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山南门巴戏

增加 637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 山南门巴戏 ,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05d9857dba06dbc0.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664136&sid=6877964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因为山南门巴戏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阿吉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法王》的藏文本剧本,由此山南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山南门巴戏演出时,戴面具演出者在锣钹伴奏下,说、唱、舞错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会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唱词采用散体歌谣形式,曲调随内容和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2006年5月20日,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山南门巴戏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 列入第一批 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 遗产 名录,编号Ⅳ-81。类别;传统戏剧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山南门巴戏申报地区;西藏自治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遗产编号;Ⅳ-81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 山南门巴戏,[[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 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5620589506473056 文化的活化石--山南门巴戏] , 百度 2018-07-11 </ref>
申报地区因为山南门巴戏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所以民间称之为"[[门巴阿吉拉姆]]",即门巴藏戏。相传18世纪末,[[强巴克龙]]从[[拉萨]]带回一部《[[诺桑法王]]》的藏文本剧本,由此山南门巴戏开始在勒布流传。山南门巴戏演出时,戴面具演出者在锣钹伴奏下,说、唱、舞错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会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唱词采用散体歌谣形式,曲调随内容和情节的变化而变化。<ref>[https://www.d1xz.net/wenhua/chengshi/art90637.aspx 鲜明特色的山南门巴戏] 西藏自治区, 第一星座网 2015-05-16 </ref>
2006年5月20日,山南门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 名录, 编号 Ⅳ-81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格桑旦增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巴桑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目录1 == 历史渊源==2文化特征3代表剧目4传承保护5社会影响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 孕育期与形成期山南门巴戏,民间称为"门巴阿吉拉姆",是门巴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发展出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据说,山南门巴戏产生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当时门隅地方有一处叫"隅松沙定"的村庄,那里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因为他当时对门隅群众发展生产有功,五世达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收洛追加措为自己的弟子,并让他到哲蚌寺学经。学成后,人们尊称他为"门巴梅惹喇嘛,洛追加措"。1680年,五世达赖喇嘛拨给洛追加措一笔经费,派他回到门隅担任行政长官,同时让他修建达旺寺。在修建寺院期间,洛追加措搜集、整理了很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并编写了藏戏《卓娃桑姆》剧本。===
山南门巴戏,民间称为"[[门巴阿吉拉姆]]",是门巴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发展出的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据说,山南门巴戏产生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当时门隅地方有一处叫"隅松沙定"的村庄,那里有一位名叫[[洛追加措]]的人。因为他当时对门隅群众发展生产有功,五世达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收洛追加措为自己的弟子,并让他到哲蚌寺学经。学成后,人们尊称他为"门巴梅惹喇嘛,洛追加措"。1680年,五世达赖喇嘛拨给洛追加措一笔经费,派他回到门隅担任行政长官,同时让他修建达旺寺。在修建寺院期间,洛追加措搜集、整理了很多当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并编写了藏戏《[[卓娃桑姆]]》剧本。 山南门巴戏的起源主要是 [[ 酬神歌舞 ]] ,其直接源头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巴羌表演,把它加以情节化,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门巴歌舞戏剧。山南门巴戏虽然受到藏戏的影响,但并未照搬藏戏的模式,而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心理进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为门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抢救保护期===
抢救保护期
历史上,山南门巴戏只是在门隅地区流传,没有在其他地区表演的惯例,直到1987年,山南门巴戏首次在西藏拉萨雪顿节上亮相。1986 年,勒布、麻玛两个乡成立时曾恢复错那县山南门巴戏班,但面临演员流失的情况,到1991 年,演出又终止了。2007年初,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勒乡正式恢复组织了山南门巴戏团,6名勒布乡村民和3名麻玛乡村民联合组成了一个9人戏班,演员能够得到国家的补贴。现在,传统的山南门巴戏表演有7名演员,有两种演出方式,一种是完整性的,18个小戏表演完最少要一周时间;一种是压缩版的,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演员们对节目进行了压缩和改版,能够在一天内表演完,表演简易性的山南门巴戏已经常态化。
