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5
次編輯
變更
寶特瓶回收
,→概述
'''寶特瓶回收''',處理方法包括破碎,洗滌,分離和乾燥。首先將材料切碎成小碎片。碎片仍然含有少許原始物質的殘留物,如碎紙標籤和塑料蓋。通過不同的方法除去,成為純PET碎片或PET薄片,這類薄片被用作一些由聚酯製成的產品之原料,實例包括聚酯纖維用於生產衣服,枕頭,地毯等的基礎材料、聚酯片、捆紮帶或新寶特瓶。
==概述==
寶特瓶 千年不壞之身,逐漸形成垃圾處理的惡夢。在環保意識高漲的今日,它的 回收 再利用於科技面其實不複雜, 逐漸成了全民運動。 由於極度氾濫和產量極大,許多地方政府和廢物收集機構已經開始將消費後PET與其他 [[ 家庭 ]][[ 垃圾 ]] 分開收集 。 寶特瓶耐熱性及絕緣性良好,可以保持產品的風味,並且具有高透明度,可增加包裝的美觀及變化性。同時,PET 的材質也利於回收加工製成人造纖維,或二次加工的塑膠製品。由於體積蓬鬆占空間大,又不易腐化分解,容易造成掩埋的困難;而任意丟棄放置,又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寶特瓶的回收再利用更顯重要 。==節省能源== 研究顯示,一個寶特瓶有90%以上可回收再製成[[聚酯纖維]],而一公斤的寶特瓶相當於0.8 公升的原油,亦即採用寶特瓶回收再製的聚酯纖維為原料時,同時也減少寶特瓶廢棄物對 環境 負擔的影響,相對減少石油的消耗;而且製程中所需消耗的能源,含原料、燃料、[[水]]、[[電]]等,比以原油所生產的聚酯纖維的製程,節省將80%的能源。<ref>[https://record.epa.gov.tw/Epaper/09932/3-2.html 回收寶特瓶,資源循環零廢棄]行政院環保署環保人員訓練所/訓練園地</ref>==注意事項=====回收前先洗淨===寶特瓶 回收再利用於科技面其實不複雜,但是 並非進入回收系統後,就不會製造污染。「內容物不可回收時,本身就是一種汙染。」 大愛感恩科技協理虞珊明提到,許多人並不習慣在回收前,先將容器沖洗乾淨。回收廠商要再另外處理過這些寶特瓶,才能回收使用。「瓶內盛裝的東西各式各樣,所以洗出來的水都是很混濁、黃色的泥漿狀。」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回憶起過去參觀寶特瓶回收的經驗,認為回收寶特瓶固然環保,但仍然會對環境造成負擔。<ref>[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5667.html 寶特瓶回收再利用?可沒想像中的環保]國家地理</ref>
==台灣現況==
1988年,台灣成立第一家寶特瓶回收再生工廠,名為台灣再生公司,賦予廢棄寶特瓶新的生命。然而,當時回收瓶子乾淨程度不一,處理難度高,相關回收技術也未成熟,使得台灣再生公司陷入虧損。隨著時間推移,國內逐漸建立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觀念,並推行資源回收物需事先清潔與整理,從源頭提升廢棄寶特瓶乾淨度,寶特瓶回收的可利用率才開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