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周思聪

大小無變化,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矿工图》组画、《高原风情画》、《荷之系列》等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周思聪作品</big>'''|-|<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05/6e4949f290fb4967a20244c2634b4b05.jpe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940/20200603154841-375009946_jpeg_203_260_8444.jpg/0 来自 搜狗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align= light|中文名:周思聪|}
===生平===
《蒋兆和先生肖像》
蒋兆和先生是周思聪最直接的艺术导师。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周思聪就看到了蒋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图》,并为其中描绘的血泪苍生和画家的人道主义情怀感动不已。在中央美院读三年级时,她被分到了"蒋兆和工作室"学习,这就使她更加直接地接受蒋先生的教诲了。她景仰蒋先生,多次为其画像。在学生时代,有一次,她就背着画夹闯到蒋先生家,说要给他画肖像。蒋先生不但没有责备,反而放下手里的工作,认认真真地为她做了一次模特,并且在绘画过程中不停地指点她。这让她更加敬重蒋先生的人品。她的毕业创作画的就是《蒋兆和先生肖像》。"文革"期间,蒋先生因为自己的代表作《流民图》遭了罪,《流民图》被批判为配合"反共宣传"需要"炮制出来的反共卖国的大毒草",蒋先生本人被诬为"大汉奸"、"反共画家"。向来沉默寡言的蒋先生百口莫辩,无奈蒙冤。在这种情况下,周思聪不畏重压,挺身而出,于1973年又画了一幅《画家蒋兆和像》。画中的蒋兆和,嘴角紧闭,目光深邃犀利,但又不失慈祥,是一位正直和蔼的师长形象;他背后的《流民图》,映现出他心系苍生的博大襟怀。这是周思聪对师长无言的评说,也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蒋先生艺术成就的肯定,对蒋先生无疑也是最大的慰藉。1986年,蒋先生病危,周思聪前往探望。蒋先生去世后,周思聪撰写了《没有墓碑,没有悼文 怀念蒋兆和先生》一文,说蒋先生虽然沉默寡言,其实却是"奋力呐喊的人"。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周思聪作品</big>'''|-|<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05/6e4949f290fb4967a20244c2634b4b05.jpe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940/20200603154841-375009946_jpeg_203_260_8444.jpg/0 来自 搜狗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align= light|中文名:周思聪|}
==《长白青松》==
潘絜兹先生是周思聪的同事,亦师亦友,两人曾同在北京画院及北京美协任职。1972年的一天,在黑龙江虎林插队的潘先生的女儿潘纹宣在扑灭荒火的战斗中牺牲。潘先生因失去爱女而无比悲痛。他的家人写了好多封信,想通过给潘纹宣争取一个烈士称号来安慰伤心的潘先生,但是最终却没有争取到。潘先生的情绪愈发低沉。为了安慰潘先生,周思聪以潘纹宣这个生活原型为主人公,于1973年创作了《长白青松》。"在画中,周思聪让潘纹宣"活"着回归母校。为了更生动逼真地刻绘人物形象,她向潘先生借了潘纹宣的照片,读了潘纹宣写的日记,还到潘纹宣生前所在的学校写生、访问。这幅作品,一问世就感动了亿万观众,其"红、光、亮"格调和知青题材以及表层的颂扬主题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大背景的,但更多的观众是被画中在动乱年代所抒写的师生情感、人情味儿打动的。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幅作品最初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安慰一个痛失爱女的老人。潘先生的女儿没有得到烈士称号,却在周思聪的笔下成为永恒,潘先生也是深感慰藉。
30,7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