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耿云志

增加 2,09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耿云志 ,1938 | 圖像 = [[File:Geng.jpg|缩略图|左|[http://img2.cache.netease.com/edu/2011/11/7/20111107114240b6eb8.jpg 原圖鏈結][http://edu.163.com/11/1101/15/7HPLHKMG00294KO7.html 来自网易图片]]]| 出生日期 = 1938 年12月 | 逝世日期 =| 出 地点 = 辽宁海城 人。1964年于辽宁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进入 | 國籍 = 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 職業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前身) 近代史研究所 | 知名原因 =80年代先后到香港、台湾、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和 学术访问 | 知名作品 = 《[[胡适研究论稿]]》</br>《[[胡适年谱]]》</br>《[[胡适新论]]》</br>}}'''[[耿云志]]'''<ref>[https://baike.so.com/doc/7873840-8147935.html 个人简历网 ] </ref>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耿云志 1938年12月 辽宁海城 出生日期1938年12月  人。1964年于辽宁大学哲学系 毕业 后,即进入中国科学 辽宁大 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 学 单位 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史哲学部委员, 近代史研究所 目录1简介2 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等职。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术 讲座3 委员会委员,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 要著 。80年代先后到香港、台湾、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和 4主要贡献5论著要目折叠编辑本段简介学术访问。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胡适研究会会长、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理事长、孙中山基金会理事等职。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尤以思想史研究为主。80年代先后到香港、台湾、日本、 [[ 加拿大 ]] 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和作学术访问。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及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外作学术讲演。[[File:Geng1.jpg|缩略图|左|[http://www.cssn.cn/zgs/zgs_sj/201506/W020150630419062761444.jpg 原圖鏈結][http://www.cssn.cn/zgs/zgs_sj/201506/t20150630_2054716.shtml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图片]]]== 折叠编辑本段 学术讲座==
《胡适与五四精神》
== 折叠编辑本段 主要著作==著述二十余种,主要著作有:《胡适研究论稿》、《胡适年谱》、《 [[ 胡适新论 ]] 》、《蓼草集》、《蓼草续集》、《耿云志文集》、《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等;合著有:《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上、
下,)、《 [[ 梁启超 ]] 》、《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等;编有大型学术资料书和工具书《中华文化辞典》(第一副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42卷,主编)、《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9卷,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08年出版)等。另外,发表论文和文章二百余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 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 》、《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等数十篇,其中有多篇被翻译成英文。于90年代初,亲手创立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室,该室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批重点学科。相继主持并完成院重点课题"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实践"、院重大课题"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另又主持上级委托课题"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性因素"等。刻下正在主持多卷本的《中国近代思想通史》的编写。 == 折叠编辑本段 主要贡献==
一、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对清末的立宪运动展开研究,除完成《中华民国史》相关章节的撰述外,相继发表多篇论文,实事求是地、深入地论述和评析清末立宪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内,第一次对清末立宪运动给予客观的,肯定的历史评价。从那时以来,清末立宪运动的积极历史作用,已渐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此外,自1993年担任博士导师以来,相继培养出十几位优秀的博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他们都已成为本单位研究骨干或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2017年12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在京举办“耿云志先生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学术座谈会。<ref>[http://www.sohu.com/a/218877290_617484 耿云志先生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搜狐, 2018-01-25</ref>
== 视频 ==
耿云志:梁启超生龙活虎胡适使命感沉重
{{#iDisplay:q0116ekdt05 |480|360|qq}}
== 视频 ==耿云志谈青年阅读胡适和鲁迅{{#iDisplay:o0131omjt2s |480|360|qq}}== 折叠编辑本段 论著要目==
一 、著作
1.《 [[ 中华民国史 ]] 》第一卷(上、下,合著),中华书局1981、82年版。
2.《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3.《 [[ 胡适年谱 ]] 》,香港中华书局,1987年。
4.《胡适年谱》(增订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8.《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
9.《梁启超》(合著), [[ 广东人民出版 社1994 社]]1994 年出版。
10.《胡适研究丛刊》第一辑(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29.《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历史学年鉴》(1979年)。
30.《 [[ 蔡元培]]--新文化运动的赞助者和保护者》,《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31.《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5期。
