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陈兴良
,無編輯摘要
陈兴良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刑法哲学研究,二是规范刑法学研究,三是判例刑法学研究。前者的贡献在于提升刑法学的学术品味,后二者的作用在于指导刑事司法实践。<ref>[http://www.law.pku.edu.cn/sz/zzjs/cd/1872.htm 北京大学法学院-在职教师-陈兴良 ,北京大学法学院] </ref>
陈兴良教授始终认为,刑法条文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法理,这是刑法理论的主体内容,应当把刑法学从对刑法条文的注释提升为对刑法法理的阐述,从而建构刑法理论的宏大体系。为此,陈兴良教授开始了刑法哲学三部曲的"创作",其标志便是如下三本著作。[3]
其一,《刑法哲学》。该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其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在对我国现行的刑法理论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个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法理论体系。全书共分三篇:犯罪本体论、刑罚本体论和罪刑关系论。在该书中,作者分别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罪型关系论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题,由此而开创了我国刑法哲学研究之先河。[3]
其二,《刑法的人性基础》。该书以人性--理性与经验以及人的意志自由问题,作为一个理论视角,审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建构起来的基本框架。作者提出人性的理性与经验二重性的原理,肯定人在存在论意义上的行为决定论和在价值论意义上的意志自由论。由此出发,该书分别考察了犯罪与刑罚、立法与司法的人性基础。该书以人性为切入点,对刑法进行了哲学的综合分析,其中包含大量哲学、法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等内容,使该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包含量和逻辑穿透力。[3]
其三,《刑法的价值构造》。该书以价值为理论视角,审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的基本理念,揭示两大学派之间在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这两种刑法机理上的对峙与冲突,并从社会本质论的角度,基于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性,提出了刑法机理二元论的原理。由此出发,该书分别考察了刑法的三大价值目标,这就是刑法的公正性、刑法的谦抑性与刑法的人道性。之后,作者还对罪刑法定与罪刑均衡这两大刑法基本原则进行了价值分析,是作者在刑法哲学研究领域一部具有理论广度与学术深度的力作。[3]
陈兴良教授长期从事刑法哲学研究,但他从不否认规范刑法学的功绩,而是认为规范刑法学与理论刑法学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规范刑法学是刑法哲学的基础,为刑法哲学的发展提供滋养;刑法哲学是规范刑法规范学理论层次提升的标志,是规范刑法学以及刑法史学等理论形态抽象发展的结果。基于这一正确认识,陈兴良教授将大量的精力投向了对规范刑法学的关注。在10余年的刑法学研究生涯中,他积极参与刑法修订、司法解释的论证等活动,接受权威司法机关的邀请参加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讨论,并撰写大量的刑法学论文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中的重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独到间接,涉及到对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的反思,职务犯罪、经济犯罪、证券犯罪、共同犯罪、法条竞合的立法完善,间接正犯、身份、罪数、犯罪数额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等。[3]
此外,陈兴良教授还对刑法基本原理展开研究,在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批判、对人权保障机能的坚守、对形式理性的批判等方面有颇多建树;在犯罪论、刑罚论以及刑法各论等领域也都提出了独到见解,涉及死刑存废论、自杀相关行为的定性、婚内强奸等热点问题。[3]
判例刑法学是陈兴良教授在刑法哲学与规范刑法学以外的又一个学术领域。判例刑法学采用判例研究的形式进行法理的叙述,是陈兴良教授探讨刑法理论的一种尝试。判例刑法学采用判例研究法,对刑法有关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我国尚未建立正式的判例制度,因此,判例一词不见于官方文献。近些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一直在推行案例指导制度。这里的指导性案例,就是陈兴良教授所称的判例,这是一种具有判例性质的案例。陈兴良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完成了《判例刑法学》一书。该书以82个判例为经,以117个主题范畴为纬,共形成63专题,通过对典型判例的裁判理由进行法理探讨,交织勾勒出判例刑法学的基本面貌;其中,既涉及刑法总论的一般理论,也涉及对刑法分则的个罪研究,并且从个案出发,涉及到在刑法研究方法上的示范功能。[3]
陈兴良教授认为,在从文本刑法学到实践刑法学的转变过程中,判例刑法研究是一座必经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说,判例刑法学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刑法学的一个知识增长点。 陈兴良教授开创的判例刑法学研究,为我国刑法研究扩展了空间,对于司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真正体现了刑法学作为部门法学的实用价值。[3]
=== 科研成果 ===
《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1.《中国社会科学》(2篇)
教唆犯的种类,《法苑》1989/04
《罪刑法定主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当代中国刑法新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两岸刑法案例比较研究》,与陈子平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新犯罪学》,与赵秉志等合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7年版
《刑法总论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1949-1985)》,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法学家茶座》(9篇)
一部更具操作性的刑法,《中国律师报》1997-4-2
== 获奖记录 ==
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获美国犯罪社会学会国际学术奖;2010年获日本刑法学会名誉会员称号。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中国大学教授]]
[[Category:中国法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