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5
次編輯
變更
做十六歲
,建立內部連結
==由來==
做十六歲相傳始於 [[ 清朝 ]] 的臺南市西區「五條港」一帶,根據《南臺灣民俗》所記載:「『做十六歲』典禮,已有百年左右的歷史了,最初發源於本市西區一帶,現在已經普遍到全省。本來因為西區方面有五條小港,而居住各港的五大姓的勞動者,各佔一港,為沿港岸的各進出口行郊,以搬貨運為生活。......在勞動者的家庭,已跟了爸爸到埠頭當小苦力了,這已成了家庭經濟的幫手,多少賺些錢,減輕父親的負擔,所以他們認為16歲為成丁,於此日舉行隆重的典禮。」<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8 七娘媽生,做十六歲],台灣宗教文化資產。</ref>
成年禮中所祭祀的是民間信仰中的七娘媽,亦即 [[ 七星娘娘 ]] ,被認為是兒童的保護神,在兒童十六歲之前受其保護而能平安長大,因此家中若有孩子滿十六歲,便於農曆七月七日即七娘媽生日這一天於家中門口擺設粿品、胭脂水粉與七娘媽亭等祭品,舉辦酬謝祭拜儀式以示感激<ref name="新頭殼">[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9-08-07/282919 (影)「出鳥母宮」轉大人 府城做十六歲古禮重現傳統禮俗],新頭殼newtalk,2019.08.07。</ref>。
==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