折叠编辑本段 == 文化特征==折叠 === 歌舞服装=== 山南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其音乐则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门巴族的 [[ 说唱音乐 ]] [[ 古歌 ]] [[ 悲歌 ]] [[ 宗教音乐 ]] 。山南门巴戏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装为基础,同时又受到藏族服饰的影响  ===规定=== "山南门巴戏"规定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演出的开场仪式叫"[[顿羌]]",亦叫"[[琼根杂娃松]]",意为"三个根本的来源",指借用藏戏开场仪式中的三种人物[[温巴]]、[[甲鲁]]、[[拉姆]],使之化成山南门巴戏开场仪式中的六个角色:渔翁、渔夫、甲鲁、仙翁、仙女、龙女。仪式由这六个角色先后出场舞跳、歌唱、表演,还穿插表演祭祀众神:太阳神、香獐神、大象神、牦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等。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要分别扮演剧中六个角色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要由六人轮流串演,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是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他穿黑藏装,戴"薄独"帽,举一面保护神"杜嘎日"旗帜,第一个出来绕场一圈,然后引出六个演员出来表演。而对伴奏员--鼓钹师,则有更高的要求,除小鼓小钹要由他司奏外,还要求他谙熟全部剧情、戏词,懂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个戏剧节奏相合
折叠规定"山南门巴戏"规定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演出的开场仪式叫"顿羌",亦叫"琼根杂娃松",意为"三个根本的来源",指借用藏戏开场仪式中的三种人物温巴、甲鲁、拉姆,使之化成山南门巴戏开场仪式中的六个角色:渔翁、渔夫、甲鲁、仙翁、仙女、龙女。仪式由这六个角色先后出场舞跳、歌唱、表演,还穿插表演祭祀众神:太阳神、香獐神、大象神、牦牛神、鹿子神、石磨神等等。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要分别扮演 ===喜 中六个角色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要由六人轮流串演,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是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他穿黑藏装,戴"薄独"帽,举一面保护神"杜嘎日"旗帜,第一个出来绕场一圈,然后引出六个演员出来表演。而对伴奏员--鼓钹师,则有更高的要求,除小鼓小钹要由他司奏外,还要求他谙熟全部剧情、戏词,懂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个戏剧节奏相合。===
折叠喜剧
山南门巴戏喜剧表演不多,表演和舞蹈也有类似程式的固定节拍和一鼓一钹的伴奏。渔翁渔夫基本上是藏戏中温巴的打扮,也戴白山羊皮面具。面具形制有所变化,造型更加粗拙。他们右手拿一小木棍代彩箭,置于手指间不停地旋转。云卓拉姆穿的是藏装,西藏隆子县聂地方的藏式女帽"聂霞",胸前戴三个银供盒"嘎乌"。仙女、龙女均戴藏戏中拉姆的五佛冠"热阿",只是在五佛冠的五个像尖上挂披彩色幡条,表演时手持下端舞蹈。规定演员全部是男性,每人腰带后都戴一个供放佛像的大"嘎乌"。
折叠 === 动作=== 
山南门巴戏的基本表演动作组合是19个:(1)尼玛准羌(意为阳光之舞);(2)然塔果目(意为自转圈舞);(3)拉外扎折(意为獐子攀岩);(4)朗钦白日亚(意为大象之舞);(5)朗钦年巴(意为疯子大象);(6)次仁卓杰(意为长寿六八);(7)夏娃闭祖(意为鹿下跪);(8)森格梗亚(意为狮子显威);(9)岗嘎日替格(意为雪山滴水);(10)卢古帮冻(意为羊羔踏青);(11)娘目秋秋(意为鱼在水中游);(12)顿杰百果(意为七八次转);(13)达步茶亚(意为马儿攀岩);(14)果布学将(意为英鹰展翅);(15)泼入白亚(意为乌雅之舞);(16)罗布崩亚(意为宝贝堆蒲);(17)扎西古折(意为吉祥九重天);(18)扎西强平(意为吉祥敬礼);(19)芒西霞卓(意为基本舞步)。
以上动作中,有很多模仿动物的动作组合。如:"朗钦年巴"意为"疯子大象";"拉外扎子"意为獐子攀岩动作;"夏娃闭祖"意为鹿下脆的动作等等。这些动作设计,都是门巴族根据居住地自然环境中野生动物动作的再现。藏戏中动作组合众多、复杂。其中温巴的恰珠表示雄鹰展翅;甲鲁晋拜表示一家人中,男家长的威严;扎克日是一种转的技巧动作;帕千是指大小蹦子的意思等等;基本动作,男女演员均可用。
折叠 === 表演程式=== 
山南门巴戏的表演按开场戏"顿羌"、正戏"雄"和结尾戏"扎西"依次进行,只有六个演员和一个司鼓钹的伴奏员参加,参演者皆为男性。
正戏开始后,六个演员除分别扮演剧中六个角色外,还要轮流串演其他角色,串演时服装、装扮都不变换。一般戏班除六个演员和一个伴奏员外,还有一个管理人,他也要参加开场演出,穿黑藏装,戴"薄独"帽,举一面保护神"杜嘎日"的旗帜,第一个出来绕场一圈,并引六个演员出场表演。鼓钹师的要求更高,他除司奏小鼓小钹外,还要谙熟全部剧情、戏词及全部唱腔、舞蹈动作和表演,以使鼓钹点与整个戏剧节奏相吻合。
折叠编辑本段 == 代表剧目== 山南门巴戏的剧目主要有三个:《 [[ 诺桑法王 ]] 》《 [[ 卓娃桑姆 ]] 》《 [[ 阿拉卡教 ]] 》,前两个取材于佛教神话,最后一个取材于古代神话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山南门巴戏是西藏八大藏戏之一,是门巴族的历史传统,且其主要剧目《[[诺桑法王]]》是藏戏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 === 传承 保护折叠传承价值山南门巴戏是西藏八大藏戏之一,是门巴族的历史传统,且其主要剧目《诺桑法王》是藏戏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人物===
折叠传承人物
格桑旦增,男,1970年5月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申报项目:山南门巴戏。
巴桑,男,1950年10月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申报。申报项目:山南门巴戏。
折叠 === 保护措施=== 传承人 [[ 格桑旦增 ]] 本人熟悉山南门巴戏,同时又是村长,在村民中有号召力,能够发动村民学习山南门巴戏。他的社会活动能力很强,对外能够争取到维持山南门巴戏戏班日常训练的活动经费,为演员和学习者解决误工费的问题。
2006年,山南门巴戏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西藏自治区及山南地区等政府相关部门都对山南门巴戏的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
从2007年至今,国家和西藏地方政府累计在山南门巴戏上投入保护经费10万元。
折叠编辑本段 ==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3年9月15日,以"藏源神奇山南、情缘门隅勒布"为主题的2013年西藏仓央嘉措情歌文化旅游节在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沟开幕,山南门巴戏在现场被展示。
== 濒危状态==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门巴戏虽然在地、县、镇三级党委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活动开展良好,但仍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1、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一些民族传统文化日益淡化,传统节日逐步由现代节日替代,使其展示平台日益减少。 2、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继承。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其兴趣越来越淡漠。一些年轻的艺人外出打工,参加活动也越来越少。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