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五子之歌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五子之歌</big> '''
|-
|<center><img src=https://pics0.baidu.com/feed/a6efce1b9d16fdfa87f42ede39cc715194ee7b2b.jpeg?token=71999f5107603564e9b5f9814b255e10&s=BF125E85DC5C7CCC42018D6103007073 width="300"></center>|<small>[[Filehttps:|缩略 //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4%BA%94%E5%AD%90%E4%B9%8B%E6%AD%8C&step_word=&hs=0&pn=10&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602806817%2C3190556122&os=3627891332%2C3129806343&simid=4177430691%2C583826813&adpicid=0&lpn=0&ln=256&fr=&fmq=167098046448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pics0.baidu.com%2Ffeed%2Fa6efce1b9d16fdfa87f42ede39cc715194ee7b2b.jpeg%3Ftoken%3D71999f5107603564e9b5f9814b255e10%26s%3DBF125E85DC5C7CCC42018D6103007073&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3twiw5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f%3Ft1%3D8mc9cnca98c0l9aca9a%26ou6%3Dfrt1j6%26u56%3Drv&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呢 图|居中|[ 网 原 的 图 链接]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五子之歌
作品出处;《史记.夏本纪》;《尚书》
文学体裁;诗歌
改 编;唐人同谷子
|}
《[['''五子之歌''']]》出自《[[尚书]]》中的《[[夏书]]》,《[[尚书]]》原有一百篇,有些篇都已散失了,但《[[五子之歌]]》还在,是其一篇,
《[[五子之歌]]》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 [[ 思想 ]] ,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唐人同谷子据典故也曾改编过《[[五子之歌]]》。<ref>[ https://www.vrrw.net/wx/54499.html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品人物网 , --2021年12月24日</ref>
==典故==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 [[ 纪纲 ]] ,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大概意思==
一、大禹说过,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 [[ 国家 ]] 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二、大禹说过,不要贪图女色,打猎玩乐,嗜酒,豪华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项,就会导致亡国。
三、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
四、大禹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为太康废弃了典法,导致宗庙 [[ 祭祀 ]] 灭绝。
五、我们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叹息不谨慎的行为, [[ 追悔莫及 ]] 。
==译文==
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竟至盘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 [[ 叙述 ]] 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其中第二首说:“禹王的教诲这样昭彰,可你在内迷恋女色,在外游猎翱翔;喜欢喝酒和爱听 [[ 音乐 ]] ,高高建筑大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人不灭亡。”
其中第三首说:“那陶唐氏的尧皇帝,曾经据有冀州这地方。现在废弃他的治道,紊乱他的政纲。就是自己导致灭亡!”
其中第四首说:“我的辉煌的祖父,是万国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传给他的子孙。征赋和计量平均,王家府库丰殷。现在废弃他的 [[ 传统 ]] ,就断绝祭祀又危及宗亲!”
其中第五首说:“唉!哪里可以回归?我的心情伤悲!万姓都仇恨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我的心思郁闷,我的颜面惭愧。不愿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岂可挽回?”
五子之歌中的五位王子所居的 [[ 地方 ]] 为今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
唐人同谷子据典故改编的诗歌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
五子之歌中体现的民本 [[ 思想 ]]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与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
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民为邦本)”,释义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与清华简之厚父中的“民心惟本,厥作惟叶”的民本思想一样。其他体现民本思想的还有如:
唐太宗李世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的历时18年之久的隆万大改革 [[ 运动 ]]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张居正在《[[请蠲([juān],免除)积逋([bū],拖欠)以安民生疏]]》中言:“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