39.《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中的资产阶级》,《近代史研究》1985年1期。
[[File:Geng2.jpg|缩略图|右|[http://i0.sinaimg.cn/dy/c/2008-04-30/U2830P1T1D15459196F21DT20080430182126.jpg 原圖鏈結][http://news.sina.com.cn/c/2008-04-30/182015459196.shtml 来自新浪图片]]]
40.《胡适与陈独秀》,《安徽史学》1985年2 期。
44.《胡适传略》,《中国社会科学家传略》第十辑
45.《关于史学理论与方法问题》,《 [[ 福建论坛 ]] 》1987年1期。
46.《今日的中西文化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香港商务印书馆转印。
50.《胡适与中西文化》,《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
51.《 [[ 近代文化与儒学 ]] 》,《人民日报》1988年3月21日。
52.《论胡适的文化观及其现代意义》,《论传统与反传统》,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台北联经出版公司转印。
56.《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历史研究》1990年5期。
57.《胡适与国语运动》,台北《 [[ 国文天地 ]] 》1990年12期。
58.《论清末的反满革命思潮》,《辛亥风云与近代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91.《胡适》,《中华文化网页》,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2002年。
92.《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 [[ 安徽史学 ]] 》2003年1期。
93.《近代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2期。
94.《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 [[ 炎黄春秋 ]] 》2003年7月。
95.《胡适全集序》,《胡适全集》卷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98.《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历史研究》2004年5期。
99.《 [[ 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及其意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6期。
100.《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个性主义》,《社会观察》(上海)2004年11期。
101.《论康有为的"圣人"情结及其以孔教为国教说》,《 [[ 现代中国 ]] 》(北京大学)第4辑,2004年12月。 102.《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在条件》,《史学月刊》2005年2期。
103.《世界化与个性主义-现代化的两个重要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
1.《以新闻报国的邵飘萍》,《百科知识》1980年12期。
2.《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 人民日报 ]] 》1983年4月20日。
3.《〈胡适研究论稿〉后记》,《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9.《高梦旦和他所提倡的周历》,《历史人物》1、2期合刊,1986年12月。
10.《 [[ 邵飘萍 ]] 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6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五四后所谓北大南迁问题》,《团结报》,1988年1月5日。
18.《社会的不朽论》台北《中央日报》1990年12月16日。
19.《大陆版〈胡适晚年谈话录〉序》,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1991 社]]1991 年。
20.《历史的启示》与 [[ 胡绳武 ]] [[ 彭明同 ]] 〈光明日报〉记者谈辛亥革命,《光明日报》1991年9月20日。
21.《胡适的两首情诗》,《团结报》1992年7月31日。
36.《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1期。
37.《发扬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与 [[ 王桧林 ]] [[ 彭明同 ]] 《光明日报》记者谈话《光明日报》1996年4月30日。
38.《〈 [[ 张君劢 ]] 传〉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39.《〈客家与香港崇正总会〉序》1997年。
47.《论传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
48.《〈 [[ 张东荪 ]] 传〉序》中华书局1998年。
49.《胡适在香港演说引起的风波》,《百年潮》1998年期。
57.《革命的"老田鼠"精神》,《光明日报》2001年10曰日。
58,《纪念辛亥革命,继承 [[ 孙中山 ]] 的思想遗产》,《民主》,2001年12期。
59.《寓居天津的饮冰室主人》,天津《今晚报》2001年8月31日。
62.《追念胡绳同志》,《百年潮》2001年第12期。
63.《二十多年来的胡适研究》,《纪念 [[ 胡适 ]] 诞辰110周年特刊》,2001年12月。
64.《〈湖南维新运动研究〉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65.《〈 [[ 章士钊 ]] 社会政治思想研究〉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6.《〈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70.《略论康有为的国教说》,《韶关学院学报》2003年10月。
71.《 [[ 梁启超 ]] 的科学观》,《中华读书报》2003年11月12日。
72.《王照研究》序,2003年。
73.《两代间的文化巨人梁启超》,《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4年第1期。
74.《梁启超的世界主义与个性主义》,《文史哲》,2004年第3期。
78.《注重事实和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3日。
79.《一位犹太女子写给胡适的情书》,《 [[ 南方周末 ]] 》2005年4月7日。
80.《学术史研究重在积累》,《光明日报》2005年4月12日。
84.《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序》,《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
85.《 [[ 翁文灏 ]] 文集序》,2005年12月。
86.《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序》,2006年4月。
91.《在近代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文化》2007年第 期。
92.《吴佩孚研究不断取得进步》(在第三届 [[ 吴佩孚 ]] 生平与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吴佩孚研究--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12月。
93.《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 河南社会科学 ]] 》2008年第1期
94.《胡适研究论丛》发刊前言,《胡适研究通讯》第1期,2008年2月。
95.《七十生日会上的讲话》,见同上。
96.《胡适的恋人及友人》序,〈 [[ 人民政协报 ]] 〉〈学术家园〉,2008年5月5日。
97.《耿云志谈五四与青年》,《记者观察》2008年5月(总第238期)。
98.《跋〈 [[ 胡思杜给其父母亲的信 ]] 〉》,《胡适研究通讯》第2辑,2008年5月。
99.《胡适"战犯"头衔的由来》,《胡适研究通讯》第3辑,2008年8月。
[1]
== 视频 ==
讲堂226期 耿云志:胡适之子在大陆的最后日子
{{#ev:youku|XNTkwNzg3OTQw|alignment=left}}
 
 
== 参考资料 ==
{{reflist}}
5,3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