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人生哲学的一课

增加 36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center>'''人生哲学的一课'''<br><img src="https://img.saizw.com/uploads/study/allimg/0211/ozsd2bkfj1y_1302925.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aizw.com/2ha2o1e.html 圖片來自赛百科]</small> |}'''人生哲学的一课'''是现代作家 人生哲学的一课[[ 艾芜 ]] 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初载于1932年12月《文学月报》第1卷第5、6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南行记》。
《人生哲学的一课》采用第一人称描写——知识青年为争取生存与学习的权利,流落昆明,谋生无路,求告无门,饥寒交迫,几乎客死他乡;尽管如此,他仍顽强奋斗,不曾屈服。
“我”是一个知识青年,为争得生存与读书的权利,徒步三千里来到昆明,孤苦穷愁,无依无靠,像被人遗弃一样;但“我”依然顽强地挣扎,奋斗。 “我”在漂泊途中用尽最后一文钱,被鸡毛店老板安排与一个浑身长满恶疮的人同睡一铺。 “我”虽穷困潦倒、饥肠辘辘,但为了不被人识破,只好装模作样摆出一副老道的生意人的架式,拿自己惟一的一双草鞋与车夫小贩讨价还价,以换点钱救急。“我” 想去做黄包车夫,工厂学徒,但因没有足够的保证金和担保人,因而,连这种变牛变马儿求生存的资格也无法获得。最后,“我” 仅有的一双旧布鞋被人偷走了, 于是,借机与店老板大吵大闹, 索赔到一双不合脚的布鞋,之后,倒拖着继续南行流浪。“我” 已经在漂泊流浪的挤轧与挣扎中上了一堂人生哲学课,明白生活就是磨难,在这个社会不容“我”立足的时候,“我” 也要钢铁一般坚强地生存,在苦难中坚忍地前行,而决不能屈服。
==创作背景==
《人生哲学的一课》是《南行记》的开篇之作,是艾芜根据自己1925年漂泊流浪到云南昆明时的所见所闻而创作的。1925年,艾芜受留法勤工俭学热潮影响,加上反对 [[ 包办婚姻 ]] ,于是与一位同学一起,从 [[ 成都 ]] 到了 [[ 昆明 ]] ,开始第一次南行。在五六年的时间里,漂泊于中国国西南边境和 [[ 缅甸 ]] [[ 马来 西 ]] [[ 新加坡 ]] 等地,在社会底层过着自食其力的贫困生活。艾芜富有传奇色彩的南行经历无疑是作品的主要现实素材和情感基础。这篇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作者自传的性质,可以说是一篇带有若干自传体成分的流浪者手记。
==人物介绍==
===“我”===
12,62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