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伊萨科夫斯基

增加 22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
| 外文名 = 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Исако́вский
| 圖像     =[[File:伊萨科夫斯基.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9c659809919c9c4e.jpg?size=196x295 片来源链接][http://www.sohu.com/a/149870609_648975 来自大众网 链接]]]
| 图像说明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00|01|19}}
| 職業 = 诗人
|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战歌《 [[ 喀秋莎 ]] 》和情歌《 [[ 红梅花儿开 ]] 》的作词者| 知名作品 = 《 [[ 麦秸中的电线 ]] 》<br>《 [[ 沿着时代的阶梯 ]]
}}
 
'''[[米哈依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Михаи́л Васи́льевич Исако́вский 1900.1.19-1973.7.20)
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涅克拉索夫、柯尔卓夫和尼基丁的诗。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朗颂了自己写的两首诗--《圣徒》和《莱蒙托夫》,在场的老师、神甫和地方官员们连声夸奖,不得不对这个穷孩子刮目相看。他14岁时写的《士兵的请求》一诗,由一位老师投到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发表,<ref>再一次显示了他写诗的天赋。</ref>
 
==履历==
1917年秋,伊萨科夫斯基参加工作,当过小学老师。1918年加入共产党。1919年,在叶利尼亚县报社做编辑。自1921年起,在斯摩棱斯克的《工人之路报》编辑部工作了十年,1931年调到莫斯科的《集体农庄庄员》杂志任编辑,后因眼疾日益严重,迫不得已离开编辑部。之后,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沿着时代的阶梯]]》,以后陆续出了《[[麦秸中的电线]]》、《[[外省]]》、《[[离去之诗]]》、《[[种田能手]]》等诗集。他将诗集《麦秸中的电线》(1927)看成是自己诗歌创作的开端。该书曾受到大文豪高尔基的称赞:"该书作者正确理解现时生活的基本方向,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实。"卫国战争时期,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抒情诗被作曲家谱成歌曲,广为传唱。他的作品继承了涅克拉索夫的诗歌传统,开创了反映苏维埃时代农村生活和农民内心世界的抒情诗的新阶段。1943年,由于《[[有谁知道他]]》、《[[卡秋莎]]》、《[[送别]]》等歌词的出色成就,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由于以保卫和平、建设共产主义为题材的抒情诗集《诗与歌》,再次获斯大林奖金。1969年完成自传《[[在叶尔尼亚土地上]]》。晚年曾翻译乌克兰、白俄罗斯等民族的古典诗歌。1973年7月20日病逝于莫斯科。葬在新圣女公墓。他曾四次获得列宁勋章及社会主义劳动英雄"镰刀锤子"金星奖章,两次获得劳动红旗勋章,获得一枚荣誉勋章。<ref>1970年被授予苏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ref>
《喀秋莎》的创作过程非常有趣。据伊萨科夫斯基和他的朋友雷日科夫两人回忆:1938年初,诗人开始创作《喀秋莎》,写到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唱歌时"卡壳"了,他不知道该怎样写下去,结果只写了头几行,便将其搁置一旁。此后,作曲家哈扎罗夫登门向他索取歌词,他便拿了出来,但哈扎罗夫没看上。开春后,伊萨科夫斯基在《真理报》编辑部第一次见到了布兰捷尔。交谈中,布兰捷尔问他有没有可以谱曲的诗,此时他想起来了未完稿的《喀秋莎》。布兰捷尔独具慧眼,看出来了这首诗是作歌的"好坯料"。过后,伊萨科夫斯基没多在意,此事也就淡忘了。出乎意料,夏天布
[[File:伊萨科夫斯基墓碑半身雕像.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673c1a8409672d4b.jpg 伊萨科夫斯基墓碑半身雕像][https://baike.baidu.com/pic/%E4%BC%8A%E8%90%A8%E7%A7%91%E5%A4%AB%E6%96%AF%E5%9F%BA/7776869/0/f6428f8f06f07cbe513d92c6?fr=lemma&ct=single 来自大众网图片]]]
捷尔碰见他,说曲子已经谱好了,但得把没写完的歌词补上。伊萨科夫斯基很快写完了全部歌词。1938年11月27日,著名歌唱家瓦连京娜·巴季谢娃在莫斯科首唱《喀秋莎》,悦耳动听的歌声打动了首都听众的心,掌声经久不息,连续三次谢幕,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喀秋莎》歌声很快响彻苏维埃大地,这是布兰捷尔和伊萨科夫斯基压根没想到的。后来,哈扎罗夫不胜惋惜地说,他当时没看出来《喀秋莎》这首诗里蕴含着的浓浓的歌味。
伊萨科夫斯基将其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诗与歌献给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被谱成曲后,在苏联乃至全世界广为传唱,<ref>成了真正的俄罗斯民歌。</ref>
伊萨科夫斯基1973年7月20日病逝于莫斯科,被安葬于新圣母公墓。这位伟大的诗人,祖国没有忘记他,人民没有忘记他。1988年,他被追授为英雄城市斯摩棱斯克的荣誉公民。2000年1月19日,诗人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在斯摩棱斯克举行了伊萨科夫斯基纪念碑揭幕仪式。2008年1月18日,为纪念诗人诞辰108周年,在斯摩棱斯克十月革命街的伊萨科夫斯基纪念碑旁,当地政府隆重举办了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出席的题为"我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祖国"的盛大文学节。><ref>[http://www.sohu.com/a/149870609_648975 伊萨科夫斯基]搜狐网</ref> 
==文献参考==
{{Reflist}}
[[Category:俄罗斯诗人]]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