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仙人掌

增加 94 位元組, 4 年前
调整编排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File:仙人掌.jpg|仙人掌|thumb|[https://www.huabaike.com/uploads/allimg/artimg/201904/20190429184734_88909.jpg原图链接][https://www.huabaike.com/yhjq/27149.html 原图地址]]]
'''仙人掌'''
''' 拼音 ''' :Xiān Rén Zhǎnɡ
'''仙人掌'''别名:
==功能主治==
*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镇咳。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痢疾,咳嗽。
''' 外用 ''' :治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
''' 用法用量 ''' :鲜品1~2两;外用鲜品适量,去刺捣烂敷患处。
* 《中药大辞典》: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治心胃气痛,痞块,痢疾,痔血,咳嗽,喉痛,肺痈,乳痈,疔疮,汤火伤,蛇伤。</br>
① 《本草求原》:“消诸痞初起,洗痔。”</br>
② 《分类草药性》:“专治气痛,消肿毒、恶疮。”</br>
⑨ 《广西中草药》:“止泻。治肠炎腹泻。” </br>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鲜者1~2两;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 《中华本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肺止咳。主胃痛;痞块;痢疾;喉痛;肺热咳嗽;肺痨咯血;吐血;痔血;疮疡疔疖;乳痈;痒腮;癣疾;蛇虫咬伤;烫伤;冻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30g或培干研末,3-6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ref>[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x/xianrenzhang.html#hi-1670 仙人掌(中医世家 中药材)]</ref>
===注意===
化学成分:茎、叶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灰分中含24%碳酸钾。
=== 复方 === * 《中药大辞典》:
①治久患胃痛:仙人掌根一至二两,配猪肚炖服。(《闽东本草》)</br>
②治胃痛:仙人掌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或用仙人掌一两,切细,和牛肉二两炒吃。(《贵州草药》)</br>
[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x/xianrenzhang.html#hi-1670 仙人掌(中医世家 中药材)]</ref>
=== 临床应用===
①治疗冻伤:取仙人掌去刺捣成糊状,敷于患处,纱布包扎,5天后去敷料。第一、二度冻伤一次可痊愈,三度冻伤(已溃烂者不适用)敷药3天后换药1次,1星期也可痊愈。</br>
①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实验证明,仙人掌有止血和保护创面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病出血者。
''' 用法 ''' :将鲜仙人掌去刺洗净,切片晒干研粉。每次1克,日服2次。对胃酸不高的患者,可于每斤仙人掌粉中加入鸡内金粉1~2两;胃酸偏高的再加入乌贼骨粉2~3两,混合。剂量服法同上,21天为一疗程。临床观察8例,服药后上腹疼痛、反酸、黑便等症状均消失或好转;7例钡餐复查,龛影、球部充盈不佳及变形等改变,亦大都消失。摘录《中药大辞典》
[[File:仙人掌3.jpg|仙人掌||thumb|
[https://www.huabaike.com/uploads/allimg/artimg/201904/20190429184727_54365.jpg原图链接]
[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x/xianrenzhang.html#hi-1670 仙人掌(中医世家 中药材)]</ref>
=== 原形态 ===
1.多年生肉质植物,常丛生,灌木状,高0.5-3m。茎下部稍木质,近圆柱形,上部有分枝,具节;茎节扁平,倒卵形至长圆形,长7-40cm,幼时鲜绿色,老时变蓝绿色,有时被白粉,其上散生小窠,每一窠上簇生数条针刺和多数倒生短刺毛;针刺黄色,杂以黄褐色斑纹。叶退化成钻状,早落。花单生或数朵聚生于茎节顶部边缘,鲜黄色,直径2-9cm ;花被片多数,外部的带绿色,向内渐变为花瓣状,广倒卵形;雄蕊多数,排成数轮,花丛浅黄色,花药2室;子房下位,1室,花柱粗壮,柱头6-8裂,白色。浆果多汁,倒卵形或梨形,紫红色,长5-7cm。种子多数。花期5-6月。
以上植物的花(神仙掌花)、果实(仙掌子),以及肉质茎的浆汁凝结物(玉芙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ref>[http://www.zysj.com.cn/zhongyaocai/yaocai_x/xianrenzhang.html#hi-1670 仙人掌(中医世家 中药材)]</ref>
'''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浙江、江西、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 生长环境 ''' :野生或栽培
1.生于沿海沙滩的空旷处,向阳干燥的山坡、石上、路旁或村庄。
2.生于河谷地区,常栽培于村庄、园边。
''' 栽培 ''' :生物学特性:宜温暖、向阳、干燥、避风处栽培。土壤以较高燥的夹沙土为好。
''' 栽培技术 ''' :用扦插繁殖。在春、夏雨季,把顶部扁化茎枝从节处割下,割下的茎枝,放通风处,经过2~3d,断面干燥后,再行扦插,在整好的地上或盆钵内,每隔60cm左右或每钵扦插1片,入土6~10cm,按紧,然后淋水1次,成活后,顶部发出新技时,可追施人畜粪水1次。露地栽培,每年要清除株旁杂草。盆栽的要插支柱捆好,并在霜降前搬入室内防冻,春季再搬到室外的向阳处,并追肥1次。
==各家论述==
3,8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