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华阴迷胡

增加 1,829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华阴迷胡是陕西华阴当地的一种传统戏剧艺术。华阴人过去一直把当地的{| class="wikitable" align=" 迷胡right" 叫曲子,或小曲,可见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戏剧。|-| style=" 地摊子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华阴迷胡 最具有典型性 </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30bddbcf02c2512e.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473942&sid=6687640 来自 呢图网 演出空间,俗名也叫图片]</small>|-| style=" 板凳曲子background: #FF2400" ,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align= center| '''<big></big>'''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华阴迷胡|-
所属地区陕西·渭南·华阴市| align= light|
遗产编号Ⅳ-8中文名称;华阴迷胡
所属地区;陕西·渭南·华阴市
 
遗产编号;Ⅳ-8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级别;省|} '''华阴迷胡'''是[[陕西华阴]]当地的一种[[ 传统戏剧]]艺术。华阴人过去一直把当地的"迷胡"叫曲子,或小曲,可见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ref>[http://www.xxxx.html 文章标题] , 网站名称 时间 </ref>
遗产级别==基本信息==
目录
1基本信息
2内容介绍
3主要特征
4主要价值
5历史渊源
6相关物品
7传承保护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渭南市华阴市
折叠编辑本段 == 内容介绍"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
"地摊子"是华阴迷胡最具有典型性的演出空间,俗名也叫"[[板凳曲子]]",其特点为叙事性的套曲演唱,因此也叫清唱曲子。 早期的地摊子是比较单一的小曲演唱,如" [[ 小桃石]]"、"放凤筝"、" [[ 绣荷包]]"、"银纽丝"、" [[ 尖点花]]"、"五更鸟"等,以丝竹弦乐伴奏,以后逐渐形成的系列"套曲",由一人或多角色合唱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 魏良辅律 ]] 》上说:"俗谓之冷板凳,不比戏场,借锣鼓之势,以能闲正肃,清俊温润为上"。基本上勾划出了这种地摊子的表演特点。
清唱曲子一般分两类,第一类比较典雅,多用于文人雅士茶余酒后,三五知音的自娱消遣;第二类是江湖曲子,多为艺人卖唱和民间流行,文词比较通俗,有较强的风俗性。
"清唱曲子"受宋代"弹词"、"赚词"以及"元曲杂剧"的影响,在保持" [[ 地摊子]]"基本表演形式的前提下,部分开始向"高台"表演转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程式。
它把" [[ 花脸]]"" [[ 须生]]"、戏称" [[ 黑红戏]]",把" [[ 旦角]]"和" [[ 爱情戏]]"称" [[ 粉旦戏]]",把 [[ 滑稽 ]] 戏称为" [[ 丑角戏]]"。
"清唱曲子"的分工是:演唱者自弹三弦,俗称"抱三弦",定1 5;正调板胡定弦5 2,这是主要乐器,反调板胡定弦1 5,不包腔,这是色彩乐器。二胡定弦同正调板胡、竹笛,洞音作5,打击乐有四页瓦(单击花击混合使用),梆子、水水(钟铃)、碟子(普通小磁碟,通常花击,增加色彩),走向舞台表演后,就要加上大铜器一类的打击乐。
华阴迷胡的音乐曲牌浩繁,有大调七十二,小调三百六十之说。按照他的情感效能,可分为欢愉性(如"采花"、"银纽丝"等),哀怨性(如"罗江怨"、"背宫"等),中性(如"一串铃"、"连香"等),总的风格趋向于柔美细腻,便于抒发内心感情。
图片图片华阴迷胡的传统剧目繁多,多为口传,流传于民间的坐场剧目至少200多个,常演的也有100多个。题材多为旷男怨妇、恩仇离合的爱情故事,内容多贴近社会生活和平民感情。迷胡舞台剧目的移植和改编创作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明显成果。县迷胡剧团演出的传统舞台剧目有:[["张连卖布]]"、"杜十娘"、"李亚仙"、" [[ 二堂献杯]]"、"刘备哭灵"、"临江驿"、" [[ 孟姜女]]"、"杨龙开弓"、"借亲配"等,演出的现代舞台剧有:" [[ 莺山春雷]]"、"杜鹃山"、"归队"、" [[ 社长的女儿]]"、"五斗糠"、"槐树庄"、" [[ 两棵铃]]"、"粮食"、"红心朝阳"、" [[ 海港]]"等。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迷胡戏流传地域较广,但华阴迷胡既具有一般迷胡的共性,更具有特殊的地方个性,主要表现在:
六、自娱性特征。大量存在于民间的迷胡班社,除少数介入红白喜事外,多为农闲工余的群众自娱活动。
折叠编辑本段 == 主要价值== 
一、戏曲史价值
华阴迷胡,孕育于郑声,在形成的过程中,受 [[ 北曲 ]] [[ 弹词 ]] 的影响,至元代基本形成为独立的剧种,以后虽流传较广,但始终保持着其原发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民歌原型。它反映了民歌转化为曲艺再提升为戏剧的全过程,对这些特征的梳理与研究,对探索戏曲源流,完善和丰富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史实借鉴作用。
二、特殊的审美价值
