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增加 88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计量院”)成立于1955年,隶属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是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属社会公益型科研单位。建院以来,中国计量院瞄准国际计量科学前沿,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开展计量科学基础 [[ 研究 ]] ,以及计量技术前沿、测量理论、测量技术、量值传递和溯源方法研究。
(二)开展计量管理体系和相关法规的研究、计量发展规划和 [[ 战略 ]] 研究,承担国家测量体系、量值传递和溯源<ref>[https://www.sohu.com/a/603477228_121443889 溯源系统适用哪些行业,溯源系统有什么功能?],搜狐,2022-11-07</ref>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工作。
(三)研究、建立、保存、维护国家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标准,研制并保存国家有证标准 [[ 物质 ]] ,复现国际单位制。研究、建立、维护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及中国标准时间。
(四)开展相关计量基准、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国际量值比对和区域比对,负责保持量值国际等效。开展国内量值比对,承担计量 [[ 技术 ]] 机构考核、计量标准考核和能力验证的技术工作,开展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评价工作。
(五)开展量值传递和溯源工作,承担国家级重点 [[ 实验室 ]] 及相关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量值溯源工作。
(六)开展高新技术和新发展领域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及应用技术 [[ 研究 ]] 工作,开展工程计量测量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七)承担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试验和 [[ 产品 ]] 质量监督抽查技术支撑等相关工作。
(八)承担相关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承担计量领域相关国际建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修订工作,开展测量 [[ 数据 ]] 和方法的分析与验证。
(九)开展对法定计量技术<ref>[https://www.sohu.com/a/572522011_121123744 收藏 | 计量技术规范是什么],搜狐,2022-07-29</ref>机构的技术指导,开展计量知识传播和科学普及工作,承担高级计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十)开展计量科技 [[ 成果 ]] 转化、计量创新企业培育等工作。
(十一)开展有关国际合作与交流。
(十二)完成总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中国计量院拥有和平里和昌平两个院区。其中,和平里院区占地7.4万平方米, [[ 建筑面 积6积]]6.1万平方米,主要用于保存国家计量基准标准,开展量值传递服务。
昌平院区于2009年8月正式启用,占地56.1万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4.77万平方米,侧重于计量基础前沿 [[ 研究 ]] ,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基地。院区拥有一批具备隔震、恒温、恒湿、洁净、屏蔽等实验环境条件的高精密测量实验室。
==重要贡献==
中国计量院作为国家最高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担负着确保国家量值统一和国际一致、保持国家最高测量能力、支撑国家发展质量提升、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等重要而光荣的使命。自1955年成立以来,中国计量院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食品安全、三峡工程、航空航天、 [[ 卫星 ]][[ 导航 ]] 、西气东输、高速铁路和*等重要领域都离不开中国计量院的支撑。正如王岐山同志于2011年视察计量院时所说,中国计量院已经成为共和国的脊梁、是“共和国的宝贝”。
==科研团队==
全院在职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50余人,其中: [[ 中国工程院院 士2 士]]2 人(均达退休年龄),国家级人才称号专家21名,高级职称580人(正高级职称93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8%。3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30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以上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80%,离退休1100余人。中国计量院下设9个专业研究所,7个研究中心,10个科研管理机构,2个科研辅助保障部门。保存并维护国家计量基准136项,计量标准403项,有证标准物质2202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在时间频率、电学、热工、长度、力学、 [[ 光学 ]] 、电离辐射、 [[ 化学 ]] 、生物等计量领域多项测量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目前实现测量能力国际互认1853项,国际排名由“十一五”初期第八位升至一位。
1980年以来,中国计量院共有8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 [[ 科学技术 ]] 奖,省部级奖近400项。“十一五”以来中国计量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
中国计量院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计量组织活动,作为全球十八个国家成员之一,派员担任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参与国际计量组织领导机构的重大决策,作为国家计量院在国际计量局框架下签署《国家测量标准与校准测量证书互认协议》。与美、俄、英、德、韩、日、澳等10多个国家计量院签署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协议,开展多专业、深层次、富有实效性的科技合作和人员 [[ 交流 ]] ,并积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服务。
==指导思想==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作为计量科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加强计量基础前沿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提升测量校准及服务能力的“三大战略任务”;坚持把计量科技新领域建设作为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发展生物安全、能源、 [[ 医学 ]] 、新材料纳米、 [[ 环境 ]] 、民生、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服务*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坚持把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注重科技合作、培育骨干人才、营造政策环境作为计量科技创新与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建设国际一流的计量科研机构、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始终作为奋斗目标。计量院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鼓舞下,不辱使命,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
721,2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