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科班

增加 4,284 位元組, 8 個月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科班'''中国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场所。 科班本意是指旧时学、演结合的戏剧班子,是成为演员(旧称戏子)的必须也是唯…”
'''科班'''中国旧时培养戏曲演员的场所。
科班本意是指旧时学、演结合的戏剧班子,是成为演员(旧称戏子)的必须也是唯一途径。
后来科班就引申为正规的职业技能教育的统称,所谓科班并非指“出身”,而是指能够进行正规教育和培训的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626906705200464092.html?fr=iks&word=%E7%A7%91%E7%8F%AD&dyTabStr=MTEsMCwyLDEsNiw0LDUsMyw3LDk= 科班生是什么意思]百度知道</ref>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img.niuqiuyi.com/202212/13/161900161.png " width="180"></center><small>[]</small>
|}
== 职责 ==
戏班以演戏为主,科班以学戏为主。
科,即品类、等级之意,因自汉以来,学人经科试以定次第等级。因此旧时投师学艺也称为入某一科,同年入学者为同科。考入或经人介绍加入某一学戏的班子的某一科,即称为进班入科,亦可称加入某一科班。如富连成班就分为喜字科、连字科、富字科、盛字科、世字科、元字科、韵字科、庆字科等八科。
因科举考试是封建社会的产物,科班也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如科班均供奉唐明皇为祖师爷,并每日朝拜,凡入科班一定要立字据,如同定下卖身契约,不仅要承受打骂体罚,而且科满后要效力三年,因此旧时学戏称为打戏,坐科七年称为七年大狱。但是由于教学严格,管理要求严厉,教师“为祖师爷传道”又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也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
因此,1930年焦菊隐先生创办“中华戏曲学校”和后来所办的各种新型的戏曲学校虽然进行了许多改进,例如取消打骂体罚,重视文化教育等,但是也吸取了过去科班[[口传心授]],[[以戏带功]],[[因材施教]],严格教学,注重实践的优点,使戏曲人才辈出。
== 起源 ==
科班起源于明代。随着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戏曲除官办的梨园、教坊之外,大多数都是采取口传心授的方法,或拜师学艺,或艺学家传(所谓“门里出身”)。这两种授徒的规模和作用都带有局限性,既不便于培养成龙配套的全堂角色,又不能随时付诸演出实践 ,难以适应舞台艺术的平衡发展,于是采用以班代班方式培养演员的大小班和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便相继出现,其性质仍然是师徒相传。
明代嘉靖年间已有海盐子弟班和昆曲大小班或科班。清中叶之后,随着地方戏的勃兴,科班如雨后春笋,风靡各地。道光时苏州有昆曲科班,北京有老嵩祝班。咸丰、同治间又有全福昆曲科班和河北农村的双顺、永和、永胜及梆子科班。之后,又有四箴堂科班、益合昆弋科班等。
== 发展 ==
清末民初,又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富连成社、崇雅社、易俗社、昆剧传习所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学方法,也制定了培训的年限是7年到10年不等。在这些科班里学过戏的就叫“科班出身”。许多知名的戏曲演员大多是这些地方的科班出身。但由于受社会条件的局限,经费匮乏,人力不足,科班能够维持的时间不长。
== 释义 ==
过去的戏曲演员有些是拜师学艺的手把徒弟,属个体为单位的家学或叫私学。
科班是后来出现的集体学艺的组织,曾培育出大量艺术人才,如川剧的三益科班,越剧的群英舞台科班,昆曲的全福班,桂剧的小金科班等。至于京剧的科班就更多了,如嵩祝成、小荣春、斌庆社、富连成等。可见科班曾是培育戏曲人才的主要形式。
由于那时的演出单位不叫剧团,而称戏班。最早的科班又是由戏班建立起来的,如京剧老生鼻祖程长庚领衔的三庆班所办的四箴堂科班。艺名“响九霄”的名旦田际云领衔的大玉成班所办的小玉成科班就是早期的以班带班的[[科班]]。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3,2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