华阴迷胡,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其思想内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这在陶冶人们精神情操,营造社会和谐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育化作用。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对这一剧种的及时保护和开发,将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 == 历史渊源=={|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华阴迷胡</big>'''|-|<center><img src=https://img.mp.sohu.com/upload/20170524/a307c39912e340c483590ec9137dc48e_th.pn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8D%8E%E9%98%B4%E8%BF%B7%E8%83%A1&step_word=&hs=0&pn=26&spn=0&di=7214885350366248961&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997658917%2C2768056642&os=2772039659%2C3017095108&simid=3997658917%2C2768056642&adpicid=0&lpn=0&ln=534&fr=&fmq=1685795392256_R&fm=detail&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15&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img.mp.sohu.com%2Fupload%2F20170524%2Fa307c39912e340c483590ec9137dc48e_th.pn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wAzdH3F89dl0nm0l_mclnd0&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zLDYsNCwyLDUsMSw4LDc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迷胡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其音乐旋律来看,它与先秦时期的郑声应该有不解的传承血缘。
华阴古属 [[ 郑国 ]] ,诗经上说的郑声是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小调。由于这种曲调委婉缠绵,有一定情感诱惑力,遭到了一些以雅正为尚的士大夫阶层的非议,斥之以"谣",视为不登大雅的"靡靡之音"。 [[ 孔子 ]] 的"恶郑声,恐乱其雅"即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但是,这种阴柔媚美的民间音乐,尽管遭到某些社会的偏见,它还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长期的由历史传承下来。据史籍记载,汉代的 [[ 杨恽 ]] 、隋时的 [[ 杨素宦 ]] 居华阴,家蓄优伶,雅善鼓瑟,常以歌舞自娱,其韵曲多有"伊优而亚"之腔。而这种"伊优而亚"的唱法,正是东路迷胡唱腔的主要旋律。
华阴人过去一直把当地的"迷胡"叫曲子,或小曲,可见它还不属于完整意义上的戏剧,至于"迷胡"的称谓不会起源很早,对它的解释也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来源眉、户两县的地名,有人认为,因历史上某次种族战争中汉军曾用以麻痹"胡"人战斗意志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是因其曲调委婉柔情以致引人迷迷糊糊、如痴如梦而得名。这些说法都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均无籍可考,缺乏辩证的历史因果关系,难免有些望文生义之讥。不容置疑的是,以地域的历史文化条件来看,华山一带应该是这一剧种的重要发祥地。正因如此,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一些戏曲学者曾把它定为"华剧"。可见已成定论。
华阴迷胡因受北曲的影响,到元代已经有了较完备的" [[ 曲牌套曲]]",汇入了当时兴起的" [[ 杂剧]]"体系。这种杂剧是在宋金戏曲音乐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尚具有明显的民歌说唱形态。"迷胡"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已开始形成为独立的剧种。
早在金元时期,华阴的民间演唱活动就很繁荣。金代的戏楼现还保存有两座。不过,长期以来华阴迷胡的主要表现形式不是在舞台,而是场地表演或者坐场演唱。"走马"是过去长期在华阴流行着的一种场地曲艺表演。人们以明灯、火炬策马游行,边唱边舞。其唱腔就是较早期的东路迷胡。坐场是华阴迷胡更为普及的表现形式。套曲演唱是它的主要表现特点。虽然明清以后,舞台表演型的迷胡剧逐渐兴起,但只多见于职业性的戏曲班社,地摊子型的"清唱迷胡"仍在民间一直固守着自己的阵地。过去在华阴的这类民间班社,多达上百个,其中不少班社至今都有上百年历史,尤其是赵坪村曲子同乐会的传承史可追溯到公元1829年(清道光九年)。解放后,陕西省成立了"迷胡"专业剧团,由于华阴地方"曲子"在迷胡剧中的特殊地位,几位负有盛名的艺人, [[ 张志思 ]] [[ 宁寿娃 ]] [[ 吴思谦 ]] [[ 崔生华 ]] [[ 崔春华 ]] 等被聘用为迷胡唱腔教练,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迷胡剧的继承和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华阴剧团(后改名为迷胡剧团)在成立后的几十年间,排演了大量的传统和现代迷胡剧,屡获嘉奖。20世纪九十年代,城区又成立"迷胡活动中心",这些艺术团体有力地守护了迷胡的正宗传统,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 == 相关物品== 迷胡的代表作品有:《 [[ 李亚仙 ]] 》、《张连买布》、《 [[ 海港 ]] 》、《红心朝阳》、《 [[ 可怜慈母心 ]] 》、《临潼山》、《 [[ 五更鸟 ]] 》、《单刀赴会》等三百余回。
相关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三弦、梆子、碟子、碰铃、四页瓦、鼓板、铙钹、手锣、勾锣等。
折叠编辑本段 ==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华阴市迷胡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华阴迷胡"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t01517je00r|480|270|qq}}
<center>华阴迷胡音乐会</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970 技藝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