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黎巴嫩

移除 1,20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90年,各方签署[[塔伊夫协议]](Taif Agreement)结束内战,两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权力,但黎巴嫩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片废墟。
叙利亚自1976年10月起在黎巴嫩驻军,并扶植国内的 [[ 真主党游击队 ]] ;而以色列亦控制过南黎巴嫩一段时期作报复,开辟了[[安全区]],1985~2000年实行武装占领。
在内战期间, [[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 利用黎巴嫩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国防军分别于1978年和1982年两度入侵并占领黎巴嫩,第二次入侵时,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遭到驱逐。2000年之前以色列一直控制着黎巴嫩南部。由于[[真主党]]不断发动袭击,而且舆论认为如果以军撤出黎巴嫩,暴力事件将减少并消解,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巴拉克]](Ehud Barak)决定撤军。联合国认为以色列部队撤出蓝色分界线符合联合国安理会第425号决议,但边境地区舍[[巴农场]](Shebaa)的所属权仍有争议。真主党宣称它不会停止军事行动直到这一地区获得解放。
2005年4月26日,叙利亚遵照联合国决议,自黎巴嫩撤军,结束29年的直接干预。
雪松革命: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在[[贝鲁特圣乔治湾]]附近的一起汽车爆炸袭击中遇刺身亡
刺杀事件激起了一系列游行示威,2005年3月14日,多达100万人示威游行,要求结束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占领。媒体称之为[[雪松革命]],示威者要求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并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来调查刺杀事件。由于叙利亚在黎巴嫩开展广泛的军事和情报行动,而且哈里里与大马士革就叙利亚支持修订宪法以延长埃米尔·拉胡德总统的任期一事颇有嫌隙,亲西方的“[[3月14日联盟]]”领导人指控叙利亚是这起刺杀事件的主使。其他人(即亲阿拉伯的“[[3月8日联盟]]”、 [[ 真主党和叙利亚官员 ]] )则宣称这起刺杀事件可能是以色列的摩萨德(Mossad)所为,意在破坏黎巴嫩的稳定。
2006年7月12日,为了转移以军的注意力,真主党向以色列边境城镇发射了[[火箭弹]],然后对在以色列边境巡逻的两辆悍马装甲车发射了[[反坦克导弹]]。两辆悍马中共有7名[[以色列士兵]],2人受伤,3人死亡,另外2人被绑架到黎巴嫩。在以军以失败告终的一次营救行动中,另有5名士兵死亡。在黎巴嫩,空袭造成其民用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包括贝鲁特机场),此后,以军地面部队又进入了真主党控制的地区。在至少962次袭击中,以军在黎巴嫩南部投放了460万[[枚集束炸弹]],其中大部分是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3天中投放的,当时以军知道和解即将达成。在以色列,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3970枚火箭弹,大部分都是向城区发射的。长达一个月的冲突给以色列和黎巴嫩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色列有近160人丧生,黎巴嫩有1000多人丧生。8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发布了1701号决议,要求真主党和以色列停火,冲突正式结束。被绑架的[[戈德瓦瑟(Goldwasser)和雷格夫(Regev]])被关押了2年,期间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消息。直到2008年7月16日,真主党归还了他们的遗体以换取活着的真主党战俘。 [4]
[[ 巴里德河冲突]] 巴里德河:(阿拉伯语为نهر البارد,意为寒冷的河流)是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巴勒斯坦难民营]],距的黎波里约16公里。大约3万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后代住在营地及周边地区。1949年12月[[红十字会联盟]]建立了这个营地,收留[[贝卡河谷]]和的黎波里郊区饱受严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难民。根据1969年[[《开罗协议》]],黎巴嫩军队不得进入任何巴勒斯坦营地。 [4] 2007年5月19日,周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队包围了一座建筑物,据称被控当天早些时候劫持银行的法塔赫武装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周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队对该建筑物发起进攻,双方开始了长达一天的交火。出于报复,[[法塔赫伊斯兰组织]]成员袭击了巴里德河营地的一个军队[[检查站]],杀死了数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队则立即对营地进行了轰炸。
巴里德河:(阿拉伯语 营地成 نهر البارد,意为寒冷的河流)是 黎巴嫩 北部的一个军队与[[ 巴勒斯坦难民营法塔赫交战]] ,距 黎波里约16公里 中心 大约3万名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及其后代住在 营地 及周边地区。1949年12月一方面被团团包围,一方面又遭到严重轰炸。据[[ 红十字会 合国难民救济]] 建立 及工程局估计,双方的战斗摧毁 这个 营地 中85%的住所使人们无法居住 收留贝卡河谷和的黎波里郊区饱受 还对基础设施造成了 冬之苦的巴勒斯坦难 重破坏。至少有169名士兵、287名游击队员和47名平民丧生,多达4万名营地居 。根据1969年[[《开罗协议》]] 被迫逃离 黎巴嫩军队不得进入任何 许多人向南逃到10公里外早已人满为患的 勒斯坦 达维 营地。 [4]
2007年5月19日,周六深夜,黎巴嫩安全部队包围了一座建筑物,据称被控当天早些时候劫持银行的法塔赫武装分子藏身其中。2007年5月20日周日上午,黎巴嫩安全部队对该建筑物发起进攻,双方开始了长达一天的交火。出于报复,法塔赫伊斯兰组织成员袭击了巴里德河营地的一个军队检查站,杀死了数名熟睡中的士兵。黎巴嫩部队则立即对营地进行了轰炸。
巴里德河营地成为了黎巴嫩军队与法塔赫交战的中心。营地一方面被团团包围,一方面又遭到严重轰炸。据联合国难民救济及工程局估计,双方的战斗摧毁了营地中85%的住所使人们无法居住,还对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至少有169名士兵、287名游击队员和47名平民丧生,多达4万名营地居民被迫逃离,许多人向南逃到10公里外早已人满为患的巴达维营地。
2008年内乱
2007年10月拉胡德总统任期结束,反对派表示如果不能达成分权协议,就拒绝为继任者投票,这使得黎巴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总统。由于政府宣布真主党的通信网络为非法,2008年5月9日,真主党和阿迈勒(Amal)部队占领了贝鲁特西部,发动了自1975-1990年内战以来最糟糕的内乱。 [4]
 2008年5月21日,在阿拉伯联盟的调解下,经过5天的谈判,黎巴嫩主要各方在卡塔尔签订了 [[ 《多哈协议》 ]] ,结束了战斗。根据协议,双方都同意选举前部队领袖米歇尔·苏莱曼(Michel Suleiman)为总统,并建立全国统一政府,反对党拥有否决权,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政治僵局。协议标志着反对党的胜利,他们在组阁、真主党通讯网络以及机场安全主管方面赢得了对方让步,增加了其政治筹码。 2009年6月7日,黎巴嫩举行第十四届议会选举, [[ 萨阿德·哈里里 ]] 被任命为总理并于11月9日组成新一届内阁。 2018年6月2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亚投行]])理事会在此间举行的年会上宣布,已批准黎巴嫩作为意向成员加入。 [5]
自然环境编辑
区域位置
 
