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昴英

移除 1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梅窩碼頭公園 石柱大有來頭==
1955年及1981年,先後在大嶼山梅窩及萬角咀發現兩件南宋年代的“李府食邑税山”石柱,原是宋理宗(1205-1264)御封名臣李昴英為番禺開國男的食邑地界標誌。查李昴英生平,祖籍隴州,祖輩輾轉到番禺定居。南宋寶慶二年(1226),會試高中進士,成為廣東首位探花,但仕途歷盡風浪,三起三跌。因軍功高遠,深受百姓愛戴,晚年獲封男爵,賜番禺食邑三百户<ref>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6/1209/3401072_print.html</ref>。
     當時的大嶼山隸屬東莞,何以歸入番禺李氏税山?坊傳風水理由,言之鑿鑿,但照理推測,當時的番禺是南方重鎮,早已開發,相信能調撥的户口有限,故以濱海的大嶼山充數,似乎較合理。但不論何如,“李府食邑税山石”是本港首次發現具有半官方性質的文物。雖然朝廷無暇顧及濱海荒郊的管理,但確切反映朝廷對香港境域的有效管轄,意義重大。     坊裏又傳:李氏曾於梅蔚(梅窩)定居,特立税山界碑示眾,府第則以皇帝御筆題賜的“久遠”匾額為堂號。宋末帝(帝昰)逃難香港亦曾駐蹕(指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惜無遺址可考。惟東涌侯王宮及沙螺灣把港古廟內的清代碑記仍見“李久遠堂”的紀錄,證明李昴英後人在島內仍有活動。直至1898年,新界歸入英治,才宣布不再承認李氏的土地權益。     考查兩件文物,呈方形柱體狀,高約兩尺,方約20釐米。頂上刻有“李府”,四面則刻有“食邑税山”字樣。現時,“税山石”分別安放在梅窩碼頭巴士站側之公園及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廳內,可供憑弔。
98,480
次編輯