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着他的诗句寻找,在抽象的彼岸(刘刈)

增加 5,953 位元組, 10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着他的诗句寻找,在抽象的彼岸'''<br><img src="https://i…”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着他的诗句寻找,在抽象的彼岸'''<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8957080/pexels-photo-1895708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着他的诗句寻找,在抽象的彼岸》'''是[[中国]]当代作家刘刈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着他的诗句寻找,在抽象的彼岸===

近日读了王武臣的一组诗《[[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以下简称《天堂》),感到诗人以历史记忆的纵深感和在场感完成了一次古与今的深层对话,让人始终被一种穿越的气息充盈着。整组《天堂》在消费主义风靡文化空间的当下,着实为我们送来一股纯正的艺术感染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力量的冲击。在结构上、语言上、思维方式上都透着一种创造性、脱俗性的特质。

用典故巧布道法,实现貌离神合。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天堂》妙就妙在用典,他用诗内核的支撑和内涵的丰沛给我们提供了范本性的抒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这样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第一首《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中典故的运用便可谓深得“类义”之精髓。

诗作开头便从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这个人类最古老文化摇篮[[开始]]摇曳,在对文化母体多姿的析解中,葡萄牙后期象征主义者佩索阿掬起“上帝的洪水”,滋润着哈苏纳的窝棚和陶瓷,“灌溉”着西亚的新时期时代文化。诗人紧接着“以远古的思想去调和”,用“神农和杜康”“华中和十二州”“以茶化酒”,点化《舜典》,洋为中用,“援古以证今”,最后“在古老的藏书馆”落下帷幕。

诗人以强大的[[精神]]气场和庖丁解牛的功底,对典故进行占有、解构与重组,然后围绕既有的内在原核,用古典的碎片和诗人的目光拼接历史的沧桑与幽漫。通篇布典,令如己出,了无痕迹,转承起合,气脉贯之,貌离神合。品之,如盐与水,水中着盐,不见盐,饮水乃知盐味。又如阳光、空气,用而不觉,润物无声。把思想高峰掩埋在诗的高原上,吹尽黄沙方得奇崛。

用具象托附意韵,让灵魂在诗中流放。这是我的第二层理解。关于什么是诗,一直仁者见仁。英国女诗人依尼诺.法吉恩在一首诗里,写道:“什么是诗?谁知道?/玫瑰不是诗,玫瑰的香气才是诗/天空不是诗,天光才是诗/苍蝇不是诗,苍蝇身上的亮闪才是诗/海不是诗,海的喘息才是诗/......”香气是[[玫瑰]]的精华,天光是天空的灵魂,喘息是大海的体征,就算是恶心的苍蝇,它身上也有亮闪。

依尼诺.法吉恩的诗观,我非常赞同。其主旨就是说,诗不是凭空的吟咏,应该有物可托,有境可寓。一首诗首先要有具象,然后把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具体形象,赋予主观情感拟为意象,再把它放到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境界中去创设意境,最后酝酿出诗的意韵。《天堂》组诗,浓郁跳跃的意韵一直饱胀其内。这种形式的表现绝非对事物表层的临摹,而是在思辨中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苦难境界去酿造。当你沉浸在诗人呈现的物象和意境中,有时你自己倒觉得成了这个世界的身外之物。相对于流放的灵魂有如出窍的感觉。

在《清醒在迷途》中,诗人通过“一支烟”“(日历)扉页”这些具象,去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悟,“日子旧到,只剩下一支烟/扉页和阳光都泛黄”,然后创设了“我固执地用飘雪修辞,塞满小道/把没有重量的影子背起,且孤立他/采茶少女打听着远方的人/噙满了眼泪,训斥我不该贪恋/山间莹煌的美景”这样一种守望时光、守望情感的意境。让[[雪]]花表明世间的寒冷,映衬着内心的苍白,“没有重量的影子”依然可以把人压得“噙满了眼泪”,贪恋的训斥或许把语言逼回紧闭的躯壳,但语言多余的时候,手便代替了口......“她说寄给我的茶叶,藏在寒寺隅隈/那棵开满春天的梨花树下/而这些,只是写在信里的事”。凄美的情感就在这种纠结与纠葛中不断被缠绕,在发旧的日子里,梨花依然会“开满春天”,让灵魂随着意识的流动实现一种表达,一种终归会看到希望的表达。

诗人把多样化的语言方式与多重化的结构组合,通过对人性的观照,对人生的反思,对[[岁月]]的盘点,对情爱的透视,展现出灵魂被时光风化的伤感与无奈,给了我们多重的审美意味和多层面的审美观感。

把《天堂》放到诗歌长河的激流中去对标,我尤为感叹诗人王武臣先生的孤勇和前卫。他个性鲜明的意识在奔涌而又不随波逐流,他以清醒的对抗拒绝诗人的平庸、平仄和平凡,拒绝诗品的干涸、干瘪和干枯,拒绝诗性的旁门左道,以个性化诗观与实践,建立了自己的独标性,并在具象中的抽象切换中自成系统,悄然生成。

沿着他的诗句寻找,在抽象的彼岸,诗的翅膀在[[思想]]的烛照下正乘风破浪,飞向远方。<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3397673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刘宗杰,笔名刘刈,男,河北承德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承德市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承德县作家协会主席。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2,8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