 
黎巴嫩共和国面积10452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
地形地貌
黎巴嫩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 [[ 黎巴嫩山地 ]] 、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 [[ 库尔内特·萨乌达山 ]] 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 [6]  
气候特征
 
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沿海一带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冬季温暖,高山地区积雪可达4—6个月,大部分地区10月—次年4月为雨季。沿海平原和贝卡谷地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2℃,1月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7℃和2℃。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山区为1200毫米以上。 [6]
自然资源编辑矿产资源少,且开采不多。矿藏主要有铁、铅、铜、褐煤和沥青等。已经证明黎巴嫩与塞浦路斯期间海域有 [[ 石油和天然气 ]] ,据黎巴嫩当地媒体报道,该海域石油储量6.6亿-8.6亿桶,天然气储量达20万亿-90万亿立方英尺。 [6] 行政区划 编辑 黎巴嫩行政区划分8个省: [[ 贝鲁特省 ]] [[ 山区省 ]] [[ 北方省 ]] [[ 南方省 ]] [[ 贝卡省 ]] [[ 纳巴蒂耶省 ]] [[ 阿卡省 ]] 、巴尔贝克-希尔米勒省。 [1] 省下共设25个县,县下设镇。首都贝鲁特(Beirut),截止2017年人口约200万人, [1] 巴嫩[[ 政治和经济中心 ]] ,也是中东著名的商业、金融、交通、旅游和新闻出版中心,1975年内战爆发前被称为“ [[ 中东小巴黎 ]] ”。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 [6] 黎巴嫩行政区划
黎巴嫩行政区划
 
