯
變更
上里古镇
,無編輯摘要
==古镇简介==
上里古镇位于 [[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 ]] ,距市区27公里。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被列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 [[ 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6月5日挂牌国 家AAAA 家[[AAAA 级旅游景区 ]] 。上里古镇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 [[ 驿站 ]] 。
==建制沿革==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划为上里。古镇人口探源,据史书记载,这里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隶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如秦灭赵国后,徒赵国臣来巴蜀,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让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 [[ 罗绳 ]] ”兴衰的故事……
[[File:上里古镇02.jpg|250px|缩略图|右|上里古镇02
==地理环境==
上里东接名山、邛崃,西接芦山、雅安,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出现。它以四川为起点,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也称“ [[ 蜀身毒道 ]] ”,总长200公里,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 [[ 南方丝路 ]] ”对世界文明也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 [[ 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人文历史==
==自然环境==
上里镇东、北、西三面为丘陵山地,中南部为山丘围合的平坝。城镇边缘东、南、西三面分别由河流小溪围绕,白马泉则处在镇东北的一条沟谷之中。本区最高峰黑岩坪海拔1725米,与天台山相连,河谷平坝为农田,最低处海拔905米,山丘岭上林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质量较佳,无污染。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 [[ 山羊、野兔、野猪、麂子、杜鹃、画眉、老熊、锦鸡 ]] 等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及大量森林昆虫。森林覆盖率近80%。
==主要景点==
'''舍利塔'''
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 [[ 尼姑智仙 ]] 对自己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
'''清代立交桥'''
高桥建于清乾十四年。为三卷供桥, 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 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
'''双节孝牌坊'''
位于古镇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调 [[ “圣旨” ]] 二字。
该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 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
'''九世同居石牌坊'''
九世同居石牌坊 建于清嘉庆六年,记载了陈氏家庭九代同居、人口逾千、共聚一堂的历史,被誉为是汉族第一大家庭,因两次受到朝廷嘉立家谱石坊。
位于古镇东陈家山犀牛望月处的 [[ “九世同居” ]] 和 [[ “陈氏节孝” ]] 石牌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九世同居石牌坊,系陈氏家族自五代迁居上里,一直延至第九代,一家人口逾千,共聚一堂,在当代被誉为是中国汉族最大一个家庭,曾两次受到朝廷嘉奖而立家谱石坊。另一座因陈氏家族中一妇女守节,奉旨而建贞节坊。两座牌坊呈一字型排列,坊前30米处立八轮双斗雕花石桅杆一 对。
'''红军石刻'''
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甲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上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七十余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场镇内,是雅安市境内尚存红军石刻标语最多的一个乡镇,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红军在上里境内驻扎期间,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成立名为 “认真、德诚、紫光、崇安”等四个代号的政治部,并刻下七十多幅标语,如: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共产党是穷人的政党、赤化全川、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红军是北上抗日的主力军等。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
站立于桥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 [[ 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
二仙桥始建于清乾年间,二仙桥得名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干 涉 ,二乞丐跃入水中, 及 即 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 [[ 二仙桥]]"。
'''白马泉'''
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 [[ 渊泽侯]]"。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而得名。
白马寺始建于唐代末年,位于龙头山麓的南丝绸古道旁,与天台山一脉相连。寺内现存的巨石石雕观音、唐代凿挖的古圣井尤为罕见,寺内还存有明代的钟亭、照壁、石雕兽、佛道两家的石刻香炉等。
喷珠泉终年不枯,泉池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鹄题写的" [[ 喷珠泉]]"碑。
==传说==
后经高人指点,得知是河内居住龙族肆意游走造成洪灾,冲毁桥梁。于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居民再次修建,并在桥身两侧分别刻龙头、龙尾,取"镇龙"之意,示将龙压在桥下,避免洪灾发生。说来神奇,第三次建成后历经一个半世纪,都未发生洪水毁桥的灾害。
至于"二仙桥"名的来历,民间相传当第三次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上拦住踩桥人……众人干涉,乞丐跃入水中, 及 即 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乃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
'''白马泉的传说'''
===野山药炖土鸡===
上里山区野山药资源丰富,当地百姓自古就有在山区挖山药食用的传统,其味微甜,粉,脆,粘液较多。野山药除营养丰富外,还具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滋补功效,我国的传统医书多有记载,如, [[ 《神农本草经》、《药性论》、《日华子本草》 ]] 等。
而土鸡历来被认为是最有营养的滋补品,我国传统中是产妇 [[ “月子” ]] 里主要的补品。
在上里古镇,只有“野”山药和“土”鸡的结合才能成就这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野山药优在口感细嫩略脆,化渣。土鸡肉香油亮。炖好后,汤色油黄,香飘宜人,闻则欲食,食则无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