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任应秋

增加 2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重视经典医著 精研基础理论===
[[File:Timg (6)zzzz.jpg|缩略图|400px|任应秋和他的同道在一起畅谈]]
任应秋一生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尤其重视对中医典籍著作的理论研究,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的发掘、整理、提高,并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发掘医学==
===精通经史===
有扎实的文史哲诸方面的基本功。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在同代人中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自述,其学习全靠14年治经学的文字功底,并列举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医家,无不精通经史而治医有成就。因此,他强调指出,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他说:“文以载道,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以治医,医以文传,中医就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早在1962年,任应秋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 秦伯未 ]] [[ 李重人 ]] [[ 于道济 ]] [[ 陈慎吾 ]] 共同上书卫生部,提出“对修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就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这一建议,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尔后,他亲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使北京中医学院的医古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推动全国中医院校医古文教学研究的开展,在其不断关怀和倡导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任应秋被推举为研究会会长,从而开创了医古文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继承发扬中医学===
[[File:Timg (6)zzzz.jpg|缩略图|400px|任应秋和他的同道在一起畅谈]]
是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亟待整理。任应秋以其远见卓识,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1975年5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医文献亟待整理》一文,指出中医药文献书籍超过万种,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无论从传统应用,还是从现代医学的科学发展来看,对这些文献资料都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具有整理古籍能力的老专家相继谢世,所剩无几,尤其是既具有中医知识又精通训诂学知识的专家目前殆成空白。“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10年以后要对中医工作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他还开诚布公地进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时间至可贵,一失不可再”。建议立即成立中医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筹建中医出版机构,制定明确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早在1964年,就从事中医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首先校勘了金元名医张元素《医学启源》,1979年又以元版本进行了补校,使这部长期以来鲜为人见的名著刊行于世。1982年主编了大型工具书《内经章句索引》,继而又主持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校刊,以及主编全国合作的《中医名著精华》, 大型类书《中医十大经典类编》等,有的因身体状况而未能完成。
==弘扬学术==
===深入研究仲景之学===
任应秋不独是研究《内经》的专家,而且对 [[ 张仲景 ]] 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极有研究。晚年更集一生研究之学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仲景之学,为弘扬仲景之学,促进中日学术交流作出贡献。1980年应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之邀东渡日本,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为题,进行学术交流。鉴于日本汉方医学界推崇张仲景《伤寒论》,并在仲景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独具特色,任应秋此次日本之行还促成了1981年北京第一届张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1982年,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又召开了张仲景学术研讨会。全国研究张仲景学说的专家有300余人云集南阳,日本的两个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大会,任应秋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这些活动促进了国内外对仲景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纪念张仲景===
有一所明代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1959年,曾进行修复,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坏。1976年以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修复此祠,任应秋对此举大力支持,多方呼吁,促成了1982年医圣祠第一期修复工程胜利竣工,使得首届仲景学说讨论会在医圣祠召开。1981年冬,为庆祝医圣祠重葺并张仲景研究会成立,任应秋以五言古诗纪念张仲景,表达了他对张仲景学术的重视与弘扬精神,诗云: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