国家象征编辑
 
国名
 
黎巴嫩共和国。
国旗
黎巴嫩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旗面上下为红色,中间为白色。白色部分中央是一棵雪松,它在 [[ 《圣经 ] 》中被称为植物之王。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白色象征和平,雪松代表挺拔强劲的力量、纯洁和永生。国徽黎巴嫩国徽
黎巴嫩国徽
 
黎巴嫩国徽呈盾形。盾面上为斜置的国旗图案,周围有白色绶带,底部的白色饰带上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黎巴嫩共和国”。 [1]
国歌
《黎巴嫩共和国国歌》
 
歌词大意:我们为祖国、为荣誉迈步向前,我们的勇气和文采为当世称羡,我们的高山和深谷把英才哺育,我们献身于祖国,把事业树建。我们为祖国、为荣誉迈步向前,为祖国奔向前。
国树
总人口约623万(2017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 [1]
由于民族特性和多年内战,黎巴嫩还是世界上鲜有的国外黎巴嫩裔人口多余于国内人口的国家,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口约1500万,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非洲及海湾国家。在黎巴嫩的华人极少。 [6]
政治编辑
政体
黎巴嫩实行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内阁行使行政权,议会行使立法权,最高法院为行使司法权的 [[ 最高司法机关 ]] 。根据1943年独立时的 [[ 《民族宪章》 ]] 规定,总统由基督教马龙派担任,总理由伊斯兰教逊尼派担任,议长由伊斯兰教什叶派担任。1990年 [[ 《塔伊夫协议》 ]] 签署后,总统权力受到消弱,国家实行权力已转交总理。米歇尔·苏莱曼(Michel Suleiman)于2008年5月当选为 [[ 黎巴嫩第十二任总统 ]] ,任期2014年5月25日结束。2014年4月23日黎巴嫩国民议会举行第一轮总统选举投票,因候选人没有获得法定票数,未能选出新一任总统。此后,由于参加总统选举投票的议员未达到法定人数,投票日期被一再推迟。 [7]
政情
 黎是议会民主共和国。议会实行一院制,现有128个议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议员各占一半。黎党派林立,但力量分散,目前无一党占绝对优势。2007年11月,拉胡德总统任满离职,议会多数派和反对派在总统选举问题上严重对立,选举被19次推迟,总统职位一直空缺。在阿盟和卡塔尔等八国外长组成的阿国调解委员会共同斡旋下,黎各派达成“ [[ 多哈协议 ]] ”,于2008年5月选举黎前武装部队总司令米歇尔·苏莱曼为总统,任期至2014年5月。2009年6月,“ [[ 未来阵线 ]] ”领衔的多数派在议会选举中胜选,苏莱曼总统授权多数派领袖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组阁,11月联合政府成立。2011年1月,联合政府因以真主党为主导的 “3 “[[3 ·8”联 盟11 盟]]11 名部长集体辞职而解散。苏莱曼总统授命前总理纳吉布·米卡提(Najib Mikati)出任总理并组阁,6月新政府成立。2013年3月22日,因内阁未能就成立黎议会选举监督机构和延长黎治安部队司令任期达成一致,米卡提总理宣布辞职。4月6日,苏莱曼总统授命塔马姆·萨拉姆(Tamam Salam)出任总理,2014年2月完成组建新内阁。苏莱曼总统任期于2014年5月25日结束。2016年10月31日,黎议会举行总统选举,米歇尔·奥恩(Michel Aoun)当选黎总统并随即就职。11月3日,奥恩任命萨阿德·哈里里(Saad Hariri)为总理并组阁,哈里里12月18日组阁成功。2017年11月,哈里里在访问沙特期间宣布辞职,12月宣布收回辞呈。2018年5月6日,黎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5月23日,纳比·贝里连任议长。5月24日,奥恩总统宣布现政府转为看守政府,授权哈里里组建新一届政府。  [1]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14年2月15日组成,共24人,主要成员为:总理 [[ 塔马姆·萨拉姆 ]] (Tamam Salam),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 萨米尔·穆格比勒 ]] (Samir Mokbel),外交和侨民事务部长纪伯伦·巴西勒(Gebran Bassil),内政和城镇部长努哈德·马什努克(Nouhad Machnouk),财政部长阿里·哈桑·哈利勒(Ali Hassan Khalil),经济与贸易部长阿兰·哈基姆(Alain Hakim),司法部长艾什拉夫·里菲(Ashraf Rifi)等。 [3]
2018年5月24日,奥恩总统宣布现政府转为看守政府,授权哈里里组建新一届政府。 [1]
宪法
1926年5月23日颁布,后经8次修改。1990年9月修改时增加了前言。宪法规定黎巴嫩是一个独立、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国家,是议会民主共和国,具有阿拉伯属性,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处原则的权力均属非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 1995年10月19日,议会修改宪法第49条,规定“现任总统在(目前)特殊情况下延任3年,延任只准一次”。修改宪法必须由总统提议后、经政府向议会提出,或10名以上议员提出动议,并获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1] 议会为一院制。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修改宪法、选举总统、批准总理和阁员人选及审议国家财政预算和对外条约及协定。议席按教派间协商后的比例分配,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四年。1992年7月,黎议会通过选举法修正案,议席增至128个,由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平分。本届议会于2009年6月选举产生,以“未来阵线”为首的黎议会多数派赢得全部128个议席中的71席,以真主党为首的议会少数派获得57席。现任议长纳比·贝里(Nabih Barri)于1992年11月当选,连任至今。黎本届议会于2018年5月6日选举产生。5月23日,纳比·贝里连任议长。 [1]
政党
黎党派林立,力量分散。主要政党有:
“未来阵线”(Future Movement):伊斯兰教逊尼派政党。由黎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创建。2005年2月哈遇刺后,其子萨阿德·哈里里接任“未来阵线”领袖。2010年7月,“未来阵线”正式组建政党,萨阿德·哈里里当选主席,其弟艾哈迈德·哈里里当选总书记。
[[ 黎巴嫩长枪党 ]] (The Lebanese Kataeb Party):基督教马龙派政党。1936年11月成立,创始人为皮埃尔·杰马耶勒。2008年2月,阿明·杰马耶勒(Amin Gemayel)当选长枪党主席。
“黎巴嫩力量”(Lebanese Forces):基督教派右翼政党,原系长枪党的武装力量,由长枪党创始人皮埃尔·杰马耶勒次子巴希尔·杰马耶勒1976年创建。现任领导人为执行委员会主席萨米尔·贾加(Samir Jaga)。
自由国民党(The National Liberal Party):基督教马龙派政党。1958年9月成立,现任主席杜里·夏蒙(Dory Chamoun)。
黎国民议会议长:纳比·贝里
议长纳比·贝里,1938年出生于塞拉利昂,伊斯兰教什叶派、阿迈勒运动主席。毕业于黎巴嫩大学法律系,后在法国进修。1963年任黎全国大学生联合会主席,并担任过世界爱国学生联合会执委会委员。后担任黎伊斯兰什叶派最高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阿迈勒运动主席。1984年4月30日,担任水、电、司法、南方、重建事务国务部长。1989年11月,担任水、电资源、住房、合作部长。1990年12月至1992年5月,担任国务部长。1992年10月21日当选为议长,1996年10月、2000年10月、2005年6月、2009年6月、2018年5月五次连任。 [1]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黎巴嫩风貌 ]]
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